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笺考辨     
自古以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对原始手工浇纸“发笺”在制造方式、原料取材、外观纹理、质地性能、实用效果、方言称呼等方面产生了种种不同程度的误会。而名称上的混乱则导致了文人哄传及历史记载过程中的严重错误,从而给文物研究及标本取认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正确地认识“发笺”即“苔纸”、“陟(?)”非“侧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马关县半坡村竹纸制作工艺及用途、销售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马关竹纸的现状已与民国年间县志所描述的情形大为不同.民国年间市场规模大,纸张生产供不应求,原材料不足制约了手工造纸的生产;现由于使用面窄,纸价偏低,导致收益不高,从事造纸的人越来越少.调查组认为马关半坡村竹纸应以博物馆式的传承性保护为目标,以记录技艺流程与文化表述为迫切任务.对经典的造纸户,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应予以扶持,实现手工造纸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延续.  相似文献   

3.
皮纸的理化性能与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工皮纸至今仍然在书画创作、文物修复、日常生活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皮纸的制造工艺经历了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的转变,其主要变化在于原料制浆过程中化学试剂和机械的使用.这些改变对于纸张理化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值得注意.本文选取实地调查所得云南、贵州、陕西、河北等地6种均匀度较好的楮皮、桑皮纸,通过干热老化实验,测试纸样的抗张能量吸收、耐折度、撕裂度、色度、pH值和纤维素聚合度等指标的变化,比较其耐久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原料本身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蒸煮、漂白工艺是影响纸张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与采用较强化学试剂进行蒸煮漂白的现代工艺相比,采用传统多次蒸煮工艺、不经专门漂白工序的皮纸耐久性较好.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使用较强化学试剂蒸煮处理制得的纸张,其抗酸化的能力较弱,漂白剂漂白会使纸张的pH下降.上述现代工艺均使纤维素降解较为严重,从而也影响了纸张在机械强度、色度等方面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4.
迁安高丽纸是我国传统手工纸之一。文章通过田野调查详细梳理了河北迁安高丽纸的发展源流和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认为具有其独特性。但因抄纸人手紧缺、造纸原料缺乏、环保管控标准、命名争议问题,其发展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有濒危风险。要解决此困境可通过政府帮扶、社会宣传、培养传承人、加强自身创新等途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迁安高丽纸吸墨性能的测定,发现其有其他纸张难以比拟的吸墨性。研究可为进一步传承保护迁安高丽纸提供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5.
安徽泾县楮皮纸制作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造纸原料和制浆工艺,是纸张性能具有差异性的本质原因。文本以泾县4种制浆工艺不同的混料楮皮纸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纸张的显微形态、紧度、吸湿性、热稳定性、耐久性等,探讨造纸原料和制浆工艺对楮皮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工艺在楮皮原料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针叶木浆,可促进纤维的结合,从而提高纸张的紧度,并增强纸张的吸湿能力,但会降低纸张的热稳定性。使用强碱蒸煮和次氯酸盐漂白可提升纸张初始白度。由楮皮纸老化后各项指标可知,传统工艺的楮皮纸在老化进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强度和酸碱度稳定性。现代工艺中仅经过强碱一次蒸煮的楮皮纸耐久性优于同时采用强碱蒸煮和次氯酸盐漂白的楮皮纸。强碱蒸煮和次氯酸盐漂白会对纸张内部化学结构造成一定程度损伤,且在老化进程中愈加明显;次氯酸盐漂白会加快纸张返黄及酸化。  相似文献   

6.
 王菊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造纸研究专家。以王先生在造纸领域公开发表的几十篇论文及其主编的两部专著——《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和《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为基础,结合对王先生的多次访谈,综述了王先生参加工作以来,在造纸原料特性及工艺、造纸起源相关学术问题及古纸分析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由王先生主持研发并不断改进的造纸纤维测量仪,在造纸、文博等领域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菊华研究员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轻工业部制浆造纸科学研究所,此后一直从事与纸有关的研究.她在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上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她坚持造纸起源的蔡伦发明说,并一直为之而努力研究和宣传.此外,她在造纸纤维分析方面以及造纸纤维显微分析仪的研发上都做出重大贡献.她主编的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爲和爯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纤维图谱爲,对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和造纸原料纤维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王菊华研究员在中外学术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族手工造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族传统造纸进行实地考察,叙述了两地藏族手工造纸的背景、工艺流程、工具及产品使用,分析了藏族造纸技术的原料、来源及文化特征。指出藏纸的制作工艺不同于中国内地的抄纸法造纸,而是属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常见的浇纸法造纸。最后讨论藏族手工造纸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黄献源,陈刚     
东球供纸是广西一个特殊的构皮纸品种,其制作工艺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通过对广西靖西市同德乡东球供纸造纸工艺的实地调查,探讨分析了东球供纸的基本概况、制作工艺特点、用途、销售情况等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广西手工皮纸制作工艺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调查中发现东球村梁高星夫妇生产的东球供纸使用较为原始的一次性蒸煮抄纸法工艺,纸张虽然产量小,但有一定的市场,但与其他传统手工造纸作坊一样,存在耗时多、生产效率低、利润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等问题,正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明代文献中记载的造葵笺、金银印花笺、捶白纸法和染纸作画不用胶法等四种加工纸工艺史料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纠正了一些文献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这四种加工纸完整的工艺流程,并对另一条染色纸工艺史料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玉米秸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制备方法.采用碱预处理的方法去除秸皮表面的胶质,以利于纤维的提取.经过碱法制浆提取出均匀分散的纤维,经过打浆细化等工序,细化纤维,改善纤维的质量.制得纸浆后,抄造出纸张,所得到的纸张力学性能与白度得以提高.通过对比试验制备秸皮纸后,对润湿性能、受力最大载荷、白度进行检测.预处理使纤维试样表面接触角从76.37°降低到44.22°,亲水能力和润湿效果明显改善.处理后的纸张白度能够达到60%左右,抗张最大载荷38 N.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秸皮纤维并制备纸张试样.有利于提供造纸原料,以弥补木材原料数量的不足;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价值,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12.
磁性纳米复合纤维及磁性纸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杉纤维为原料,采用原位复合方法制备纤维素/磁性纳米复合纤维.通过X射线衍射、FTIR、SEM、AFM等方法对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发现磁性粒子在云杉纤维上以表面复合为主,腔内复合较少,其晶体类型主要为γ-Fe2O3,粒径为20~100 nm.采用SQUID测定样品的磁性能,发现样品具有超顺磁性,兼具一定的铁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14.7 emu/g纤维.以不同方式将复合纤维添加到抄纸系统,制备了多层复合及磁性纳米复合纤维呈取向分布的磁性纸.与单独用磁性纤维抄造的纸相比,复合纸白度提高,强度性能显著改善,并具有较好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前言 脱乙酸几丁(Chitosan,以下简称脱丁)是一种线性的高分子物质,它具有近似β-1-4型的纤维素结构。脱丁可以从几丁(chitin)中得到,几丁在虾或蟹的硬外壳成份中约占60~70%。虾、蟹等甲壳原料进行水洗和化学处理制得几丁。然后,几丁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得到脱丁。脱丁再通过机械和化学处理,制成以酸为分散介质的胶体溶液。 有关脱丁在造纸生产中的应用,早在70年代由Allan和Reif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在纸料中加入脱丁可以改善纸张的强度性能。但目前国内有关脱丁在造纸生产中应用的报道尚少,为了开发新助剂,我们作了一系列试验,以探索用脱丁改善纸张物理性能的工艺条件。 在抄纸过程中,脱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存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课题。广西贡川壮族民间造纸技术,既保留有以构树皮为原料又有以竹子为原料的,是我国目前保存的较为原始的造纸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复原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及研究其造纸工艺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对广西大化县贡川乡壮族民间传统纱纸工艺进行翔实纪录的基础上,总结出贡川传统纱纸工艺的特点,并试图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发掘并保护壮族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纱纸工艺。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利用x射线衍射法的分析纸张中纤维取向的简便方法,该方法能定量计算出纸张中纤维取向的角分布函数,基于对纸张原料及纸张的X射线衍射方位角扫描谱半高宽度的测量。对几种商品纸的填料取向也作了分析,从x射线方位角扫描谱的分析表明:滑石粉、高岭土和硫酸顿在纸张中都存在沿纤维方向的品轴取向,而装饰纸中TiO2填料的晶轴取向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陕西省和甘肃省出土的灞桥纸、中颜纸、放马滩纸、悬泉纸、金关纸等进行了初步考察,表明除放马滩纸不能确定年代外,这些被称为西汉时代的古纸均有共同的特征:厚纸类型、表面粗糙、没有帘纹,这些特征正是浇纸法造纸的特征,说明在这些纸的制造时代,中国已发明浇纸法造纸,这种造纸方法在云南傣族、西藏藏族和新疆维吾尔族中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17.
纸张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影响纸张老化的主要因素,讨论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纸张保护的主要方法和各个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寻求一种既能提高纸张耐久性,又经济方便的保护方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宣纸是我国传统手工纸的重要门类,更是古籍书画文物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文化的流传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存的宣纸文物面临着各种病害的侵袭,微生物侵害和纸张酸化就是其中的主要威胁之一。本研究用一批清末民初的手工纸样品制备混合菌液,通过回植培养的方式研究了pH4.01、pH7.00、pH10.00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和对宣纸的侵蚀。结果显示,不同pH处理会显著影响宣纸中细菌的群落组成,随着pH的升高,样本中细菌的群落多样性更加丰富。不同pH下真菌的群落结构则没有明显的聚类关系。同时,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纸张表面pH相关性高,而真菌群落变化与纸张重量变化相关性高。纤维素降解与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相关性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省耿马县孟定傣族的传统手工造纸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指出这是中国内地没有的一种浇纸法造纸,并提出了傣族手工纸的一些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选》“笺”文的类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笺是兴起于东汉、旋成为试士的文体,在《文选》中地位显赫,但笺体和笺文至今乏人问津。作为介乎表书之间的文体,笺同时具有上行文(奏笺)和平行文(书笺)两种特性。《文选》两篇奏笺均为劝进笺,作者立场不同,态度有别;其余为书笺,有主动呈送和被动奉答两种形态。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与任?《到大司马记室笺》同为主动型,但施者和受者关系有亲疏之别,态度也有真挚和客套之分;被动奉答型与来书内容构成对比:杨修《答临淄侯笺》与曹植《与杨德祖书》论文章与功业,吴质《答魏太子笺》与曹丕《与吴质书》体现建安人物的政治态度和人际关系,兼及生死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