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铁对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格局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区域就业密度格局产生影响.采用加权平均中心、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尺度2010—2017年就业密度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的开通显著改变了区域就业密度格局,劳动力从最初向高铁沿线区县集聚,过渡到向地级市或更发达城市集聚,高铁的虹吸作用促使以衡水为中心的就业密度低值区的形成.高铁背景下经济发达、就业待遇更好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劳动力,而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相对于高铁开通年限而言,高铁班次变量对区县就业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正向影响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和位于京广高铁沿线的保定北部区县.总体来说,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就业密度的影响以集聚效应为主.该结论可以为未来高铁建设背景下区域就业格局的优化和调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州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镇为地理单元对2000-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间差异减小,在空间上以圈层结构向外扩张;2人口老龄化速度以中心城区內缘最为迅速;3从空间分布趋势来看,整体上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弱化",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向中心城区扩散,近郊区北部作为年轻型街镇的集聚区域,其集聚作用将更加明显;4就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而言,人口迁移的作用相对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愈发显著,经济发展水平是这一时期老年人口向中心城区內缘集中的主要因素,文化教育水平对老龄化的区域分异具有一定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规模、密度、聚散及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市区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且增长趋势明显,分区数量相差悬殊,街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密度变动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密度出现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稀疏的内部异质特征,空间格局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转变;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近郊扩散的态势,分布重心向主城区西部和北部移动;空间关联较明显,集聚现象逐渐减弱,但整体上流动人口的西疏东密格局未打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TM影像和2010年CCD数据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的解译,分别计算了2000~2010年森林、草地、水域、农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并对各类型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中,首先是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大,其次是水域,面积增加最大;再次是城市和森林,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最后是草地和农田,草地的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农田的面积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景观斑块类型来看,城镇用地各指数变化最大,城镇用地的斑块所占景观类型百分比、聚集度和斑块个数均呈增加态势,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则呈减小态势,说明盆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城镇用地在由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中,空间分布较紧凑且连接性较好;与此同时城镇用地分割了其他类型的景观,导致盆地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大.从景观整体水平来看,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平均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指数、斑块凝聚度、相似邻接百分比、聚集度则呈减小趋势,这说明十年间柴达木盆地景观格局总体呈现空间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州市主城区1960、1990、2017年的单点建筑物数据,结合地价与人口密度,通过同心圆概括方式,分析主城区建筑立体形态主要指标的圈层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主城区的建筑立体形态近似圈层分异, 其形成与演变依赖于依山傍水的平原型城市的地理格局、城市规划以及市场力量三方面的共同作用:(1)1960年以来,尽管广州市主城区的范围大小不同,中央商务区(CBD)中心向东持续迁移,但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离散度三指标均由主城区中心向四周降低,但斜向建筑比例增多,圈层分异明显;同时,三指标整体增加,幅度逐渐增强,中心区增幅高于外围. (2)立体形态的演替速度具有以荔湾、越秀老城区为核心向外圈层增加的特点;以地价指数、人口密度、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4个指标,主城区在1 000 m格网尺度上可聚集成围绕老城区向外逐步过渡的圈层结构. (3)综合地价指数与人口密度的圈层格局,决定了立体形态的圈层分异;由主城区中心向北,海拔高度的提高引起了建筑平面形态上斜向建筑比例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根据广州市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及2000~2010年间3次产业及其主要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再对碳排放量与强度进行了估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广州市已经迈入过渡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和强度、碳排放量和强度都高于其它2个产业,尤其是轻工业行业的造纸及纸制品业,重工业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也有待改善.因此提出了广州市应迫切对第二产业的内部行业进行全面深入的革新和优化,特别是轻重工业中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较大的行业,同时应加快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并提出促进广州向低碳城市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速度、强度、分形维数和空间重心等指数分析了1980—2018年灵丘县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镇扩张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18年间灵丘县城镇建设用地呈快速扩张趋势,由1980年的173.69hm~2增长到2018年的1180.57hm~2,扩张规模近7倍,分时段研究显示,城镇扩张的速度和强度均在2000—2010年达到最大值;在空间上呈现出向东、西、北3个方向的扩张,形态规则度在2000—2010年间有较大波动,中心城区重心向北部移动明显;对中心城区扩张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到城镇中心的距离,其次为综合医院和路网密度,自然环境对城镇扩张的影响力较弱;不同因子之间产生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其中,距城镇中心距离和距耕地距离与其他因子交互后影响力增强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口三普和五普数据,以街区尺度为研究单元,采用局域空间自相关方法,对转型时期(1982~2000)的中部城市合肥的就业空间分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8年间,第一产业就业空间不均衡分布程度呈不断加剧的趋势,热点区分布在老城区以南的远郊区并不断南扩,冷点区集中在老城区并不断向西南郊扩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热点区的空间演化显著,就业人口高度集中于老城区和东郊区逐渐向东郊区演进,冷点区位于老城区南北两侧的远郊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没有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热点区集中在老城区的空间格局一直没有变化。旧城改造、企业外迁和产业调整是其就业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对单站、区域冷冬进行了定义和等级划分,并自定义了冷冬强度及冷冬严重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1961—2010年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各站冬季均表现出增温的趋势,增温的幅度为每10年0.02℃~0.94℃,在区域上由西往东增温幅度逐渐变大.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近50a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为每10年0.55℃.东北地区各站冷冬发生的频率为30%~48%,总体的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降低.近50a东北地区各站点冷冬强度为1.18~2.20,但冷冬强度的分布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空间格局;各站点冷冬严重度为0.22~0.68,其分布大致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减弱.近50a东北地区冷冬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每10年-10.47%,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La Nina现象的发生可能对东北地区出现冷冬的影响不大,而北极涛动的负异常可能是东北地区发生冷冬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土壤与植被碳蓄积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广东省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00年ETM+遥感数据,提取广州市土壤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和植被指数法分别计算广州市的土壤与植被碳蓄积,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广州市土壤有机碳储量0~20 cm为2.16×107t,0~100 cm为6.40×107t;广州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0~20 cm为32.06 t·hm-2,0~100 cm为94.91 t·hm-2.2广州市植被碳储量为5.75×107t,平均碳密度为160.92 t·hm-2;不同植被类型平均碳密度:针叶林(178.00 t·hm-2)阔叶林(164.68 t·hm-2)园地(106.23 t·hm-2)灌木(8.04 t·hm-2)草地(0.13 t·hm-2).3广州市土壤有机碳密度南部高于中部和北部,土壤有机碳储量则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广州市植被碳密度较高的区域位于植被保护较好的风景区和郊区,中心城区土壤有机碳库和植被碳库都较低.4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碳储量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关系,植被碳储量高的区域,其土壤有机碳储量也高.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碳储量的相关性大于深层(0~100 cm)土壤.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岷江上游1994年、2004年和2014年3个时期河谷聚落的时空分布,阐述其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谷聚落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聚落形态,全流域呈松散状,局部呈集聚分布;其总面积不断增大,聚落密度呈先集聚后局部衰退;平面形态整体上由规则向不规则形态变化;其斑块的分布特征为高程上整体逐渐向低海拔迁移,坡度上先向低坡度迁移后逐渐向5°~35°区迁移,全流域由1994-2004年的呈轴对称向2004-2014年间的东南、南、西南、西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年末、2010年末、2015年末土地利用数据,结合耕地区位指数、核密度计算等模型对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作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临川区中心城区各乡镇耕地区位指数逐年递减,耕地集聚程度呈递减趋势;非中心城区各乡镇耕地区位指数逐年递增,耕地集聚程度接近或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呈递增趋势,且临川区北部各乡镇集聚程度优于临川区南部的各乡镇; 2)临川区耕地集中度指数由2005年末的20. 32%上升到2015年末的20. 60%,在时序分布上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3)耕地核密度分布特征非中心城区为耕地地块分布最大值逐年降低;中心城区耕地地块分布最小值逐年降低,钟岭街道耕地地块减少特征尤为显著; 4)临川区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在时序分布上逐年减少,但耕地空间分布逐渐趋于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带隔墙的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水冷壁传热及热流密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基于构建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模型,得到了锅炉最大连续工况、75%及50%汽轮机热耗验收工况下炉膛局部物料浓度、热流密度及传热系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炉膛局部物料浓度、热流密度及传热系数沿高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并在一定高度上逐渐均匀,随着负荷的降低,趋于均匀的高度有所下降。侧墙与隔墙局部物料浓度等参数沿周向的分布呈现角部高、中心低的分布趋势。由于隔墙的存在,前墙与侧墙的热流密度分布不同。整体上,炉膛出口处热流密度偏差最大;随负荷降低,传热系数周向偏差减小。  相似文献   

14.
以兰州-白银城市区域为例,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模型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空间分布以兰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呈密度衰减状态,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吸引力也是从中心逐渐向四周衰减;城镇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交通干线或河流),其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城市区域空间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型,揭示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演变规律,对重构城乡融合背景下山地都市边缘区乡村空间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空间统计法探索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农村居民点呈现大规模低密度集聚分布与小规模高密度集聚的分布特征;农村居民点核密度由四大集聚地带逐渐向"多核心"式分散布局;农村居民点整体分布向东北扩张;地形地貌、政策规划、人口、区位、交通因素对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山地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空间重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口密度的山地城市多中心性检验——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5.6%提高到2010年的53.0%,并逐渐形成视觉意义上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而目前对这一空间结构少有严格的定量分析.本文基于人口分布数据,运用线性模型、乘幂模型、Clark模型、Tanner-Sherratt模型、Newling模型等模型验证山地城市的多中心结构.结果发现:重庆市2000年多中心性并不明显,但2010年多中心性开始凸显,形成以解放碑为中心,观音桥、沙坪坝、南坪、杨家坪为次中心的多中心结构;多中心结构中,解放碑仍具有很强的人口集聚作用;在次级中心中,观音桥受两江新区影响其人口集聚作用较强.总体上,满足人口空间分布假设,即人口密度受最邻近的中心或次级中心的影响.此外,模型结果显示,非参数模型的拟合度明显高于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17.
运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3—2013年湖南省14个市(州)人居环境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态势来看,2000—2013年各市城市人居环境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指数均分布在0.4~0.5之间,整体上处于颉颃阶段;湖南省各市州(长沙除外)协调度指数均处在0.1~0.3之间,整体上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耦合度指数整体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度指数呈现"一高多低"的空间格局,即以长沙为中心呈同心圆式向外扩散,长株潭地区协调度指数总体水平较高.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指数,通过空间关联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空间扩展特征的多样性、空间组织异质性和热点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1990年代以来,苏北地区城镇空间扩展是以中心城市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过程,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各中心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次级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开始显现,城镇用地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在城镇空间扩展的驱动力上1990~2000年为人口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和人均GDP增加;2000~2010年为工业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区域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加.此外,苏南产业转移加快了苏北城镇空间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口集中度、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模型,对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城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县城人口分布呈低密度、分散化发展的趋势,人口密度由圈层式递减转变为跳跃式分布,就业密度由行政中心向外呈"扇形"分布等.提出通过交通引导、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产业布局调整等规划手段,实现县城人口布局核心层"优化"、中间层"填充"、外围层"提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对带隔墙的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水冷壁传热及热流密度分布进行了模型研究。炉膛水冷壁为光管水冷壁。基于构建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模型,得到了锅炉最大连续工况、75%及50%汽轮机热耗验收工况下炉膛局部物料浓度、热流密度及传热系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炉膛局部物料浓度、热流密度及传热系数沿高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并在一定高度上逐渐均匀,随着负荷的降低,趋于均匀的高度有所下降。侧墙与隔墙局部物料浓度等参数沿周向的分布呈现角部高、中心低的分布趋势。由于隔墙的存在,前墙与侧墙的热流密度分布不同。整体上,炉膛出口处热流密度偏差最大;随负荷降低,传热系数周向偏差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