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传承、文脉传承和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新时代需要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之需,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之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新的核心要义。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坚持和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继续在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转化出来,又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贯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推进其“创新性”发展。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观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和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需要探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包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涵、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需要探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包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原则、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涵、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建立的基础,且民族文化的兴盛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本支撑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上的。高等学校是传播、弘扬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面对当下信息媒体高速发达的社会,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今天弘扬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使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素质营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均富"思想、"民本"思想、"德行仁善"思想、"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紧密契合,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7,(3):97-98
随着党中央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家风的传承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家风为切入点,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在家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家风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当下习见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或断裂的思维模式业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解释可分为外部冲击说和内在理路说两种。相比较而言,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问题意识,坚持从内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的轨迹才是我们进入历史中的思想世界和观念变迁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源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种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当今,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必须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同时,基于传统和现实,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奉行中华文化为主体并尊重多样文化的政策,而不是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根基,提升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文化养成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文化养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使命,更是责任,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弘扬和光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提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综合运用各级各类载体率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工作,发挥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促进形成整个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提升中国公民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驱动力,更是一个国家的基石。黔东南苗族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文化基因进行深入探讨,解码其文化基因,正确处理黔东南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融合的关系,在有效保护与传承黔东南苗族文化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智慧成果,贮藏传统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2019年9月9日,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完善的服务手段,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优势,传承文脉,与时俱进,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梳理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了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创建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以整合力量、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强化保障为路径,将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构。  相似文献   

18.
太极舞·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焦作地处中原,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是古代著名的“三河”地区、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驰名中外的太极之乡,享有“太极故里”的盛誉.太极拳承载着中国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情景和思想历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同时表现出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推动与促进作用.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血脉和动力,传承与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佛山是我国南派武术重要的发源地,佛山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依托佛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区域优势,推进地方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进校园、进社区,在大学生中开展佛山传统武术活动,从而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规范,达到强身健体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这对推动佛山创文建设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具有特殊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蓉  孔琼  马婷 《科技信息》2014,(10):178+18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是中国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积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国家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骄傲。作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宣至关重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有利于中国人对文化有更深的领悟,提醒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同时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