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道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道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道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道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3.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比较分析表明,"逍遥"与道体在庄子哲学中有同有异。其同表现在:从境界看,"逍遥"与道体是同一形上超越境界,即都呈现着空虚寂静、主客合一、独立自在、无边无际、无为无名、无害无苦等境状特征;从途径看,"逍遥"与道体都是道家大德通过气功修炼达到的至高境界。其异表现在:庄子一方面从本体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判认为宇宙本源、本体即"道",另方面从人生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视为无害无苦、自在自适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即"逍遥"。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其思想对当时的诸家之言,尤其是道家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极大影响。庄子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更是呈现出对隐士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在经历了一个由折中到齐物、由齐物到逍遥的过程之后,庄子的隐士思想最终在系统化和理想化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庄子的逍遥形象十分鲜明,但是,它的背后还潜藏着两个相对被人忽略的因素:困顿与忧愤。庄子的困顿既包括物质的贫窘又含有精神的孤寂,他的忧愤则主要涉及三方面的观察思考:伤生、害性、背道。正是置身于这样的困顿与忧愤之中,并以之为契机,庄子最终走向逍遥。他的逍遥不是无所建基的优游,而是在深厚基础之上的艰难的精神超越,有其沉重的底色。  相似文献   

7.
逍遥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逍遥必定要突破现实时空的束缚,在《庄子》中,庄子构筑了四个逻辑上对立的时空,并通过修辞让逍遥成为统摄一切时空的最高理想。仙境远离于现实,庄子通过蝴蝶梦境与游刃的艺境来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人生现""相对主义""不可知论",是现代人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和歪曲。庄子思想是对世界智慧地把握。他极力化解人们对利益纷争的执著,提出"道枢"论,不经由世人所谓的"是非"途径而以直接从"道"的高度明察万物本身。庄子向往的物我各有所得、自由和谐以至"至乐"的境界,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光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奥尼尔后期自传性作品《长日入夜行》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渗透着齐物论、逍遥观和宿命论等观念。是非、爱恨、生死这些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在这部剧作中实现了“齐一”,主人公埃德蒙对神秘宁静的求索,以及文本中广为渗透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从奥尼尔的庄子情结中得到阐释。《长日入夜行》这部剧作是奥尼尔借用庄子思想探究并疗救美国社会病根的又一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庄子既是一位具有惊人思辩力的哲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恢谲怪”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更由于庄子哲学的审美性,使他虽没有专门论美却成为美学大家,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其美学追求成为滋养中国文学艺术不竭的审美源泉。  相似文献   

11.
"鱼"意象在庄子散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遍布于内篇、外篇和杂篇之中,其中直接出现"鱼"的地方就有四十一处。本文就逍遥之鱼、快乐之鱼、涂中之鱼、辙中之鱼、相忘之鱼五个方面来探讨庄子通过"鱼"意象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进而剖析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众多的哲人中,庄子以其独立不羁、愤世嫉俗的个性创造了一个鲜明地区别于儒、墨、法诸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内心世界。他在继承老子哲学的基础下,又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老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文化思想的源头之一,对后世的哲学文学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矛盾和不安的状态,一方面,战国时残酷而频繁的兼并战争所带来的哀鸿遍野,饿殍遍地的悲惨社会现实使他有朝不保夕,如履薄冰的恐惧感,因而也产  相似文献   

13.
对荀子评价“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之说,可从两层蕴义进行剖析和理解.首先,荀子言“天”非指天命,而是指自然;荀子言“蔽”,意为庄子为自然所囿、所局限.但荀子的这种表述,显为并不了解庄子思想自然博大的完整体系所致.其次,荀子言“不知人”非指庄子不懂得人性和人生,而是指庄子不知人事和人治.然而事实上庄子是通达人事和人治的.此由可以从庄子社会性的思想中得到证实.故笔者以为,荀子之言含混而不妥.  相似文献   

14.
庄子所谓的自由是哲学意义层面上的,这种自由已经突破了现实的樊笼,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在《庄子》一书中主要通过与自然融合、遵循天道等途径呈现自由的状态,而杜甫在草堂诗中所描绘的自由状态仍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他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无奈之举。但无论怎样,庄子与杜甫在表达对自由强烈渴望这一特定的情绪体验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三言”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这部古典文献的出现,突出地标志着在我国战国时期,我们祖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在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与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庄子》无疑地是起了消极的作用;而在文学语言方面,它却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文学造诣是可以和同代屈原的“骚赋”分庭抗礼的。明末狂人金圣叹把《庄子》和《离骚》列为我国“才子书”的前茅,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夸大的。  相似文献   

16.
宗晓燕 《科技信息》2011,(3):154-154
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庄子和惠子,无论是思想学说还是人生理想以至于处事方式都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可他们却以自己富有个性的思辨力吸引着对方,成为辩友。惠子也因为在《庄子》一书中屡次与庄子辩论,他的思想、学说才得以保存下来一鳞半爪,让后人不断的揣摩。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以其独树一帜的思维站立在子学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本文就庄子内篇中鲲鹏、庄周梦蝶以及庖丁解牛三个著名的寓言,对庄子的寓言创作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化""技近乎道""蝶化"等角度出发,浅析庄子哲学中所包含的过程论思想。这一过程论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行文间,所以庄子的思想是自由奔放的,却也是脉络清晰的。他是一个真正有生命情调和逻辑思维的学者、思想者。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思想与庄子哲学都具有“无家可归”的类同性,且陶渊明引用《庄子》甚多,从而使得进一步考察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有了可能。庄子主体观的实质是在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加持了其独特的气化观的结果,主体的最终境界呈现为世界意志的“与道为一”之境;陶渊明主体观的内容则是“形影神”,是以庄子哲学的气化论为理论基础,加上自己的认识和对时代的回应而成就的观念,最终境界与庄子的认识如出一辙。从概念使用和结构义理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细密的联系,陶渊明的主体观念是对庄子哲学的某种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澄清陶渊明《形影神》的诗旨内涵。  相似文献   

19.
老子提出“大音希声”的哲学命题,庄子创造性地用音乐故事来阐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庄子通过黄帝的三次不同的演奏和北门成三次不同的聆乐心理反应,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由具象走向抽象的程式,从而成功地赋予了“大音希声”这一命题以美学意蕴。因此,庄子堪称抽象派艺术理论的先师。  相似文献   

20.
在诸子百家中,对中国文人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儒、道二家,它们如同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一直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光大者,其思想中旷达的生死观,逍遥的人生哲学以及对一切丑恶东西的彻底批判精神闪耀着积极的光辉。道家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大浪淘沙,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