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正确认识儒学教育观 孔于是从事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教育,对孔子开创的儒学教育观,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批判地继承儒学教育观的精华。开创于封建社会起始期的儒学,有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意识形态的糟粕,是不足为怪的。儒学有些内容是明显的糟粕,如听天由命,维护统治秩序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轻视体力劳动,称请教“学稼”、“学圃”的樊迟为“小人”,等等。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人性理论之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学说是先秦儒家思想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专制主义的联系比较隐蔽。孟子虽然用性善理论对个别君主进行过抨击,但他提倡的仁义礼智是从普遍意义上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维护。荀子的性恶论则直接了当地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秩序的天敌,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社会秩序,必须对人的本性加以抑制和改造。先秦儒家的人性的讨论和专制主义同流合污,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曾巩对于天命的态度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有着直接关系。他力图从心性的角度去认识天命,将客观的天命向主观的心性转化,沟通天人,从而将天命纳入自己的认知范畴。这种思想认识直接导致曾巩忍耐退守的人生态度以及平和勤谨的处世方式。  相似文献   

4.
经、儒合一是董仲舒儒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将古代元典文化儒学化的过程中,因着时代宗教文化的影响和阴阳五行说、黄老之术的启示,董仲舒通过吸纳宗教神学,神化《春秋》和孔子等途径,把儒学改造成为君主统治者乐于接受的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天命鬼神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决定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而他重视现实、关注人生、突出祭祀、慎重追远等特点使儒学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意识,也使儒学为中国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确立了基调。了解孔子天命观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特点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雪咏 《科技信息》2007,(22):147-148
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的意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武士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中的重要观念"忠"孝"的理解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江户时代,儒学也给武士道增添了许多适应时代的新内容。日本儒学也从初期的以为"敬"中心发展为以"诚"为中心,表现为日本儒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历来为学界所关注,但学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韩愈、李翱等著名学者身上,对宋初时期的"三先生"则一笔带过或较少提及,尤其是石介.生于这一时期的石介一方面继承韩愈等人的道统学说,宣扬儒家圣人之道,推崇《周礼》《春秋》,上接传统儒学;另一方面则在此基础上,对气、性等学说予以发展,启示后世理学,为唐宋之际的儒学转...  相似文献   

8.
晚明大儒黄道周的《缁衣集传》,对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中工具与目的的关系有详细的论述。在黄道周看来,礼乐制度是使“民有孙心”的正确工具,政治刑赏须在礼乐制度下运行。而礼乐之所以能运行,背后需有美德教化作为支撑,因为君主的德行是众善所归,众善归于君子之德正是民有孙心的体现。黄道周认为这是民众的一种政治需求,即君主须具有德行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民有孙心”既是黄道周政教思想的教化目的,同时也是通往终极目的——达到易简之政的工具。易简的道理运用于政治运作中,就是达到上下易事易知、明朗通透,不需求助于烦难的政治手段,反映了黄道周在面临晚明时期君民上下隔绝的问题时所作出的思考与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9.
孔子治理民众的理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富民"和"教民"."富民",是指民众有追求富裕的权力,且君主应该通过实行一定的措施来保证此权力转变为现实;"教民",是指推行教育应该排除等级门户之见,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破除以姓氏为先的血统论,对于用人唯贤,对于提高民众的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村干部、乡村精英及普通民众是村委会选举的直接参与者.三者在村委会选举的博弈中,往往以村干部和乡村精英的联合胜出而告终,普通民众一直处于权力的边缘,导致选举力量的严重失衡.这不仅促使了部分民众的政治冷漠,也阻碍了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首先要规范村民选举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其次要保障村民选举制度,加强国家主导.最后要拓宽村委会选举出入口,消解地方利益集团.通过上述措施打破村干部与乡村精英之间的利益组合,畅通普通民众参选通道,平衡选举权博弈中的三方力量.  相似文献   

11.
制度儒学将政治和教化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孝不仅构成道德伦理的根基,更发挥着协调群体关系、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制衡等积极作用。制度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起点在于孝道。由孝上升到孝治,是制度儒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儒学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冷漠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中国"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儒者--如陕西的文翔凤、广西的王启元、江西的谢文洊、河北的魏裔介等,他们在儒学信仰之外,在宗教问题领域亦别有一番思想旨趣值得关注.主要有三点:一、他们积极主张"事天""尊天""畏天""立命",其中甚至有人企图建立"孔教""儒教";二、他们对"天""上帝"等宗教问题的观念表述,应是晚明清初儒学与宗教互动格局的一种生动反映;三、他们应对外来天主教的态度各异,或从传统宗教或从理学本位的角度来排斥或评价外来新宗教.明清之际的这些思想新动向足以提供许多深刻的省思.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其内涵丰富,历代思想家都有着大量的论述。作为汉代道家集大成者的《淮南子》也不例外,对天人关系有着丰富的探讨。天人同构作为天人关系的基础性内容之一,直接关涉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方面。《淮南子》天人同构以气为同构的始基,形成了天人同律、相参的思想。通过分析《淮南子》天人同构的理论来源及其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天人观的丰富理论及其为中国古代医学、养生等提供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天"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哲学及神学概念,在传世典籍里屡见不鲜,但此概念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甲骨文、金文时代.本文结合甲骨文、金文和传世典籍的相关材料,对我国古人对"天"这一观念的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梳理,从而探讨一下古人的神学观.  相似文献   

16.
公元917年,南汉高祖刘龚在广州称帝时,将大容山封为"南方西岳",大容山的封禅盛典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因素的:"五德终始说"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帝王的巡狩制度是其基础,山岳崇拜信仰确定了其仪式的基本形制,儒家学说和道教文化丰富其内涵,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割据形势是其产生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7.
明代小说《西游记》出现托塔天王李靖的形象 ,来源有两条线索。唐代盛行毗沙门天王崇拜 ,认为他帮助国家战胜敌军 ,因而到处建置庙宇 ,塑造神像 ,并在出师时加以祭祀。李靖是杰出的军事家 ,不仅有水战、步战、骑战的全面经历 ,还有军事理论著作 ,远远超出唐代其他将领之上 ,而且出身汉族 ,容易被国人拉来作为神灵 ,附会为托搭天王。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替天行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浒传》主题研究近世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逼上梁山"和"忠义"等说,其实皆不甚合于本书实际。比较诸说,书中作为梁山旗号的"替天行道",实远过于那可以有多解的"逼"字和前后不易贯通的"忠义",应是作者留给我们把握一书主旨的窍门与钥匙。《水浒传》"替天行道"的远源是我国上古盛行的天道观念。其以"替天行道"为主旨,包括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对全书的艺术形式形成极大的规约。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天”作为终极信仰被虔诚的信奉。董伸舒将“天”作为其阴阳五行说的最高范畴,借助“阴阳五行”沟通“天”与“人”,进而“以类合之”,推论出“天人一也”。在此基础上,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的“忠君”理念,为其大一统理论张目;一方面又旨在宣扬儒家的王道主张,为其施行保驾护航。如此,董仲舒将政统与道统这双重的政治旨归均在“天”的名义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20.
指出妈祖天上圣母之称,乾隆末年已在福建出现,稍后台湾亦见此称。嘉庆九年闽商将之传到锦州,道光时该称谓在福建已流布较广。关于敕封妈祖天上圣母诸说乃民间叙事,经不起学理上的深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