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CNDO和ASED-MO方法,选择Ni_(10)原子簇模拟Ni(111)晶面,分别对CH_3/Ni(111)和N/Ni(111)吸附体系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与实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在NaOH(0.032mol/L)介质中,钍试剂(Thoron简记为Tor)给出一个吸附波,Ep=-0.48V(Vs·SCE.),在该介质中Cu-Tor络合物给出一个很灵敏的络合物吸附波,Ep=-0.50V.峰电流与Cu(Ⅱ)的浓度在0.04~0.72μg/mL范围内成正比。研究了该波的特性与机理。  相似文献   

3.
将Pt「111」电极分别浸在SnSO4、Sn(SO4)2、SnCL4溶液中,形成的Sn/Pt「111」修饰电极对甲醇氧化的催化效果不一样,当浸渍溶液为Sn(SO4)2a或SnCl4时,在较高电势(0.8V以上),Sn有提高Pt「111」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当浸渍溶液为SnSO4时,Sn却表现出阻碍作用,研究中还发现,吸附了Sn的Pt「111」电极灼烧后表现出的催化活性超过浸渍形成的Sn/Pt「111  相似文献   

4.
采用循环伏安法,对SPE Pt电极以及SPE Au-Pt电极上还原态CO2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研究表明,此类电极的电化学特性与光滑Pt电极一致:CO2在氢原子吸附电位区0 ̄250mV(vs.RHE)处,可与电极上化学吸附的氢反应,生成还原态的CO2,通过线性扫描,还原态CO2即发生一不可逆电化学氧化过程(阳极剥离)。在SPE Pt系列及SPE Au-Pt系列上CO2的电化学行为表明,当SPE Pt系列  相似文献   

5.
用环硫氯丙烷分别与o、m、p-苯二胺进行开环、缩聚反应,合成了一类新的巯基苯二胺型螯合树脂。3种苯二胺异构体的反应活性顺序为:p-〉m-〉o-。研究了这类树脂对贵金属的吸附性能,其中以含p-苯二胺结构的树脂性能较好。它对Au(Ⅲ)和Ag(I)具有高的吸附容量;对Pd(Ⅱ)有一定的吸附;但对Pt(Ⅳ)则几乎不吸附。  相似文献   

6.
CS2在Cu-S键中插入产物(Ph3P)2Cu(S2CSR)(R=Bu^t或C6H2Pr3-2,4,6)与CH2I2-丙酮-Py混合溶剂反应,获得了双核铜化合物〔CuI(PPh3)(Py)〕2和〔CH2(C5H5N)2〕2〔Cu2I6〕两个化合物晶体,用X射线晶衍射法测得它们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聚醚型低聚物POA为流动载体,采用整体型液膜装置,在HAuCl4(aq.)1,2-二氯乙烷/硫脲(aq.)体系中研究了金(Ⅲ)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金(Ⅲ)的迁移速率和迁移率与原料液中金(Ⅲ)的浓度,膜相中流动载体的浓度,接收相中硫脲浓度以及介质酸度等因素有关。POA载体可分别从Au(Ⅲ)-Pt(Ⅳ)和Au(Ⅲ)-Cu(Ⅱ)-K(Ⅰ)混合液中选择性地迁多金(Ⅲ),而迁移其它离子。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合成可交联硫化壳聚糖胺的方法.指出了用其作为吸附剂,对贵金属如Pt、Au等具有极高的吸附率和较好的吸附容量,对Pt的吸附率在98%以上,对Au分别为88%和0.73mmol/g.用稀王水进行解析试验.其解析率对Au达92%,但吸附剂不能再生.对Pt则不能解析.  相似文献   

9.
CO在NiO(100)表面吸附的DV—X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CC-DV-Xα嵌入簇模型方法,研究了CO/NiO(100)吸附体系。比较表面电场作用与轨道作用对CO性质的影响,并考虑到BSSE校正,对CO在NiO(100)面上的吸附行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计算结果表明,CO以C端垂直吸附阳离子吸附位;O与表面的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表面电场作用是使得吸附态CO的IR峰蓝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二甲亚砜/丙酮-二甲亚砜为反应介质,合成了Cu(Ⅱ),Fe(Ⅲ)的L-从氨酸,吡啶-2,6-二甲酸三元配合物,并用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电导率,热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分别是「FeC12H13N2O8」Cl2,「CuC12H14N2O8」Cl2。同时,对其溶解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应用原位红外光谱的方法,在反应现场条件下,研究了促进型甲酸甲酯(MF)氢解制甲醇铜铬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物种,结果表明,在MF氢解反应条件下,工作态催化剂上主要的及附物种和反应中间物种是CH3O-CHO...H-O(a)(1751,2730,1455cm^-1),CH3O-CHO...Cu^+(a),(1654,2730,1455cm^-1),CH3O-CHO...Cr^3+(a)(1552,273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2.OEt2+n-C8H17OH)催化体系的相态。通过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滤实验,证明镍催化体系在溶有丁十烯的加氢汽油中以小颗粒分散和,粒径在1-100nm之间,为胶丛催化剂,属于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含有Cl-桥联配体的两个新的双核配合物:Cu2(ampy)2Cl4·1/2C2H5OH(ampy=α-氨基吡啶)和Cu2[N,N’bis(ampy)-bzac(H2O)]Cl4·C2H5OH(bzac=苯甲酰丙酮).通过元素分析、IR、ESR和室温磁化率表征,测定了这两个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4~300K),其数值用最小二乘法与从自旋Hamiltonian算符导出的磁化率理论曲线拟合很好;求得了交换积分,对于配合物Cu2(ampy)2Cl4·1/2C2H5OH,J=-4.76Cm-2;对于Cu2[N,N’bis(ampy)-bzac(H2O)]Cl4·C2H5OH,J=-4.72cm-2,表明两个配合物中Cu(Ⅱ)-Cu(Ⅱ)核间有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N263萃洒树脂吸附Au(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氯化甲基三烷基铵(N263)萃淋树脂在Cl^-介质中吸附Au(Ⅲ)的性能。就酸度、Cl^-浓度、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进行了实验,发现该树脂的萃金性能优良,吸附容量大于200mgAu(Ⅲ)/g干树脂。通过动态实验得到了上柱、洗脱过程的最佳条件。还对实际含金样品的浸出液进行分离、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稀土铕(Eu3+)与甲基苯甲酸(包括邻位o-MBA,间位m-MBA,对位p-MBA)及邻菲罗啉(phen)形成的二元和三元固体配合物的制备,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为:二元:Eu(CH3C6H5COO)3,三元:Eu(phen)(CH3C6H5COO)3。对上述配合物的结构作了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的研究,并用红外光谱(IR)作了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6.
利用探针分子CO在铜离子上吸附的原位红外光谱(IR)和电子自旋共振谱(EPR)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中抽空温度对CuO/γ-Al2O3表面铜价态的影响,观测到室温时样品表面以Cu2+为主,随着抽空温度Teva的升高,表面的Cu2+逐渐被还原为低价铜Cu+和Cu0,Teva=200℃时这种还原作用最强,再升高Teva,表面铜的价态变化不明显.探针分子CO本身对Cu2+也有还原作用,低于100℃时还原作用很弱,在100℃至200℃之间还原作用随温度升高加剧,高于200℃还原作用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对比两种还原作用,CO吸附还原作用比抽空还原作用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稀土铕(Eu^3+)与甲基苯甲酸(包括邻位o-MBA,间位m-MBA,对位p-MBA)及邻菲罗啉(phen)形成的二元和三元固体配合物的制备,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为:二元:Eu(CH3C6H5COO)3,三元:Eu(phen)(CH3C6H5COO)3。对上述配合物的结构作了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的研究,并用红外光谱(IR)作了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8.
用电荷自洽的推广休克尔理论和集团模型,研究了氮在β-SiC(100)面上吸附的特性。计算发现,氮主要与硅面发生相互作用而不易吸附于碳面。吸附位置以桥位最稳定,这里,氮原子轨道发生sp^2杂化,两个杂化轨道饱和硅厚子的悬挂键。此外还在推广休克尔理论的框架下,计算了氮吸附的(3×1)超结构的电子态密度,计算表明,在原禁带中不存在表面态。  相似文献   

19.
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Cu(Ⅰ)对马脾脱铁铁蛋白吸收Fe(Ⅱ)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低Cu(Ⅰ)浓度下,[Fe(Ⅱ)]/[subunit]≈40,pH为6.5的(CH2)6N4-HCl缓冲体系中,Cu(Ⅰ)可明显促进马脾脱铁铁蛋白对Fe(Ⅱ)的吸收,同时探讨了Cu(Ⅰ)与马脾脱铁铁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等点时Cu(Ⅱ)与HSA与BSA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等电点时Cu(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或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Scatchard图分析表明,HSA和BSA对Cu(Ⅱ)各有1个强结合部位,它可能位于白蛋白分子的N-端三肽段上,为全面反映Cu(Ⅱ)与HSA或BSA的结合情况,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等电点时Cu(Ⅱ)-HSA和Cu(Ⅱ)-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的数量级为10^4.H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