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九歌》的意旨基本上是巫术宗教的,《离骚》则是屈原作为一个尘世诗人的自述。但巫文化同样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离骚》浪漫主义特征的关键。《离骚》里所表现的大胆夸张、丰富想象、奇诡幽深的意境及宏伟气势,实际上都根植于巫文化传统之中。因此,《离骚》浪漫主义艺术具有亚文化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衍变过程中,《离骚》起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离骚》继承并发展了前期文学的传统,完成了文学由综合体向单一体的转变。《离骚》有这样一些特点,艺术上:一是驰骋天地、纵观古今的宏观表现法,二是人神交往、人驾驭神的古神话色彩,三是强烈激越、惊鬼泣神的情感抒发,这三个特点的高度表现构成了这部震古烁今艺术珍品的美学特征;创作上,它是作者明确表达理想、抒发感情的有目的创作。从这些特点出发,可以找到《离骚》产生的文化条件,理顺《离骚》对它以前文学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4.
初读《离骚》者,只觉它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读来如坠万里云雾不辨津涯。这种感觉,虽然是因没读懂《离骚》而产生的错觉,但它确实也说明了《离骚》难读。其难,就难在它的篇章结构与构思不好把握上。因此,历来治《骚》者,都把分析《离骚》的构思,疏理《离骚》的脉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关于《离骚》的结构与构思,历来理解不同,众说纷纭。仅据姜亮夫先生的统计,就有九十五家之多。目前影响较大的,是清人王邦采的说法。他将《离骚》分为三大段(自篇首至“岂余心之可  相似文献   

5.
抒情诗一般不具备人物形象。《离骚》是抒情诗,却为我们展现了以诗人自我形象为中心包括群小、楚王等人组成的群像图。这显然与《离骚》独特的艺术手法分不开。本文认为,《离骚》通过了四方面的艺术完成了其人物形象的塑造: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特征;②随矛盾发展,写性格变化;③用花草比兴,透视人物内心;④用虚幻境界,展示人物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6.
判定《离骚》句腰虚词的性质,必须直面三个语言事实:一是《离骚》虚词归类的困境:很多虚词无法归入现有虚词小类。二是《离骚》虚词使用的悖论:既有省略精简的倾向,又表现出过度泛用的现象。三是对应虚词"兮"的存在,对《离骚》虚词的性质判别有着直接的启示。《离骚》的句腰虚词具备两个特点:有声无义,规整排列。这些虚词是诗歌节奏的显性标记。作为节奏标记的虚词,就其来源而言,一方面受到散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诗经》二分节奏的承续。  相似文献   

7.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真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祇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一曲《离骚》震撼古今,引无数仁人志士、文人骚客悲吟不绝。太史公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人”。由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多么感人。屈原的诗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什么这样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呢?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可以以其情节的生动曲折而引人入胜,而长篇抒情作品只能以其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引读者渐入佳境。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读《离骚》的一点体会,对《离骚》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作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在把握作品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离骚》中诗人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一首诗,也是一部悲剧;其悲剧美主要体现在那位叙事抒情的主人公身上。《离骚》的主人公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有血有肉的悲剧人物,不仅体现了悲剧美的共同本质,也有自己的特色,对中国的悲剧创作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生前所写的最后一部悲剧。同样的,《离骚》是屈原怀才不遇后的一部悲情力作。对比《科利奥兰纳斯》与《离骚》,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大文学巨著在思想上存在着许许多多异同点。这些异同点具体表现在爱国情结,直謇之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离骚》作为屈原辞当之无愧的代表,不仅处处流露出屈原厚重而又令人景仰的生命体验,而且也鲜明打上了战国时代思想文化层层嬗变、层层演进的深深烙印.巫卜文化、史官文化、士人文化三种在发生学上界限严格的文化形态,都可以在《离骚》中找到相应的影响.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和纷纭错杂的时代文化特征,加之楚民族特有的审美倾向,共同造就了《离骚》艺术风格多元化的综合气象.  相似文献   

12.
诗歌中的形象渗透并映射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离骚》也是如此。《离骚》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别,从对各类别人物形象的梳理和考察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反映并渗透着屈原的儒家、法家及民本等多重思想,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及政治规律超越自身遭遇的认识和对社会革新进步的提倡。其"神游场面"是屈原在以黄帝自况,由此表现出自己的多重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李贽和卢梭关于自然人性的文艺思想观点,都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开展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非常必要。目前关于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李贽文艺思想研究概况,二是卢梭文艺思想研究概况,三是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4.
从《离骚》作为抒情叙事诗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其叙事性进行论述,包含叙事的结构、聚焦。以求对《离骚》做新的阐发,以补充、增加、丰富这篇"气往铄古,辞来古今"的诗作的解读范围,达到从形式进入内容的目的,增进对它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自从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并逐步出现了文学作品,伴随着文学作品的产生,中国古代对文学的诠释进行了许多探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庄子的"言意观"及《周易》中的"立象尽意"等思想,对我们的文学接受与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陆时雍曾指出"<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式及其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公文的角度,根据语用语境中的目的语境、交际双方关系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探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获得交际成功的原因.这种探索校正了从文学的角度总结"两表"成功之不足,同时回归到语言应用的本位.  相似文献   

18.
屈原作品中烙有楚国礼仪文化的深刻印记。结合《离骚》文本及相关文献,至少可以考知楚人在认祖归宗("高阳苗裔")、始生取名("锡余嘉名")、陈辞神明("就重华而陈辞")、占卜降神("灵氛占之""巫咸夕降")、颂神祭祖("奏《九歌》而舞韶兮")等方面的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齐次规划问题KKT点的一个等价性质,采用对约束函数k次方的方法得到齐次规划问题的一个局部鞍点.并给出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都连续的情况下KKT点和局部鞍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