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市是一个大城区带郊县的城市,作为“四川省农村经济信息致富工程试点城市”,成都市与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3Com携手,同时积极引导各网络运营商投入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从网络搭建和应用服务两方面加快整合科技、教育、农业等部门的资源,努力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试点工作,积极摸索西部地区信息化服务农民增收、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管理民主以及社会和谐。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缺乏开发整合、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使用成本高及需求乏力等主要障碍。为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创新投资方式、加强网络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提高信息使用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村是我国农村社会的最基层单位。村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以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完善村民自治,实现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也为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稳定社会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河南省农村的社会风险主要包括农民的人身风险、农村民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受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和农村文化风险。为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构建和谐中原,必须培育农民的风险意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培育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防范风险的政策制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李洁 《当代地方科技》2009,(9):51-51,57
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面临着一系列制度性难题,使得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所需投资无法有效满足,因此,需要探寻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方向、市场定位、理清下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路,以更好地服务“三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经济合作的演化经历了传统时期社会网络内的合作、20世纪5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和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专业性经济合作三个阶段。不同合作阶段在社会经济结构、合作纽带、主导力量和合作路径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从合作的演化趋势看,社会网络内农民合作将长期存在,但朝着规范的方式演进;政府对农民合作的推动力量逐渐隐蔽,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主导的专业性经济合作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7.
王晓燕 《科技信息》2007,(6):12-13,47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民自愿互利、民主、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通过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提高农户的科技生产水平;增强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带动特定产业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和新任务。近年来,我县按照中、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期,县农经站和县政府办秘书科对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工作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很值得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农民合作组织因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而导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信任缺失,从而引发农民合作组织自身长期陷入融资困境。本项研究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运用浙北地区湖州市芦溪村农民青鱼合作社为个案,以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融资业务中的“联保贷款”为对象,系统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合作组织融资信任的机理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适应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本文以广西贵港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践为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冲动、发展的有利及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并将向综合服务性组织和经济实体型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适应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本文以广西贵港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践为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冲动、发展的有利及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并将向综合服务性组织和经济实体型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村是我国农村社会的最基层单位。村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以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完善村民自治,实现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也为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稳定社会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与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 ,在高度自愿基础上 ,按互利互惠原则联合起来 ,合作依法经营农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经济实体。目前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表述形式很多 ,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等。所有的表述都包含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内容 :一是农民的主体地位 ,不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的成员如何组成 ,农民是这个组织的主体 ;二是农业是主业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的主导产品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三是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核心任务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4.
摘要:加强农村社区管理,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和谐发展。但政府能力的有限以及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服务与 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农村社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通过对三 亚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治理的实践及问题。 认为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农村社区治理参与者、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资源的整合者、农民利益的整 合与传递者等诸多角色,但也面临自身能力不足、参与环境与机制的缺失等限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从制度、思想观 念、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协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15.
农村信息化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为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农民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拓展市场需求、改善民生,对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05年以来,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信息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前,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高原,  相似文献   

16.
对韩国农业农村立法体系及其若干重要法规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其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启示与建议: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立法与政策双管齐下,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关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动向,立法与政策齐头并进,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与政策双向互助,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的崛起,大体而言,规避了部分市场风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究竟多高?影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成本代价。高合作成本、低合作收益使农民合作组织很快陷入困境。本文从农民个体、专业合作组织本身、政府三个层面浅析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成本代价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韩国农业农村立法体系及其若干重要法规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其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启示与建议: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立法与政策双管齐下,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关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动向,立法与政策齐头并进,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与政策双向互助,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经无法填补庞大的农村社会保障需求的缺口。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来建设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城填传统模式,鼓励农民走向互助。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农民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村社区管理,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和谐发展。但政府能力的有限以及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服务与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农村社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通过对三亚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治理的实践及问题。认为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农村社区治理参与者、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资源的整合者、农民利益的整合与传递者等诸多角色,但也面临自身能力不足、参与环境与机制的缺失等限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从制度、思想观念、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协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