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安石一生的诗学有鲜明的道学与致用的色彩,但又有许多变通之处,从重视文辞,到赞赏平易不迫,再到推崇清新妩丽,不断追求诗歌美的范式。“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他的评诗之辞,但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诗学主张,王安石在创作中重视对偶、用典及对字句的锤炼,但主张以自然浑成的面目出之。在诗学典范的选择上,杜甫与陶渊明,一人世,一出世,一个诗律细密,一个大巧若拙,共同构成了王安石诗学体系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2.
王学泰 《科技智囊》2013,(7):I0026-I0027
传统文人上大夫不谈钱。不过作为政治家和变法的主持人的王安石是另一副样子,王安石非常注重物质、极其重视钱,甚至我们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理财”,这也是他得到神宗这个年轻皇帝信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北宋高度中央集权和守内的政治结构下,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他丑恶的、执拗的形象特征,对他的评价也是毁大于誉。现存与王安石有关的元杂剧也是采用“褒苏贬王”的模式,其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北宋高度中央集权和守内的政治结构下,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他丑恶的、执拗的形象特征,对他的评价也是毁大于誉。现存与王安石有关的元杂剧也是采用“褒苏贬王”的模式,其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王震是三槐王氏子弟中比较有名气的人物,一生多姿多彩。虽然他在政治上。比较偏向于王安石的“改革”。但由于他正直的性格,又使他与新党中的一些政治投机分子格格不入,并最终被排挤出朝廷。同时,他也与当时的人有交往,展示了他才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人,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进步的政治家。他是一个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的法家。沈括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交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封建统治基础已经动摇的时期,也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地主阶级守旧派斗争非常剧烈的时期。沈括从一开始就坚决站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地主阶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作诗喜"袭故",或将其"点铁成金",或将其"点金成铁"。点化前人诗句"以为己诗"的做法在王安石的诗作中并不少见。对此,钱钟书先生并不予以提倡,这从其著名的"六不选"选诗原则中便可见,不过对于王安石"点铁成金"的作品,钱钟书先生还是予以肯定的。王安石作为一代大家,文学成就极高,影响深远,他的"袭故"之作存在优劣之分。如何评价他的"袭故"之举及其作品的优劣,不仅影响我们对宋诗的认识与理解,在当下也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各人的遗传素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使各人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造成差异,形成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差异,在那些有天赋、很聪明、很有创造性的人身广表现得尤为明显,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天才都是个性特别强的人。法国杰出的数学家伽罗瓦是一个创造力非凡的年轻人,他上大学时创)的理论使他成为群论公认的创上者。但他是一位感情外在、爱提意见、十分争强好胜的人。他不能容忍他不能接受的事实,他曾在参加巴黎多科工艺学校入学考试时把擦黑板布扔向那位愚蠢自负、对他进行嘲讽的主考官,因而失去了进入这所法国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10.
11世纪中叶王安石的变法为宋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王韶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骨干之一,以他卓越的军事才干开疆辟土、安抚蕃众;以他敏锐的政治见地和军事眼光,兴马政、扩蕃兵、通蕃汉贸易,治理熙河地区,他的经营成效对边疆的稳定和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思任以聪睿灵心21岁即考中进士,为该科最年少者。但其仕途却因他的耿介性格偃蹇不顺。他先后为兴平、当涂、青浦知县,屡遭弹劾,三仕三黜,中年辞官家居,读书吟咏,纵游山水。其后虽有起复,因王思任不依附阉党,被选袁州推官也未赴任。阉党败后,王思任为九江佥事,平定骚乱,却也未免被劾的命运。甲中事后,多有人认为王思任移居山中,绝食而死。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道教情结——以晚年生活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晚年在天泉桥(或天泉楼)和碧霞池与董沄、月泉等谈经论道,彼此倾心.董法虽非正宗道士,但他的布衣加隐士的身份,却使之与道教或道士的联系更为方便,甚至难分你我.阳明洞原本就是道教的第十一洞天,而天泉桥和碧霞池即使就其命名来看亦与道教有很深的瓜葛.所以,如果说阳明洞修炼是王阳明早年迷恋道教养生的一个标志,那么天泉桥和碧霞池讲学便可以视为阳明晚年摄取道教思想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最初接受的是父亲的教育,14岁时,拜乡先生高守道为师,接下来的第二位老师就是王庭珪。自17岁进拜王庭珪为师以来,杨万里就和王庭珪之间建立了一种越来越密切的师生情谊。在为学、为人、为仕等方面,杨万里所受王庭珪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入仕以后,和王庭珪一直勤相往来,而且“晚复托昏(婚)”,将自己二女许嫁王庭珪两曾孙,两家结为姻亲。在王庭珪去世后三十年来,杨万里一直自称“门人”,师恩永铭于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宋荆公新学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王雱,受父亲王安石的影响。与佛教存在着较多的交涉。从王雱家学渊源、现存著述《老子注》、身后是非等三个层面,可了解王雱与佛教之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其文化天杰的生命精神特质崇高而伟岸,从"知与情的悖反"、"深刻的忧郁"、"修‘天爵’的求索者"、"真"与"真理"的精神"掐架"和"先行到死,向死而生"四个方面进行深度探示,从而揭橥王国维在天才与自杀之间"死"之本真文化心质。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早年本着寻求精神之形上慰藉的解脱心态,治叔本华与尼采的纯粹哲学,但叔本华与尼采其人与其学的内在张力使得王氏转向康德,“人间”大义代表了王国维哲学探求的归宿。人与人的“之间”,构成了王国维理解与刻画自己的位置的思想出发点:经世致用不过是人乎人间之内,而解脱出世亦不过是出乎人间之外。对国家、民族病理与个人性情的日益深化的思考,促使王国维一度从哲学转向文学美术。但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不得不使得国维从个人之解脱转而进入在具体时空直面现实而有所承担,由此而有从文哲之学到晚岁经史之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王回考     
王回(1023—1065年),字深父,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他与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等人都有交往,与其弟王向、王同并称“三王”。其先辈出自太原,后迁至侯官。其32Y_平葬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其家遂定居于此。嘉祜二年(1057年),王回进士及第,授卫真县主簿。王回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和经学家,著有《丈集》20卷、(《清河崔氏谱》1卷,现都已经佚失,今仅存诗歌25篇,文章2篇。  相似文献   

18.
人格蕴涵与家学渊源——初唐文杰王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勃是初唐文坛转变风气的代表性作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出身名门,幼举神童,但命运坎坷。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通过对王勃其人及创作文化心理的探究,挖掘出其理想人格的潜在内质。这种内质形成于唐初多种因素的整合,其中,家学思想的熏陶成为其最为近接的影响因素,王勃乐观、向上的生命情调也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康熙27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所反映出来的神韵主张,其实早在其康熙22年应徐乾学劝而编选的《五言古诗选》中即已有所表现,只是没有《唐贤三昧集》来得明晰。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士禛诗学主张逐步缩削、集中的轨迹,可以说神韵说是王士禛在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师法对象时逐步明确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