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失独家庭养老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从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四个层次来构建失独家庭的养老体系,关心失独父母养老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实现其晚年的健康养老、快乐养老。  相似文献   

2.
关于失独家庭法律扶助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生子女家庭为我国人口政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风险社会中,失独家庭的产生无法避免。大多数失独家庭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养老、医疗等问题。虽然这一现象已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有关失独家庭的扶助法规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将失独老人比照三无老人进行扶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应强化自身责任和义务,多层次、全方位地及时对失独家庭给予扶助,失独家庭也应努力进行自我调适,以实现自我救助。  相似文献   

3.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视角。失独父母面临失去孩子后的诸多不利状况,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现状,从抗逆力视角关注失独父母再社会化,帮助他们走出失独阴影,重构社会关系网,重塑社会角色,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独生子女由于各种意外死亡、伤残,也导致不能再生育的60岁以上父母成为“失独老人”群体。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和男性继承文化致使失独老人面临各种生活困境和心理创伤。他们处于仅靠自身无法解脱的困境,社会救助成为失独老人维持基本生活、获得心理抚慰的最基本保障制度。这种社会救助基于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国家义务理论而建立。当前,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工作中尚存在专门性立法不足、社会救助内容和行动主体不清、国家和地方扶助金低等问题。基于此,从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现状、法律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的制度性框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意愿情况,探寻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合理对策,从而更好地帮助失独家庭。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意愿以及认为最适合帮助失独家庭的对策。结果大学生愿意关爱失独家庭但真正关注和参与不多。结论大学生是关爱失独家庭最好的生力军,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帮助失独家庭走出情感困境。  相似文献   

6.
王环秀  张立秀 《科技资讯》2014,(10):240-240
本文通过了解中国失独家庭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关爱活动优势,引发对失独家庭关爱模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于立志  岳宗军 《科技信息》2013,(9):164-164,217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严厉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大幅下降,由此附带而来的一个明显的政策结果是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几世同堂的大家庭转变为普遍的"四二一"或"四二二"式基本家庭结构,与之伴随的也就是"双独"时代的出现。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还是目前的人口生育相关制度设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角色显著。本文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切入,探求"双独"家庭时代下政府需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等方面所应注意和加强的几个方面,着重解决"双独"家庭中比较突出的养老问题及政府责任问题,以此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失独现象作为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其生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政策博弈,是多方因素合力的必然结果,其现实危害不容小觑。在解决失独问题的路径建构上应当尤其注重理论选择和综合治理,确保顶层设计和底层互动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因震失独的特殊群体备受关注.政府适时出台了"人口再生育"政策,该政策实施近6年以来,四川震区再生育婴儿达到3 100余名,重建家庭的援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但是危机下临时出台的政策没有提出解决再生育家庭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后人口再生育"政策时期的再生育家庭问题为切入点,基于灾区的实地调查,获取一手再生育小孩及家庭的现状信息和数据.研究表明:在分析再生育小孩健康、教育和家庭发展3个主要层面问题基础上,发现再生育家庭后续发展形势严峻,年龄、健康、户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很突出.因此,研究可以为后续相关政策提供实证分析结果,呼吁政府尽早出台更为长效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浅析家庭暴力中的新形式“冷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冷暴力"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在国内因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和社会的不重视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颗"毒瘤",成为婚姻的第一杀手,家庭"冷暴力"的形成既有社会转型、社会压力的原因,也与家庭结构、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对于家庭"冷暴力"的预防可从心理、社会、法制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当前形势下,影响大学生形成不良思想和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失教、社会失爱、学校失规、老师失范、同学失情、个人失志。分析问题的成因,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课题,高校要调整育人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形势下,影响大学生形成不良思想和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失教、社会失爱、学校失规、老师失范、同学失情、个人失志。分析问题的成因,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课题,高校要调整育人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蒋蒙 《创新科技》2013,(2):34-35
<正>近来,不断有学者著文批评和否定计划生育。认为中国的人口密度与各国比并不算高,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承载力深不可测。我国0—14岁的少儿人口比例已从1982年的33.6%下降至2010年的16.6%,长此以往,人口亏损问题必将困扰大国复兴。从人口学角度看,中国迷失在过去,痛苦在当下,忧患在未来。的确,中国的人口问题是有一些隐患。最明显的,一是对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应对不足。比如养老金的筹措,养老的设施,养老的方式,养老离退休人员的使用;二是失独户出现和存在的补救、善后。失独户如果不能再生和领养,  相似文献   

14.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现状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失独群体养老面临的困境,分析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及现行社区养老模式的有益经验和发展瓶颈,借鉴国外国外养老护理的社会化经验,提出完善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靖 《科技智囊》2010,(12):24-26
<正>10月2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敬宜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礼堂大门两边,悬挂着两条黑底白字的长幅挽联,我的眼光久久地被上联中的一句话"哀社稷骤失大笔"所吸引。我感到,"骤失大笔"四字特别传神。整个社稷都在哀悼"大笔"的离逝,何独于我?!但是,敬宜先生的"大笔",对于我,还有更为独特和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对“冷暴力”说不——关于家庭精神暴力的法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问题由来已久,随着社会情况的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近年来被称为"冷暴力"的家庭精神暴力逐渐成为了家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社会现象。防止和消除家庭精神暴力要从多方面入手:着重提高公民的认识、完善立法、改革司法以及培育公民的社会关怀意识,以至于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家庭精神暴力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啃老族"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还带来巨大的社会隐患,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啃老族"自身的原因,另外也有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解决"啃老"这一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8.
徐青 《世界知识》2012,(11):52-53
争取台湾民心与台湾"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大陆如何在"防独、遏独"的同时,满足台湾民众合情合理的对外交往需求的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两岸就台湾政治定位、参与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组织与活动问题进行政治协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冷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一种类型,它是伴随着社会急剧转型、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维权意识增强等产生的新型社会问题,并逐渐成为破坏现代婚姻家庭肌体的重要"病毒",影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本文试着从家庭冷暴力特征、原因及干预对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刘伟 《科技信息》2009,(17):241-241,244
我们国家从1979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有30年了,在这30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当前由于部分教师也是独生子女,因此,这样环境下的独生子女学生就变成了"两独"学生。这样的独生子女群体将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本文对"两独"学生的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