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基于知识本体的反思方法,在明确生态和环境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不仅要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公平实质上是谈论人对待生态与环境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且更要发掘这种正确观点背后的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哲学反思方法的科学原理或相应的范畴体系(宏观架构),它建立在生态与环境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是同关于生态与环境的意识、伦理及法律等概念一道构成的几个组合概念,是驾驭整个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徐萍 《科技信息》2007,(9):226-226
生态文明权是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的权利概念,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权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文明权的科学内涵以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等方面来探讨创设生态文明权制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国际法、国外立法的考察来为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创设提供一些思路,使生态文明权法律化,健全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从而保障公民的生态文明权益。  相似文献   

3.
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指出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基本认知-生命是有机体与环境相统一的自然整体,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尊重自然的权利是人类应有的基本伦理道德,环境阈限是人类活动的最大空间,追求生态美的境界是人类健康的生存价值观,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民族之梦,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人民之梦,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一定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昭示着党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式、政绩评价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人类文明有两个简明的哲学基础,一个是人类中心论,另一个是自然中心论。环境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前提,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旨归和最终境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吃、穿、住、行等行为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超越。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控制主要手段的法律具有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完成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当前,生态文明法律确认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其本质在于中国正处于法治化进程之中。因而,环境法律制度唯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法治现实,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才能走出困境。其具体路径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6.
刘艳  高倩媛  何志颖 《科技信息》2012,(13):424-424,454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需要新的伦理体系的支撑和指导。环境伦理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准则,将道德伦理应用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建筑生态学的认识和研究,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并提出了实施生态文明建筑观的基本原则、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境严重危机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证明了现存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法律一直以来重视规范人为原因引致的环境损害的法律责任制度,在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环境损害和人身权、财产权的损害的救济却无任何法律可以援引,只能依靠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能力。如果法律只考虑到以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责任,则可以认为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法基本上并未改变。因此,建立一套自然环境损害发生后的法律责任制度,应付现代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大范围环境损害的局面,是全面完善整个环境法律责任的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殷茵  李爱民 《江西科学》2014,32(6):923-926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制度非常必要。从制定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法律、完善土壤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土壤污染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制度5个方面探讨了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制度的健全。以期通过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制度上更好的对土壤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健康福利。  相似文献   

10.
吴泽荣 《海峡科学》2006,(10):96-97,99
本文通过古代老子哲学中的"天道圆圆"、"少私寡欲"、"道法自然"与现代环境文化中的"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环境法治"的比较与延伸,说明了老子哲学是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环境文化的先驱,指出中国人有义务、有能力高举环境文化大旗,建设"生态文明",真正赢得"中国世纪".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从深层次考察,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宗教问题、伦理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技术的更新、经济法律制度的变革和工业文明的转型,更有赖于我们哲学范式的改变、伦理观念上的觉悟.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应将环境与技术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出发对环境资源与技术发展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现代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进步与繁荣,又给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为了能迅速地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必须大力弘扬以技术理性和人之主体性为内涵的现代性核心理念,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又会不可避免地把一个环境污染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技术问题不仅表现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使文明陷入困境.因此,在当下对技术与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进步成熟的标志,是对主客体关系破裂的反省.这种反省需从主客关系的“破、立、和”三个方面入手,了解主客关系“破”的原因,挖掘主客关系“立”的哲学基础.通过对这些生态哲学的理论学习,可以指导我们建立主客关系的“和”,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方法论,建立一个主客统一、碧水蓝天的生态文明国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说《蝇王》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题思想的分析,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扭曲这样一个主题。抨击了文明社会中发生的权利欲望、物质欲望、虚荣等不文明现象。总结出人性丑恶是导致人类所发生种种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是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环境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本文立足福建戴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分析其相关的环境教育资源,针对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具有特色的环境教育,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带给人类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退化、自然资源枯竭等残酷的负面结果。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成为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缔结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成果之一。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科学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二者和谐节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7.
工业文明所伴生的水危机、气候变化、土地污染等各种环境气候问题并没有唤起公众参与共同应对人类灾难的意识,但各种灾害的频发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中国该如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观点由此产生并得到重视,这也是当代美学适应现实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有别于传统生态观点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坚持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以哲学为基础对实践美学进行继承和超越。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人类居处的生态诉求,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对温州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阐述,具体分析生态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黑色文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文化,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生态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9.
刘增民  路秋平 《科技信息》2012,(34):489-489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对自然的生态经历了物我敌对、物我所用、物我可亲时期,从而走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将自然生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统一于实现和谐发展的文明状态,是解决生态、环境、资源各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建筑行业既具有建设文明,改变环境的功能,同时也会消耗资源,影响生态。因此,要立足于建筑的设计环节,以生态文明的视域重新审视建筑设计工作,明确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划分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的类型,通过设计工作实现建筑物的人性化、生态化和一体化,促进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