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云南禄丰县一平浪刁翎山(25°10′N、101°90′E)等地采集的云南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sis)膀胱内检获一发状科(Gorgoderidae)拟发状属(Gorgoderina)一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禄丰拟发状吸虫 Gorgoderina lufengensis sp.nov.。解剖学证据表明,采集的22只云南双团棘胸蛙中有15只感染复殖吸虫,自然感染率68.19%,感染度1~11。新种禄丰拟发状吸虫与拟发状属报道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睾丸规则,而其余种睾丸不规则;口腹吸盘比例及生殖孔开口位置与记录种不同。新种的正、副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研究为云南双团棘胸蛙寄生虫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在云南双团棘胸蛙的保护和经济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部分地区两栖类寄生吸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部分地区的两栖类动物寄生吸虫进行调查,共采集到2目6科6属9种两栖动物,在解剖的228号标本中,仅在无尾目的 4种192只蛙体内查到吸虫13种,其中单殖目吸虫1科1属3种,复殖目吸虫5科6属10种.在滇蛙(Rana.Pleuraden Boulenger)直肠、小肠、膀胱内检获吸虫10种,其中重盘吸虫属2种(Diplodiscus spp.);在云南双团棘胸蛙(Rana yunnanensis)膀胱内检获拟发状吸虫属1种(Gorgoderidae spp.);在无指盘臭蛙(Rana.grahami Boulenger)、日本林蛙昭觉亚种(Rana.japonica chaochiaoensis Liu)中分别检获多盘属吸虫各1种(Polystoma spp.).  相似文献   

3.
 对双团棘胸蛙的主要食用部分(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质量分数及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水分占鲜重的78.01%,蛋白质占19.77%,脂肪占1.13%,灰分为1.09%,与其他蛙类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肌肉中氨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70.14%,其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占总氨基酸的46.98%,高于棘胸蛙、棘腹蛙、牛蛙和虎纹蛙;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34%,接近棘胸蛙和虎纹蛙,而远高于棘腹蛙和牛蛙.还将双团棘胸蛙营养价值与其瘦猪肉、牛肉、牛乳和鸡蛋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评价了双团棘胸蛙肌肉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鲜美,为今后该物种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作者自1960—1980年在江西各地所采集的哺乳类(8目42种1184只哺乳动物)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8种,其中4种是属于前人未曾报导过的新种,它们的名称是:异形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herteroidcus)、球睾棘隙吸虫(Echinochasmns sphaerochis)、微盘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microdisus)和小腺棘隙吸虫(Echnochasmus minivitellus)。其余种类待续。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太湖地区鸟类棘口科吸虫五属七种。其名称如下:(辟鸟)(虎鸟)中睾吸虫·新种(Mesorchis colymbi sp.nov.)、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Frohlich,1802)、宫川棘口吸虫E.myagawai Ishii,1932、班氏棘口吸虫E.bancrofti Johnton,1928、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 Tanabe,1926,似椎低颈吸虫Hypoderacum conoideum(Bloch,1782)及纯洁锥棘吸虫Petasiger nitidus Linton,1928。文中对(辟鸟)(虎鸟)中睾吸虫进行详细记述并对纯洁锥棘吸虫及长刺锥棘吸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为两栖类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应用Wright染色法对双团棘胸蛙的血细胞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双团棘胸蛙成熟的红细胞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具核,长轴30.33μm,短轴17.43μm;白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嗜中性粒细胞长轴27.08μm,短轴19.74μm,嗜酸性粒细胞长轴28.25μm,短轴25.24μm,嗜碱性粒细胞长轴19.55μm,短轴16.97μm,单核细胞长轴24.36μm,短轴23.04μm,小淋巴细胞长轴17.03μm,短轴14.33μm,大淋巴细胞长轴18.41μm,短轴17.00μm,淋巴细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血栓细胞呈长梭形,长轴31.12μm,短轴13.80μm;红细胞最多,血栓细胞最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澜沧江水系南腊河支流(21°62′26″N,101°59′11″E,海拔744m)线鳢(Channa striata)膀胱寄生的发状科(Gorgoderidae)叶形属(Phyllodistomum)1新种线鳢叶形吸虫(Phyllodistomum striata sp.nov.).剖检2尾线鳢,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3~8枚.该新种与寄生于墨西哥Heterandria bimaculata膀胱内的P.inecoli和寄生于哥伦比亚Trachycorystes insignis膀胱内的P.mayesi相似,体呈叶形,无锯齿或褶皱,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卵巢与卵黄腺相对或于卵黄腺稍前.与上述两近似种进行比较,该新种不具头腺,而P.inecoli具显著头腺;P.mayesi口吸盘与腹吸盘宽度之比为1∶0.59,该新种口吸盘与腹吸盘宽度之比为1∶0.86.该新种的28SrDNA部分序列约1 278bp(GenBank登录号:MG976755).与GenBank中19种叶形属吸虫的碱基相似率为85%~95%,与近似种P.inecoli的碱基相似率为94%.两两相对遗传距离范围为0.060~0.226,与近似种P.inecoli的两两相对遗传距离为0.085.基于28SrDNA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该新种构成一单独进化支,并与其他叶形属吸虫聚为一支.综合上述与近似种的形态学比较和基于28SrDNA部分序列的分子鉴定研究,确认线鳢叶形吸虫为新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续报导江西哺乳动物棘口科吸虫中的棘隙亚科(Echinostomatinae Faust,1929)棘隙属(Echinochasmus Dietz,1909)中的三新种,它们的名称是:裂睾棘隙吸虫E.schizorchis(宿主:家犬);伏翼棘隙吸虫E.pipistrellus(宿主:伏翼)和灵猫棘隙吸虫E.viverrianus(宿主:小灵猫)。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分布很广,我国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均有报导。它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蛙,尤适于小孩和老人的滋补,宜提倡人工养殖,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棘胸蛙的寄生虫,早年徐锡藩等(1933)在厦门,就发现有尼氏小皕尾线虫(Cosmocercella noveri Hsu et Hoeppli,1933)。近年汪溥钦等(1979—1981)在福建,潘炯华等(1986)在广东韶关报导了一些种类。我们最近检查一批棘胸蛙,检得寄生蠕虫9种。其中1种是新种,1种为我国新记录,有5种新宿主,兹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17α-甲基睾酮(MT)对棘胸蛙生长发育及性别分化的影响,采用乙醇喷雾法处理的含0,10,30,50 mg/kg MT饵料投喂棘胸蛙蝌蚪至60 d,测定体重、体长并记录生长发育情况,继续投喂并记录蝌蚪变态、畸形、死亡数,之后通过组织切片鉴定棘胸蛙性别和性腺发育状况.结果显示:MT对棘胸蛙蝌蚪的生长与正常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通过影响性腺发育提高棘胸蛙雄性率,对棘胸蛙蝌蚪具有雄性化效应.以上研究对棘胸蛙的高效养殖及单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83年夏季,丽水地区生物学会承担丽水地区科委下达的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课题时,学会会员刘宝和在遂昌县九龙山采到蛙属标本5号,经研究鉴定系一新种.现整理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复旦大学脊椎动物标本室): 九龙棘蛙(新种)Rana jiulongensis Huang et Liu Sp.nov.(photo 1,2)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作者等自1960—1986年在江西省各地所采集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中的棘口科吸虫,计55种,隶于4亚科11属,其中1种为新种,10种为我国新记录,新种命名为?新棘口吸《Necechinostoma otus),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余种类均列有种名和宿主名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继续报导作者自1975—1982年以来在鄱阳湖所采集的鱼类寄生吸虫中的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吸虫,包括六属10种,其中两种为新种,一种为国内新记录.新种描述系根据活体标本及盐酸卡红整体染色制片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结果.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种的记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在中国湖南采集的泥鳅、黄鳝、乌鳢和胡子鲶的肠道中发现了隶属于异肉科、异肉属、拟异肉亚属的四个吸虫新种。它们是:泥鳅异肉吸虫,微小异肉吸虫,中华异肉吸虫,湖南异肉吸虫。  相似文献   

16.
研究记录了三清山两栖纲动物2目7科24种,是江西省两栖纲动物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小棘蛙、九龙棘蛙是江西省的新纪录,无斑肥螈在江西省的分布得到了证实,树蛙科、姬蛙科和蛙科种类颇为丰富.棘胸蛙组3种均分布于三清山;黑斑侧褶蛙、泽蛙、花臭蛙、棘胸蛙和中华大蟾蜍为优势种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低海拔物种数量较多,随海拔升高,物种数量减少.中国特有动物13种;虎纹蛙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4种,近危(NT)物种1种.区系组成上东洋界成分占据绝对优势,东洋界成分仅由华中区成分及华中华南区共有成分组成,没有华南区成分.华中区成分和本区中国特有种均属南中国型.南中国型在该区出现频率高达58.3%,表明该区仍为其优势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BSG显带法及一种简单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三种蛙(花臭蛙,棘胸蛙和大录蛙)的C带带型和Ag—NORs,并对其细胞分类学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 在近缘种分化中,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间易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易位主要表现于花臭蛙;(2) C带分析表明,花臭蛙较特化,它与棘胸蛙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大录蛙的亲缘关系较远;(3) 花臭蛙,大录蛙的标准Ag—NORs位于NO.10染色体的次缢痕区,这同已报道过的一些近缘种相似,说明NO.10染色体的次缢痕及其Ag—NORs为蛙属中多数近缘种核型的共同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报道我国烟管螺科、管螺亚科、拟管螺属共计36种,其中有5新种:即桑坪拟管螺新种Hemiphaedusasangpingensissp.nov.,云阳拟管螺新种Hemiphaedusayunyangensissp.Nov,西昌拟管螺新种Hemiphaedusaxichangensissp.nov.,勐仑拟管螺新种Hemiphaedusamenglunanensissp.nov,灌阳拟管螺新种Hemiphaedusaguanyangensissp.nov.(后三新种另文发表).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市,即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广大东洋界地区,对我国已知的拟管螺属的种类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讨论,并对新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江西鸟类棘口科吸虫中的棘隙亚科(Echinostomatinae Faust,1929)棘隙属(Echinochasmus Dietz,1909)和冠前属(Stephanoprora Odhner;1901)各一新种。它们的名称是:八哥棘隙吸虫E.acridotheres(宿主:八哥、池鹭、白鹭;地点:高安、进贤)和乌鸦冠前吸虫S.corvus(宿主:白颈乌鸦;地点:武宁)。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之前的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群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的身体大小随着环境生产力以及年最低温的降低而增大,因为更大的身体利于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环境中耐受饥饿并利于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保存热量.然而在种间水平上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体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水栖性无尾类的身体大小并不受宏观水热波动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以棘胸蛙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研究地点及更多的环境因子,研究其身体大小的地理分化格局并探究潜在机制.与之前的发现不同,作为一种水栖性无尾类,棘胸蛙的身体大小并不受环境水热梯度以及净初级生产力梯度的影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水栖性的生境偏好缓和了棘胸蛙受到的来自宏观环境水热波动的影响,所以它们并不通过改变身体大小来适应宏观环境梯度.此外由于棘胸蛙的肉食性,环境初级生产力并不能有效地衡量其食物供给,其身体大小是否受到食物供给量的影响仍有待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