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译介到国内之日起,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就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但是,无论从文学理论角度还是从文学史角度,这种看法都未免失之简单化。无论从“互文性”还是戏仿等手法来分析,该小说都是一部继承了英国讽刺小说传统的现代杰作。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鲁迅小说自身的内在价值决定了我们无论用何种文季理论,无论是从接受关学的角度还是从阐释学、语义学的角度都会发现并挖掘出其精神价值与深远涵义。鲁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必将显示出永恒的魅力,散发出不朽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张学龙扎根安源这块红色热土,创作了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火种》。这部小说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叙事模式、叙事角度上;无论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语言特征上看,作者张学龙试图在坚守以往创作传统中实现新的突破。毫无疑问,该小说对丰富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孙方友的小说无论从叙事风格上还是从小说精神上都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延续。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传统精神越来越受到冲击,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孙方友的这些小说显然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肖也牧是较早表现新时代城市生活感受的作家,其代表作<我们夫妇之间>对时代有着巨大的折射.无论从微观上对文本故事的分析,还是从宏观上对"肖也牧现象"及对这篇小说进行的探究都有助于我们对文学规律的发现与求证.  相似文献   

6.
乔治.爱略特生活在19世纪基督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处处可见其基督教思想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无论从人物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这部小说体现了爱略特"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乔治·爱略特生活在19世纪基督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处处可见其基督教思想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无论从人物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这部小说体现了爱略特"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8.
从通俗小说的三大特征出发解读池莉的作品,我们发现,池莉的小说也具有了通俗性倾向。从大众化品格来看,池莉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平民大众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从世俗化表达来看,池莉小说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适应普通大众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从娱乐性功能来看,池莉小说是世俗大众学习工作之余消遣的好伙伴。  相似文献   

9.
杨云龙 《科技智囊》2004,(11):54-55
无论从全球化角度还是可持续发展方面,企业都必须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而不再是说说而已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性价比"成了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比较钟爱的词汇.但笔者认为,很多消费者,甚至商家都对这个词存在一些不准确的理解,所以,确保将"性价比"这个词理解到位,将这几个字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显得更为重要.总之,无论从理论角度出发,还是从企业经营等层面上说,深刻理解"性价比"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确定内在性是后现代文论意义观的核心。可以说,后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是不确定的阐释学。无独有偶,20世纪的英美文学作品也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的全能全知的视角,笼罩着一层朦胧而不确定的雾。本文旨在从这种不确定内在性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弗洛斯特的诗《没走上的路》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发,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阐释现代及后现代作品。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的"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出”是文体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文体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突出”语言特征的研究和描述。“突出”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当中,但它在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突出”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突出”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小说中的表现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性别研究角度看,投影在文学艺术中的有男权话语也有女权话语,还有两种性别话语彼此扭结、共存其中的“性别复调话语”。透视历史上的“凰求凤”、“人神恋”文本,对于研究者从深层次上把握作为文字叙事模式的“性别复调”,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被李欧梵称为"直接向茅盾的作品挑战"的穆时英的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三一》的一部分佚文的发现,对理解穆时英的创作以及30年代的文学秩序都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了穆时英的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所构成的既追随又抗拒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文坛与世界文坛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金瓶梅>的阐释都是把时代性的问题视域作为他理解的"先有结构"而产生的,这一新的文学意义的生成是他的问题视域与小说本文视域融合的结果.这就说明了理解和阐释不仅受小说文本之规定性的影响,而且也受时代性问题视域的影响,问题视域决定了理解的何所向,二者的视域融合生成了此在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知名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她的作品常常表现为一种"哲学的诗化"模式,即以文学的形式探讨诸如人的存在、永恒价值等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类型"是她用于叙其"思"的重要修辞手段,同型异构的叙事模式使每一部小说都成了她向读者展示人与偶在世界相逢的一次境遇。  相似文献   

17.
1921年《小说月报》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向旧文学宣战,它像一道巨大的分水岭将文学的"新"与"旧"截然分开。但是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汇下,新文学创作者不能立刻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并因概念不清而对小说文体产生认识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论是诗学。小说理论发展较晚,主要体现在明清的小说评点中。金圣叹是其集大成者。他的小说理论,集中到一句话便是——“因文生事”,从而使小说从历史中彻底分离出来而独自成为一种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19.
兼具作家与评论家风范的刘忠诚被誉为文学奇士。他在戏剧、小说创作和文艺评论度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成果,并产生过轰动效应。他的作品深埋思想的炸弹,他的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他的突出建树、艺术特质和“创风格、创流派、创体系”的创新意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其内容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关于散文,刘知几主张内容要“实录”、风格要简约,模拟古人以“貌异心同”为上;关于小说,刘知几就文言小说的分类、小说与史诗的关系、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小说的社会功能等万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