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回收排风潜能的新型液体除湿空调装置,通过回收排风潜能,降低系统中直接蒸发喷淋水的温度,使除湿处理后的空调送风得到降温加湿,达到空调房间所要求的送风温度.同时,空调排风的利用降低了再生空气介质的温度和含湿量,提高了再生溶液的浓度.实验证明,在上海湿热的夏季里,该装置用温度为80℃左右的热源驱动,可以直接获得18℃、相对湿度90%的空调送风;系统的热力系数为0.8,电效比为8.6,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生活对环保和节能的要求,空调排风热回收系统应运而生,.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理念的空调设备.本文首先对空调排风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关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空调排风热回收系统的应用,包括全热交换器节能量的分析计算、系统负荷的分析计算、系统应用前后锅炉和设备设备能耗的分析等,最后分析了空调排风热回收系统应用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这对于空调排风热回收系统的深入广泛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控制多污染源污染物散发的有效方法,采用CFD技术模拟分析了集成式排风罩与独立排风罩在相同条件下对多污染源有害气体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集成式排风罩气流流向有利于工人呼吸健康;独立排风罩和集成式排风罩两侧排风罩对有害气体的控制效果均要优于中间排风罩的控制效果,但在呼吸区相同控制点处集成式排风罩对有害气体的控制效果要明显优于独立排风罩。  相似文献   

4.
以夏热冬冷地区3个典型建筑为例,分析了3类典型建筑的总冷(热)负荷、新风冷(热)负荷分布情况,计算了采用排风热回收装置处理新风后降低的负荷量,并对采用新风换气装置后的投资进行了经济性分析.采用新风换气装置后总投资变化不大,但运行费用却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捕风装置作为一种新兴的自然通风技术,在气候温和地区,比如英国的建筑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基于广泛使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商用软件Fluent,对一种常见的方形截面捕风系统的通风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0.5 m/s、1 m/s、2 m/s、3 m/s、4 m/s、5 m/s、6 m/s风速和0°至45°范围内4个风向角条件下500 mm边长的方形捕风系统模型.CFD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在低风速下吻合良好,认为在高风速下有相对较大的误差是由于空气进口的均匀性变差引起的.通过模拟图像能够观察到捕风装置风道内部详细的气流运动,这样就很容易确定使用实验手段难以辨别的4个风道的送排风作用,从而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给出改进的计算结果.对捕风装置的性能与外界风速和风向的关系也做了讨论.与风道测试相比,CFD软件容易方便地得到结果,为设备的改进发展提供全面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卢岩  王文超 《科技信息》2010,(13):357-357
本文以实际工程设计为例,介绍了核通排风中心的建筑平面布置和通排风系统设计、供电、监测、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对本工程所涉及到的排风系统和排风中心内送排风系统的划分,参数的选定进行了讨论,希望对行业内设计人员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民用建筑地下汽车库排烟与排风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地下汽车库排风与排烟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陈劲松 《工程与建设》2006,20(6):761-762,767
理化实验楼是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场所,为保障各实验室排风效果达标,除了在风机造型、风管及排风口的开启设备设计上满足要求,还需针对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中有关在系统安全稳定、低耗、易操作等方面进行考虑。文章就电拧系统的电路设计,风机风量控制等功能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庆华  李静 《甘肃科技》2012,28(16):124-125
介绍了化工企业分析化验室通风柜排风系统的设计,对排风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简单说明了化验室通风柜排风系统变风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RNGK-ε湍流模型,运用SIMPLE算法进行数值离散,分别对四种不同排风口高度的通风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对它们排除水蒸气的能力进行了对比,得出浴厕通风排除水蒸气的能力随排风口高度的变化是先增强后降低的结论。并与已有的厨房通风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半横向通风方式隧道内风速、风压的分布特点,针对某海底隧道半横向通风方案,建立1∶9的缩尺物理模型与1∶1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排风孔开启数量与排风孔开启位置对隧道内风速、风压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排风动力下,随着排风孔开启数量的增加,隧道内排风量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开启事故位置下游2个排风孔,并固定距事故位置最近的第1处排风孔的位置,随着2个排风孔之间距离的增大,第1处排风孔的排风量增加,烟流扩散至第2处排风孔的行程增加,隧道排烟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实现室内自然通风的新型内置格栅诱导通道的太阳能通风墙模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在不同室外风速和太阳辐射强度下结构参数对其通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置格栅诱导通道可以有效利用室外风形成对太阳能通风墙主通道内气流的诱导作用而强化自然通风;该太阳能通风墙通风量随格栅间距与格栅高度比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佳比值使通风量最大;随着风诱导通道宽度与主通道宽度比值的增加,不同室外风速下的通风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指导铀矿排风井周边地表环境的辐射防护设计,基于放射性气态流出物大气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建立了铀矿排风井周边地表年均氡浓度以及公众个人年有效剂量的数学计算模型,研究了排风井气态流出物初始氡浓度、排风风量和源强对排风井周边地表1 km范围内年均氡浓度以及公众个人年有效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年均氡浓度和公众个人年有效剂量的最大值随气态流出物初始氡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排风风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值离井口的距离和氡致辐射的影响范围随初始氡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排风风量的增加而减小;相同源强下,最大值随气态流出物的初始氡浓度增加而增大,随排风风量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值离井口的距离随排风风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铀矿排风井周边的辐射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含风压源的复杂风网中风量的求解方法,提出了统一的风网矩阵模型和迭代公式,并给出了两个算例。结果表明,在迭代初值任意选取的情况下,经过几次迭代就可使各支路的风量收敛于稳定值,模型适用于复杂通风结构电机的风量计算。  相似文献   

15.
针对铀矿山放射性污染物治理需要,根据物联网技术的优良性能,结合铀矿山通风降氡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铀矿山通风降氡监测控制系统,并构建了氡析出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模型。通过实时监控及预警,对风机发布远程调控指令,改变井下风量、风压、风流以达到降氡目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较好实现铀矿山氡安全监测及控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医院病房内易出现病人间通过空气途径发生传染病交叉感染的问题,提出一种发散源可控的局部空调个性化通风装置作为空调系统末端,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该个性化通风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空调,该个性化通风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提供新风,并排走带有致病物的空气,使排污效率达到1.6,吸入空气质量指数高达20.5;该个性化通风系统流场也会受到中央空调系统流场的影响,导致排污效率及吸入空气质量指数降低;该个性化通风系统可以应用于医院病房以降低交叉感染概率,同时,该研究方法还可以评估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与个性化通风系统的耦合现象,为科学使用个性化通风系统提供依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CFD方法监测了上海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站台火灾环境下,采用事故风机+站台空调通风与回风+站台下侧排烟的强制通风、不同屏蔽门开启方式对烟气温度场、CO分布及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着火6 min时,强制通风可使站台楼梯口温度Tavg<50.73℃,[CO]avg<150 ppm,并基本消除CO由站台层向站厅层的扩散;部分开启屏蔽门可实现站台层烟气向站台隧道的抽吸,增加站台安全撤离区域.结果同时指出站台层至站厅层个别楼梯口的温度、风速及风向尚未完全达到地铁设计规范要求,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8.
自激式除尘器的除尘性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新型自激式除尘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液位高度、气体流速、接触室夹角等对除尘器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除尘效率、阻力损失随气体流速和液位高度的增大而增加,随接触室夹角的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对该种除尘器的合理设计和操作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石棉选矿厂筛分车间内部粉尘随时间和空间运移的规律,获取通风除尘优化的参数,以茫崖石棉矿第一选矿厂筛分车间为研究背景,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采用计算机流体力学的离散相(DPM)模型对筛分车间粉尘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并与现场粉尘浓度实测数据比较分析,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筛分设备附近粉尘浓度较高,以筛分设备为中心随着距离增加粉尘浓度降低;捕集边界下粉尘浓度比反弹边界较低,粉尘捕集效果更好;筛分车间进风风速控制在0.6m/s左右时,粉尘沉降效果较好;安装抽风集尘罩后,主抽风管风速为14 m/s时,平均控尘效率达到90%,石棉纤维浓度控制在2.52f/m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