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2.
"钱"、"币"最早作为货币名称同时出现在<国语(下)>."钱币"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中晚期的<管子·轻重戊>,较<汉书食货志>之成说早约400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攫示孔尚任著<桃花扇>之"史心".从其恪守<春秋>史笔之"家法",并佐证以孔氏有关诗文,认为<桃>剧意在挞伐门户之争与"党祸",旨趣乃在鉴借"遗事"以警时世.  相似文献   

4.
从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或者说"气质"入手来描述上海的历史,是王安忆最近两个长篇<长恨歌>与<富萍>的写作主旨所在,也是其在上海谱系的作品中的特色所在.从作品的内在逻辑来看,<富萍>的产生可以看作是王安忆对<长恨歌>第二部文字的充实.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者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字典>与<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并称我国四大辞书.<汉语大字典>的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文章探讨了<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的部分释义问题,旨在为八卷本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中的"谷树皮"即"榖树皮",是写武大郎皮肤粗糙的,本文认为"谷树皮"是"骨搐皮"一词的近似记写,其义不是"粗糙",而是指皮肤松缩干皱.  相似文献   

9.
评述费耶阿本德在<反对方法><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以及<告别理性>三本书中,分别从科学方法论、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对多元方法论、"怎么都行"的原则进行的论述和对科学沙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的批判,表明其"告别理性,走向生活"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
释"面"     
"面"字的甲骨文的形体为人头的左向侧面状,所以仅见其一只眼睛.<说文>"面"的小篆形体已有讹变,故<说文>对"面"形体的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11.
"斯密问题"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飞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5):44-47,71,105,120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矛盾问题.已有研究证伪这一命题时没有区分"同情心"和"利他"两个概念,未切中问题要害.鉴于此,本文首先说明<道德情操论>中人性基础是"同情心"而非"利他心",然后论述斯密思想体系中同情心对利己心的促进与约束作用,因此二者相互统一,并不矛盾,"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题.  相似文献   

12.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美学思考起步伊始就从<红楼梦>"接着讲",目光远大,思想敏捷.前人忽视了<红楼梦>与民族的精神底蕴的内在关系的角度,忽视了<红楼梦>作为民族的伟大灵魂苏醒与再生的史诗的一面,而王国维正是由此人手,进入<红楼梦>所开创的灵魂的维度,尤其是进入对于"第三种悲剧"即"悲剧之悲剧"的揭示,从而开创了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在经由人与灵魂的维度进入悲剧之后,他却转而寻求"解脱",结果为自己的美学思考留下了深刻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先后四处出现山东地名"费".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两处加注,注明其音读和现所在地区;两处未加注解.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朱振家先生分别在他们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中,对<论语·季氏>提及的山东地名"费"注明音读和现所在地区.本文试从古音韵学角度考察山东地名"费"的古读音及流变,并对古代典籍中的古读音标示发表了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5.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为主要阵地,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丰子恺是"论语派"刊物的重要作者之一,"论语派"也相当器重他.然而,从"论语派"刊物向丰子恺拉稿与丰子恺的供稿情况的对比,"论语派"刊物的办刊宗旨与丰子恺随笔、漫画的思想内容的对比,以及丰子恺作品与"论语派"代表人物作品的对比等方面观察,丰子恺不能算"论语派"中人物,他同"论语派"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靡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物理>中"导体电容器的电容"教学内容为例,介绍了应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进到<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大学物理>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架起一座联系经典物理和纳米科学技术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9.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文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海勒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流派的奠基之作.文章主要分析了黑色幽默及其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