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正>我们已经很清楚,我们生活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但究竟为何如此却仍然是一个谜。目前主流的解释是认为存在一种被称作"暗能量"的神秘力量在驱动着这一切。而今一台名为"加速宇宙物理学相机"(PAU Cam)的新型天文设备,将以全新方式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这台新型相机能够一次记录约5万个星系的准确位置,它将帮助科学家们判断暗能量的本质并揭示宇宙的演化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对遥远  相似文献   

2.
美科学家发现支持“暗黑能量”存在的重要数据,为爱因斯坦“宇宙常数”理论洗冤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他这辈子犯下的最大错误是在广义相对论方程式中加入“宇宙常数”,即一种他设想的未知宇宙能量。但美国天文学家说,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爱因斯坦没错,宇宙中确实存在被科学家称为“暗黑能量”的神秘力量,这种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主流理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产生的,随即宇宙便陷入一片黑暗,这是因为高温浓密的物质围绕着新生的宇宙运动使的光线无法发出,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超过10亿年,直到宇宙逐渐膨胀冷却到一定程度,光线才穿越了时空,宇宙中最早的发光物体诞生了。但是这种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变究竟具体是如何发生的?科学家们此前并不了解,而近期的研究显示,在照亮宇宙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普朗克空间望远镜近日发布了其最新数据及分析结果,绘制出了迄今最精确的宇宙图景,进一步改进了我们对宇宙年龄、组成及起源的认识。普朗克空间望远镜项目由欧洲空间局(ESA)实施,美国宇航局对这一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来自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共同组成科学组,对普朗克项目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此次最新的数据分析结果,宇宙的膨胀速度要比科学家们原先设想的更慢,而其年龄则比原先的计算结果更古老,达到138亿年,这比之前的137亿年提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21,(17):60-63
郑健龙院士,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传奇校长. 科研,是他的兴趣所在.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21,(17):60-63
郑健龙院士,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传奇校长. 科研,是他的兴趣所在.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相似文献   

7.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4,(24):67-68
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找出为什么宇宙崩塌并没有发生,这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物理理论来解释这一宇宙起源问题.然而,来自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哥本哈根大学以及赫尔辛基大学的物理学家们认为应该有一个更为简单的解释.他们在发表研究的论文中指出时空曲率——_也就是引力,是如何在宇宙膨胀初期提供其所需的稳定性.该研究团队对希格斯粒子与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随能量如何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即使是二者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也可使得宇宙免于崩塌.  相似文献   

8.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2004年2月20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宇宙至少还能再膨胀300亿年左右。神秘的“暗能量”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宇宙间存在一种与万有引力相反的力量,使所有星系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宇宙才不会因星体间的万有引力而不断收缩。爱因斯坦认为这种与万有引力相反的力量是恒久不变的,并将之称之为“宇宙常数”。20世纪20年代,在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膨胀之后,爱因斯坦放弃了“宇宙常数”,并称其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然而,科学家后来从陆续发现的超新星中得出更多资料,显示宇宙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9.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4,(23):36-37
<正>科学家们在对土卫六的大气层开展研究时,发现土卫六大气中的有机物分布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一情况违背此前科学家们的传统认识,引起广泛关注。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化学家马丁·科迪纳(Martin Cordiner)表示:"这是一项出人意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7月,科学家在俄罗斯的偏远地区发现了一头古老野牛尸体,但其保存完好程度来看,就像几天前才死的。科学家希望通过尸检,发现大约9000年前一些野牛品种灭绝的重要科学信息。科学家表示,这是第一次对这样一具野牛尸体进行检查,希望找到当年困扰这些动物的寄生虫。2011年7月在雅库特发现这具保存完好的古老动物的尸体,这里位于尤斯特-亚娜地区以北  相似文献   

11.
<正>崩塌的日面暗条不久前,科学家们分析一段壮观的太阳视频,他们开始认为这是一次普通的太阳爆发事件,但随后发现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而这将有助于科学家们加深对于太阳磁场性质的研究。在2014年9月30日,美国宇航局的观测设备拍摄记录到一次似乎是太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家不久前发现显著重子声波振荡信号,这是人类首次利用宇宙深处的类星体进行的重子声波振荡测量,并在超新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之后,获得了暗能量存在的又一独立证据,这也再次证实了宇宙在加速膨胀。重子声波振荡是早期宇宙中声波振荡留下的遗迹,在宇宙爆炸后约38万年重子声波振荡信息被"冻结"。在如今的宇宙中仍包含着与大爆炸时的重子声波振荡信号,所以可将其作为"标准尺"测量宇宙遥远天体间的距  相似文献   

13.
科学心理学对人格特征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试图通过回顾科学家人格特征研究的历程,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于科学家对照非科学家的人格特性,以及创造型科学家的人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科学家群体的认知、性格等独特的个性特征展开,并探讨启示。科学家的人格具有认知特性,社交特性和动机特性。科学家受到获取成就的驱动,更认真尽责,更具主导力。科学家是独立的,性格内向,社交较少。科学家的情绪稳定,控制力强;创造型科学家更具主导力、自信、自负且不友善。创造型科学家更自主、独立、且性格内敛,思维和性格更加开放,灵活。这对于科学人才的选拔和科研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理想,这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创新活力的最大源泉。对此,整个社会应该予以积极回应。“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科学家?”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直言:“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他同时称,科学家不是“神”,因此要打破科学家神话,让科学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5.
<正>在南极洲工作的科学家们监听到神秘的"歌声",这种被称之为"南极BW29"的声音可能出自一种此前未知的新种鲸鱼之口。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种叫声并非来自于已知的突吻鲸种群。这一分析结果让科学家意识到神秘的"歌声"可能由一种新种突吻鲸所唱。尽管利用"歌声"导航的突吻鲸是第二大鲸类家族,但科学家对它们却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在  相似文献   

16.
<正>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让科学家成为受尊崇、被向往的职业,鼓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中来。在近日召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科学家施一公强调,科学精神的传播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青年科学家的力量。让青年科学家为传播科学精神代言,这并非应景之言,而是重要且必要的事。什么是科学精神?在我国最早提出"科学精神"概念的学者任鸿隽看来,科学精神为"科学发生之源泉","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在施一公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求真、独立和合作、质疑。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24,(7):24-27
<正>这是农业领域众多科学家从“十二五”到“十四五”努力推动,终于实现构想的激动人心的时刻,神农设施终于浮出水面,即将由蓝图变为现实。2月27日,在武汉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光谷科学岛的红泥地里,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神农设施”)项目启动建设。“这是农业领域众多科学家从‘十二五’到‘十四五’努力推动,终于实现构想的激动人心的时刻,神农设施终于浮出水面,即将由蓝图变为现实。”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说。  相似文献   

18.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科学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的家族史。研究发现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都是线状病毒家族成员,它们的祖先拥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600万到2300万年前。科学家指出,这一发现不但有助于研制埃博拉疫苗,也改写了埃博拉的家族史。此外,这项研究加深了科学家对线状病毒的认知。专家们一度认为线状病毒在大约1万年前出现,  相似文献   

19.
把一只煮熟的鸡蛋放在桌上旋转,如果用力合适,它转着转着就会竖立起来;而生鸡蛋就不会这样。科学家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物理学解释。熟鸡蛋在旋转过程中竖立起来,这看上去是违反物理规律的,因为它的重心升高,整个系统的能量似乎增加了。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4,(22):70-71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警告称,神秘的暗能量正在把宇宙变成一个"巨大,空旷而乏味"的地方。来自英国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发现构建宇宙的基本建筑材料——暗物质,而与此同时,这种神秘的暗能量正推动宇宙加速膨胀,最终将吞噬撕裂一切。这些科学家们宣称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与暗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暗能量正变得愈发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