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等温法测定实际气体P-V-T参数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对国产共沸混合制冷剂氟利昂502进行了测定.并测得临界参数。以测定数据整理成马丁-候(M-H)状态方程式,并与国外数据进行了比较。实验数据与计算数据的最大偏差为5.7%,平均偏差1.2%。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原因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纯R11、R113及R11/R113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平壁面和机加工多孔壁面(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工质沸腾换热系数相对纯工质沸腾换热系数的大小与易挥发分百分比x_1有关。混合工质池沸腾实际换热系数的降低量△h_b与热负荷高低有关。非共沸混合工质在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系数比平壁面提高1.7~2.5倍,与纯工质比较,其强化效果降低,而△h_b增加,它与MFPS无因次参数m值大小有关。提出了混合工质在平壁面上池沸腾换热修正计算式,最大偏差在±8%之内。还首次建立了混合过程熵增△S_(mix)与△h_b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并提出了混合工质在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计算式,最大偏差在±15%之内。  相似文献   

3.
应用 Redlich-Kwong-Soave 状态方程对非共沸混合工质 R22/R114、R13B1/R152a 的热力性质及汽液平衡进行了计算,同时还计算了两种共沸混合工质 R500和 R502。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汽液平衡、饱和压力和非共沸混合工质的饱和容积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还为上述四种混合工质确定了交互作用系数。  相似文献   

4.
振动盘黏度计的改进及R152a气相黏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已有的振动盘黏度计改进的基础上,利用高纯氮气对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标定.为了检验装置的可靠性,测量了温度为300K、压力为0.1~4.5MPa时的氩气黏度,实验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为0.879/6,平均偏差为0.37%.用此装置对制冷剂R152a在温度范围为300~346K、压力范围为0.1~1.0MPa时的气相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所得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R152a的气相黏度方程,方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最大偏差为0.37%,平均偏差为0.11%,可以满足其他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混合工质R32/R134a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直接温室效应和间接温室效应的概念 ,引入了耗电量与CO2 排放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对混合工质R32 /R134a、R134a、R2 90及原制冷工质R12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 ,认为间接温室效应在环境影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通过比较得出混合工质R32 /R134a是比较理想的替代工质  相似文献   

6.
张淑彦 《科技资讯》2007,(31):182-183
根据中高温热泵工质物理性质、实用性和环保性指标筛选出六种高温工质R245fa、R245ca、R236ea、R600、R123和R134a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这六种工质的RKS统一状态方程.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证明,在0℃~140℃温度范围内六种工质采用统一RKS状态方程进行热力学性质计算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并验证了六个工质采用RKS方程作为统一状态方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多孔表面沸腾换热的改进模型,在文[12]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烧结型多孔表面沸腾热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以δ/d_p作为优化设计的几何特性参数,并指明δ/d_p是沸腾工质、多孔层材料物性及沸腾温差ΔT_B的函数。根据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及作者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整理出适用于R—11、R—12、R—22、R—113及R—114的大空间核沸腾的优化设计关联式,与实验数据比较,其相对偏离度一般不超过±10%,可供工程设计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工业领域中常见的低温工质自然对流传热现象,该文研发了一套用于水平环缝内低温工质自然对流传热实验的装置,介绍了实验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并进行了初步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相关实验要求。该装置可同时用于水平同心和偏心环缝内低温工质自然对流传热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包含一个可调参数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可准确计算混合致冷剂的饱和压力及气液平衡,但对液相容积的计算误差稍大。本文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22/R114和R13B1/R152a进行了计算,同时也计算了两种共沸工质R500和R502,并与实验数据作了比较,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拓宽新型环保烯烃类制冷剂反式-1-氯-3,3,3-三氟丙烯(R1233zd(E))液相密度的测量范围,为建立其高精度的状态方程提供可靠的数据,采用振动管密度计测量了R1233zd(E)的高压液相密度,研究的温度范围为283.15~363.15 K,压力范围为1~60 MPa。经计算,密度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小于0.6 kg·m-3(95%置信区间)。将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拟合成Tait型关联式,分析结果显示,方程密度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02%,最大绝对偏差为0.05%。此外,计算得到了R1233zd(E)的等温压缩率、体膨胀系数、内压等导出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升高或温度降低,等温压缩率和体膨胀系数逐渐降低,而内压则逐渐增加。所得结论可为R1233zd(E)的进一步工程应用提供基础的物性数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电水动力学(EHD)强化凝结换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场当量加速度的概念。以R123为工质,对圆柱形电极进行了EHD强化管内凝结换热试验研究。试验换热管为垂直套管式,外层为冷却水路,内层为工质回路,中心布置电极。电压范围为0~30kV,热流密度范围为1.8~12.0kW/m2。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由电场当量加速度和液膜扰动系数组成的组合参数与电压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得出了给定实验条件下的实验关联式,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12%以内。  相似文献   

12.
天然工质爆炸极限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寻找一种与自然界相容、制冷性能好、易于获取的替代工质是目前制冷界最为关心的问题。针对天然制冷工质的安全性,介绍了爆炸极限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对R290、R600a和甲胺等天然工质的爆炸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大气中可燃物的浓度接近爆炸极限时,还需要较高能量的点火源才能产生爆炸。但使用中仍需采取防爆措施,以保证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R22和R23两种工质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将混合工质冲注到自制的自动复叠实验装置中,通过汽液分离器将两种工质自然分离,分离后R22液体节流冷凝R23气体,冷凝后的低温工质R23节流后可以实现-70℃的低温环境,该装置构造简单,在低温电子、医药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直流电源加热不锈钢管的方式,设置热流密度为31~73 kW/m2,质量流速为248~460 kg/(m2·s),研究工质R152a于高蒸发温度为60~80℃时在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并将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3个传热关联式的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工质R152a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干度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质量流速的变化对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3个传热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均偏大。  相似文献   

15.
HFCs被认为可以作为CFCs的长期替代工质,但使用HFCs会加剧温室效应,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HFCs的温室效应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此类工质的能效比来减弱,并筛选出几种有望替代R12的纯质及二元混合工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选择R134a和几种不同配比的R32/R134a二元混合工质进行了模拟冷水机组运行工况的制冷循环实验。结果表明一定配比的非共沸二元混合工质R32/R134a可以替代R12应用于冷水机组以及与冷水机组工况相娄似的中小型冷藏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小型冷藏装置采用不同制冷剂(R12、R22、R502)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根据理论计算和产品性能试验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采用自然对流式蒸发器时,小型冷藏装置的制冷剂以R12为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准确的流体黏度数据,基于振动弦理论,研制了一套高压振动弦黏度测量实验系统.该系统具有精度高、稳定可靠、测量范围大等特点,测量温度范围为243~400K,压力范围为0~40MPa.利用标准物质甲苯对实验系统进行了标定和检验,黏度测量的不确定度为±2.0%.此外,利用制冷剂R134a对实验系统进行了检验,并将实验结果与文献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系统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流体黏度的高精度测量.  相似文献   

18.
卤代烃制冷工质导热系数的新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实验数据及常规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常压下卤代烃制冷工质导热系数的新方程.新方程形式简单,计算方便,仅需已知物质的分子量、临界参数等基本物性数据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卤代烃制冷工质在常压下的导热系数.用新方程计算的12种卤代烃制冷工质的导热系数与其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新方程计算的相对偏差基本在±7%以内,总平均偏差约为2.7%.  相似文献   

19.
应用激光引发热栅方法测量液体热扩散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流体工质导热系数及热扩散的各种测量技术,阐明了应用激光引发热栅方法测量液体热扩散系数的理论、实验装置和实验技术,给出了应用该方法测量液体以及液体混合物热徼扩散系数的一些典型结果,并与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低温级以CO2为工质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的复叠式制冷循环通常采用的几种工质破坏臭氧层且温室效应较强,为此,对低温级以CO2为工质的复叠式制冷系统进行热力学理论分析,计算了不同蒸发温度下最佳COP及其对应的低温循环冷凝温度和流量比.通过对几种工质组合(R22-R12,R134a-CO2,NH3-CO2,R290-CO2,CO2-CO2,CO2-CO2加膨胀机)的比较,可发现自然工质的COP与传统工质的相当.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及设备的选择,自然工质系统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