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本体熔融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不饱和聚酯酰胺,并对不饱和聚酯酰胺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黄麻纤维质量分数及长度对交联后的黄麻纤维/不饱和聚酯酰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不饱和聚酯酰胺可完全水解,黄麻纤维质量分数高的黄麻纤维/不饱和聚酯酰胺复合材料交联后的弯曲性能和冲击强度均有提高,长纤维比短纤维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一种不饱和结晶性聚酯的熔融温度,并使用Avrami方程和Jeziorny法、Ozawa法和Mo法分别对不饱和结晶性聚酯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偏光显微镜对不饱和结晶性聚酯等温结晶后的结晶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饱和结晶性聚酯的熔点受升温速率的影响;等温结晶的温度越高,结晶速率也越大;晶体形貌为球晶;结晶性聚酯存在二次结晶,且随着相对结晶度的增大,结晶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存在二次结晶,Ozawa法和Jeziorny法均出现偏移,而Mo法用于不饱和结晶性聚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张忠厚  张仲民 《河南科学》1992,10(3):239-245
利用粘弹谱仪研究了聚乙二醇聚氨酯(PEGVTPU)/不饱和聚酯(PES)和聚丙二醇聚氨酯(PPGVTPU)/不饱和聚酯(PES)交联聚合物(简称ABCP)的动态力学性能.发现PGEVTPU/PES ABCP材料在不同的组分比均有较窄的玻璃化转变,组分之间的相容性较好,为互容体系,材料在特定的组成时其动态模量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与前者相比,PPGVTPU/PES ABCP材料组分之间的相容性明显降低,显示出半相容体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拉挤成型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自然暴露老化和紫外凝露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不饱和聚酯基型材和乙烯基酯树脂型材在2种环境下的质量、外观颜色、微观形态以及拉伸性能随老化时间的变化,并用红外光谱分析了材料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紫外-凝露环境下,复合材料表面颜色变黄,损伤产生于材料表面树脂;老化1 a后,不饱和聚酯基型材和乙烯基酯树脂型材质量分别下降0.73%和0.76%,拉伸模量分别下降18.85%和38.57%,而对不饱和聚酯基型材的拉伸强度无明显副作用,乙烯基酯树脂型材强度下降为78.54%。在自然环境老化1 a后,型材性能变化趋势与紫外-凝露环境下一致,但是变化量较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室温固化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工艺,探讨了多元醇低聚物、分子量、异氰酸根含量和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聚酯多元醇CMA-24和TDI100合成聚氨酯预聚体,异氰酸根(NCO)含量为3.6%,扩链系数为0.97时,可以得到拉伸强度为38MPa,断裂伸长率为480%的聚氨酯弹性体.  相似文献   

6.
闫中健  郭俊俊 《山西科技》2010,25(3):102-103
合成了1,3-二(4-氨基-2-三氟甲基-苯酚基)苯进而合成含亚胺结构的新型二元醇单体(BTGTB),并制得新型含氟不饱和聚酯亚胺树脂。结果表明,在保持不饱和聚酯优良加工性能的同时,不饱和聚酯分子链段中引入亚胺结构,不但提高了不饱和聚酯的耐热性、机械性能、电性能及化学腐蚀性能,而且高亚胺结构含量的不饱和聚酯亚胺树脂具有突出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羧酸型聚酯聚氨酯离聚体和它的金属盐材料作正电子湮没(PAT),小角X射线散射(SAXS)以及比重法测量材料密度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随着金属离子价数的增加,反离子半径增大,微畴体积增大,材料中的自由体积减小。本文还讨论了PAT和SAXS实验应用范围,并表明PAT是研究羧酸型盐聚酯聚氨酯离聚体微畴结构的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韩虹  卢英林 《河南科学》1997,15(1):32-34
合成了两种具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硅氧烷化合物偶联剂XT1和XT2。以KH570为对照,分别处理玻纤布,对其进行了增强的不饱和聚酯层压板,并进行了拉伸强度和抗冲击强度等性能的测定与对比。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不饱和聚酯玻璃钢偶联剂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可完全环境降解材料以减少环境污染。采用本体熔融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并对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交联及水解性能。结果表明,新合成的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有多种交联方法并可通过热处理有效地增强其力学及降解(水解)性能。因此新合成的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可完全环境降解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世界信息     
聚酯废料回收利用新技术美国伊斯曼化学品公司和弗里曼化学公司新近开发成功了聚酯废料回收利用新技术。为聚酯废料再生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聚酯废料经三个化学反应即可分别裂解成多元醇(聚氨酯泡沫原料)、不饱和树脂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起始原料一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  相似文献   

11.
以无溶剂法制备不同环氧值的环氧大豆油(ESO),以丙烯酸作为开环试剂合成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将质量比为5%、10%、15%、20%的AESO分别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制备增韧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计、热重分析、拉伸与冲击强度测试对产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豆油在固化体系中含量的增加,固化物的玻璃化温度和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提高,显示出大豆油对不饱和聚酯体系起到了较好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性海泡石填充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表面活性剂对海泡石进行改性,用DTA分析研究了改性剂种类及海泡石用量对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海泡石的加入可显著改善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热性能,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海泡石填充效果较好.海泡石的最佳用量在8%-11%左右.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以聚酯多元醇为原料制作聚氨酯张力筛板的工艺过程 ,讨论了聚酯分子量、NCO%含量、NH2 /NCO比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从而确定了聚氨酯张力筛板的配方及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扩链剂对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自乳化聚合引入低分子扩链剂制得具有嵌段结构的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不同扩链剂及其用量对聚醚型和聚酯型聚氨酯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二醇为扩链剂制得的聚氨酯乳液稳定性较好,且所得的聚酯型聚氨酯涂膜的力学性能也较好,但耐水性较差。扩链剂的最佳用量为2.05%(质量分数)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为单体,乙氧基化烷基醚硫酸铵(CO-436)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含双键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以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二羟甲基丙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制备了双键封端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将两种乳液混合涂膜,经水分挥发干燥成膜后进一步进行紫外光固化。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乳化剂配伍对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影响,以及光引发剂用量和两种乳液配比对固化膜凝胶含量、吸水率和涂层硬度、柔韧性、抗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用量在3.0%~6.0%之间时,能制得表观稳定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并有50%左右的烯丙基双键参与了分子内的交联反应,同时残留50%左右的双键;共混乳液的固化膜凝胶含量达95%以上,铅笔硬度最大达到4H,柔韧性1mm,抗冲击强度达到45 cm。  相似文献   

16.
家具用木粉改性聚氨酯仿木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家具用木粉改性聚氨酯仿木材料的密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表面硬度和阻燃等性能的测试,分析了木粉添加量、木粉粒度、材料密度等对聚氨酯仿木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木粉添加量的增加或木粉粒径的减小,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压缩强度有所提高,而弯曲强度和表面硬度却有所下降;随着聚氨酯泡沫材料密度的增大,其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和表面硬度都近乎线性增加;随着复合阻燃剂用量的增加,泡沫材料的氧指数也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整水性聚氨酯原料中PEG-1000和聚己二酸己二醇酯两种二元醇与PPG-1000的比例,发现随着PEG-1000的增加,树脂的粒径明显减小,体系由牛顿流体向假塑性流体过渡,提出流体力学行为的转变是因为PEG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树脂的亲水性,使聚氨酯在水中被溶胀,提高了聚氨酯的有效体积所致;聚酯-聚醚型水性聚氨酯的流体力学行为随着聚己二酸己二醇酯二元醇用量的增加由牛顿流体向假塑性流体过渡,但粘度变化不大,提出流体类型的转变是粒子的搭桥所致.  相似文献   

18.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胶黏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已二酸-1,4-丁二醇酯(PBA200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一缩二乙二醇(DEG)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聚氨酯预聚体,通过在预聚体中引入可室温交联的硅烷偶联剂,制备得到了一种单组份自交联的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探讨了硅烷偶联剂加入方式,用量对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烷偶联剂用量为预聚体质量分数的1.5%时,胶黏剂对塑料薄膜PET/CPP的粘接强度显著提高,由改性前的1.3N/15mm增大至1.7N/15mm;复合薄膜经过沸水煮后,T剥离强度由1.0N/15mm变为1.5N/1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