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宋元话本研究的主贡献,在于他揭示出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线索,将宋代话本的源头向上追溯到了唐代,他首次明确了“话本”的定义,论述了宋代的“说话”四家,并对宋元话本的重作品进行了评介。鲁迅的宋元话本研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于白话文和白话小说的提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一生在撰写多本文学、美学论著时,也发表有关语言应用的众多观点。他对思想和语言的这密不可分、对白话文的运用(尤其是中西白话、文言比较)、对理解修辞、对恰当安排字句等均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文言的衰微为白话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在文言文的废墟上“五四”白话文运动顺理成章地建构了“五四”白话文诗学。“五四”白话文学在语言范式革命的推动下确认了自我的本质特征,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与文学观念三个维度初步完善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言说方式,“五四”新文学也因此成为一种根基深厚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张仲波 《科技信息》2010,(9):327-327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活动,近几年的有关白话文运动的是非功过议论纷纷。白话文运动是上个世纪初最卓有成效的运动,“从‘五四’时代起,白话不但在文学上成了正宗,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这件事在中国文化思想、学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极大的重要性,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巨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述学文体的角度探讨朱自清的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思考的问题是朱自清如何用白话文写作学术论文,他的写作实践对五四之后白话文地位的提高有什么意义;同时,朱自清作为一个新文人,他的学术成就却主要在古典诗文评领域,本文从学术文体的社会制度属性出发,进一步关注朱自清论学的知识谱系和述学心态。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小说集《传奇》集中体现了其鲜明的语言风格。她的小说语言植根于《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白话文学作品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盛行的以传统白话写作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同时,由于翻译文学作品的浸润以及"白话文运动"之后新文学的熏陶,其语言中又有大量的欧化成分存在。在《传奇》中,欧化的成分被广泛用于词汇和句式两个层面,并对构筑张爱玲独特的语言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白话写作     
白话是一个人自己的方言,诗人理所当然地用他自己的白话创作。白话和古典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但是,白话不仅与古典表达方式之间有很多具体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古典诗歌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平民出身”而走向过分雕琢。而白话诗的抒情和叙事技巧大部分都很粗糙。白话诗、自由诗、小诗的发展已经走向末路。在这种背景下,陆志韦推荐了卞之琳、臧克家、陈梦家等人的一些佳作,并且介绍了自己的几首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每教学《狂人日记》,脑际总是悬着一个问号: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前面要冠上一段文言“识”呢?细读先生全集,未见端倪;遍翻诸家研究,难索图骥。于是不揣谫陋,试陈一孔,以就于专家学者和教学同仁。窃以为,鲁迅先生在这白话文的“第一”里加一段文言并非随便之笔,而是独运匠心,别有一番深意。为了探讨这艺术大师的珍藏,我们首先必须澄清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文以文言为基础 ,但言文比文言质朴 ;文言与质言相对 ,而文化与文质相通。文明的言语既具有文言的质性 ,又具有文学的性质。文言的质性既与文言话语互为里表 ,又与文学语言相互依托。文言的性质既关联着语言文字的工具属性 ,亦关联着文学艺术的审美属性。在文言文里充当了几千年文学内容的“文言” ,至“五四”运动终于被白话文所代替 ,但“文言”作为中国语文的本根所包含的丰厚营养却一直滋润着容易趋于浅薄的“白话”。  相似文献   

11.
鲁迅首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之先河 ,并在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使其小说具有某些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在叙述角度方面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在情节展示中 ,注重以典型场面和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 ;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结合并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逆序词数量较多,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13.
说古文今译     
从上世纪早期初兴时起,古文今译就不乏反对者。百年来的今译实践虽然产生了大量今译书籍,然鲜有如人意者。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古籍今译呈现一哄而起的局面,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人们认为的古文今译的几种功用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那么有效。今译固然有其功用,但实际上它主要是译给自己看的,不是供给别人读的。就现状而言,将今译公开出版多数情况下并不合适。  相似文献   

14.
刘师培是晚清民初重要的经史学家、文学家。刘师培著述颇富,包含了系统的文章学理论。刘师培的文章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传播学意义,表现出对文章传播功能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提出文章源起于"记诵之学";其二,认为文章之美在于"音节";其三,肯定文章传播形式因时适变。  相似文献   

15.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体式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在白话体译诗的一统天下里,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基于这种思想,通过英汉抒情诗对比分析,指出了白话体译法的局限性、词曲体译法的适用范围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方言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诗人对语言的提炼、纯化,外部势力强加于语言的“雅正”、“规范化”,使得新诗不断地去方言化。另一方面,新诗因语言整体走向上的白话化、口语化倾向而与原生态方言保持着血缘关系。新诗的去方言化与方言入诗,可以喻之为方言入诗的困惑与诱惑,它们构成了现代白话新诗语言维度上的钟摆现象,具体的摆向依赖于特定历史时期对新诗语言观念差异性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学界就胡适倡导白话、鼓吹白话文学于文学史上的意义多有评论,但关于白话和白话文学概念本身却少有论述,至于概念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更是鲜见探讨。胡适是从强调“俗”和“民”的双重视角来界定白话的,并赋予白话文学以俗话文学或通俗文学和俗民文学两方面的内涵,由此孕育了现代民俗因子的思想潜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题材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由乡村进入城市这一流动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心路历程,而且他们的流动使得农民工题材小说深层触及了乡土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价值困惑,准确地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脉动。身份意识和性遭遇成为作者创作农民工题材小说有效的切入点,此种想象方式又表明着故事被叙述的逻辑起点——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