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资料,对云南省边境县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影响流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边境县男性比女性流动倾向更大;30-44岁年龄段人口的流动意愿最强烈;哈尼族和苗族比汉族人口的流动倾向更大;与无配偶者相比,有配偶者更倾向流动.无论哪个流动范围(跨省流动、省内跨市、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务工经商都是云南省边境县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在跨省流动人口中,务工经商占比最高达90.33%.  相似文献   

2.
 人才生态环境是影响人才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上海科技人才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与人才居留意愿的关系,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采用SPSSAU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科技人才分别对5个人才生态环境因子存在着认知差异。不同性别、职称、职务及学科领域的人才居留意愿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基础、居住生活、文化特征和人才政策对居留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人才政策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上海人才政策应在满足人才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不同人才实行不同的政策标准,以满足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与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密切相关,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因素驱动着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的流动则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作为研究重点,以期对更完整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正>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而区域不平衡发展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然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超级城市日益膨胀不得不千方百计疏散人口、限制人口流入;中小城市日益萧条虽也千方百计但仍难以留住人口、吸引人口流入。  相似文献   

5.
利用"百度迁徙"数据中2015年第1季度的369个城市之间逐日的人口迁徙数据,分析我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呈明显的分层集聚格局,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四大和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海东)、榆林(鄂尔多斯)、昭通四小网络体系,而海西、东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网络体系,这与其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不匹配."胡焕庸线"很好地反映了人口流动格局差异,东南壁内部各城市间的人口集散量是西北壁的12.80倍.跨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海量数据也应证了城市间的人口联系强度符合重力模型检验.  相似文献   

6.
从人口流动差异角度探究其对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利用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东部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起阻碍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出持续扩大,但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民族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增大,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由阻碍作用变为促进作用。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依靠人口流入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减弱,城镇化建设应更多注重本地区农村居民市民化和城镇化的质量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减小人口流出规模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开放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北朝鲜族农村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东北朝鲜族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农村资金、技术、人才也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差距出现同时扩大的现象。单纯依靠劳务经济方式非但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反而会导致城乡收入、消费、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扩大。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8.
将陕西省流动人口分为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综合运用Lorenz曲线与基尼系数、模比系数、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比分析2种形式流动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较省内流动人口的集聚性强,且县域集聚特征明显;在人口流动率-流动人口质量上,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呈现高—高、中—高、低—低特征;省内流动人口较省外流入人口行为选择更理性,高质量人口的流动行为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第一次高峰,数量达800万之巨。考察了该次人口流动高峰的动因,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并对当时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典型描述。  相似文献   

10.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加强流动人口规模调控. 2016年在京流动人口的总量与增速双降,首次出现负增长.本文以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的北京市的样本为基础,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流动人口群体的社区类型选择,论证城中村的空间整治措施是否精准定位到意欲疏解的目标群体;研究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探讨栖居村委会社区与居委会社区的流动人口群体的留京意愿差异.研究发现,学历层次偏低、就业欠稳定、在京居留时间较短、家庭成员未随迁等一系列特征,能够预测流动人口有更高的概率选择租住在村委会社区,并且研究发现栖居在村委会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显著低于居委会社区.基于数据分析,本文讨论了以城中村整治为代表的目标社区管治对缓解流动人口过度集聚的积极作用及其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旅游流作为地理学与旅游学的交叉领域,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当前旅游流研究多从现实角度探讨,未考虑到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流动,缺乏对虚拟旅游流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本文将百度指数中的搜索指数作为虚拟旅游流分析数据,利用ArcGIS和Geoda软件解析了长江三角洲虚拟旅游流空间格局,通过模型对比选取半参数GWR模型,从流入、流出视角在市域尺度探寻了虚拟旅游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18年虚拟旅游流具有明显的地缘偏向,呈现核心—边缘结构;2013年旅游流网络密度在流入虚拟旅游流半参数GWR模型中是具有流动性的局部参数,是旅游流流入主要牵引力,而人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流出虚拟旅游流的非固定性参数,人口的增长对旅游流流出的扩大作用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2018年A级景点数是流入虚拟旅游流的非固定性变量,对长江三角洲市域流入虚拟旅游流具有推动作用,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互联网宽带用户接入量则为流出市域中的显著性流动变量.  相似文献   

12.
自1985年以来,艾滋病在中国逐渐蔓延,尤其以中国西南边境地区较为严重.众多研究表明人口流动导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人口学特征发生变化,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已影响到全球HIV/AIDS的传播.以云南为例,分析边境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传播机制,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二次大战后,科技革命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同时也使许多国家的无地、少地农民更加贫困,加上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浪潮。近几年,由于人口流动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从世界范围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个总趋势。据联合国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本世纪末,世从1950年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已从占其总人口的17%增长到30%;预计到本世纪末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城市住宅供给与城市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住宅市场的需求差异主要源于城市发展状况,城市住宅供给具有调节城市住宅价格和城市人口变化的功能.该文计算了中国33个主要城市2000-2005年的住宅供给弹性,研究了住宅供给弹性对城市住宅实际价格和城市人口变化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表明,住宅供给弹性较小的城市,住宅价格增长较快,城市人口增长和劳动力供给会受到抑制;住宅供给弹性较大的城市,住宅价格增长较慢,而城市人口将会出现较快增长,劳动力供给也较为宽松.基于城市住宅供给、住宅价格和人口流入之间存在的密切的相关关系.住宅供给政策应在考虑住宅市场与城市协调发展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采取宏观总体概况和微观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人口流动的新特点和新动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福建省人口流动趋势减缓,但省内流动人口规模仍保持增长态势;福厦泉依然是主要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动形势趋于稳定化、家庭化;新生代和老年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人口再流动现象明显,城镇化居住意愿不强.人口流动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规模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并存;流动人口城镇社会融入能力不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镇面临深层次矛盾.提出应有效接纳当前人口流动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和存在问题、构建面向家庭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关注流动人口新群体,提升服务管理供给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清至民国时期作为传统西藏与现代西藏的联结点和转折点,是西藏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到自然、人口、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藏城市的社会流动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西藏城市人口与区域外部流动较弱,但区域内部流动较频繁;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的垂直流动趋于凝固,出现板结性特征.社会流动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比率也会提高;反之,就会出现众人的向下流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太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太原市2011年统计年鉴及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相关数据,对太原市人口分布合理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着重研究了太原市及各其县(市、区)的自然人口合理性、经济人口合理性、自然-经济人口合理性及人口潜力.通过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进行比较,得出太原市在人口分布方面与其他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人口分布合理性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外来人口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外来人口长期居住非流动性视角,选择台州为进行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把握外来人口居留意大利愿、市民化趋势,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揭示影响外来人口长期居留和市民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东部地区交通建设作为研究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东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交通、经济相关因素指标研究表明:一是交通建设的确使边境效应发生改变,由"屏蔽"转为"中介"再到区位优势的发挥;二是构建城市组群将交通建设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这一区域空间结构逐步合理化;三是东北东部沿边经济带的形成应为长期发展任务,先期应重点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中、后期将发挥地区"核心口岸城市"作用,提升口岸功能,扩大腹地经济规模,构建东北东部沿边经济带.  相似文献   

20.
干燥不均匀性研究对于热泵干燥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白菜种子热泵干燥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干燥空气从干燥托盘左上角流入右上角流出、中间上部流入下部流出、左上角流入右下角流出、左侧流入右侧流出等4种流动方式对热泵干燥不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空气中间上部流入下部流出方式的干燥速率较低,干燥后种子的不均匀性最明显,而干燥空气左上角流入右下角流出方式的干燥速率较高,干燥后种子的均匀性最好,在热泵干燥装置设计中应优先采用该种流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