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9,(1):72-73
法显西游取真经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法显家中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于幼年死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进佛寺度为沙弥,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才识过人,世人观之莫不佩服。佛教本源自印度.两汉时期由西域传人中国后,逐渐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原文化相融合。由于印度佛经基本上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从印度传到西域,  相似文献   

2.
古代西域的两部印度焚文医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威尔写本》和《医理精华》是两部先后在古代西域流传过的印度医典。通过将二者在医理、同名的大药方、疗法、同名实异的药方等方面所做的比较,可以看出,《医理精华》和《鲍威尔写本》一样,所体现的医学理论完全属于印度传统“生命吠陀”体系的范畴,并且带有该医方选集的性质,有利于日常的临床应用与传播。《医理精华》和其他印度医书对中古时期西域地区的医学起到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并使之染上一起较明显的印度医学色彩,在《医理精华》和《鲍威尔写本》中,存在着不少的相同或相近的药方,无论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都反映了印度医学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和交流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鲍威尔写本》有明显的佛教色彩,而《医理精华》没有任何佛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莉拉沃蒂》(Lilavati)著于十二世纪,是古代印度最有影响的数学著作。本文基于对原著的翻译,系统介绍《莉拉沃蒂》作者以及该书的各种版本流传情况,并通过该书中的具体算例,介绍《莉拉沃蒂》的内容及特色,以呈现印度传统数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认为,中国古代村落与古代城市一样,也存在着着规划思想,具体表现在:(1)原始聚落中已有明显的功能分区;(2)村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普遍受到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诗画境界等人文理论的支配;(3)各地村落的均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文章最后对古代村落与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作了系统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学文书是研究中外医学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传世的中医典籍以及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就保留了印度佛教医学知识以及一些天竺方剂。而作为印度古典医学主流体系的“生命吠陀”与中医的影响互动关系是最值得研究的。俄藏Дx09888、Дx18173等文书,直接反映了“生命吠陀”理论在敦煌吐鲁番地区的传播。文书中还体现了以中医知识法解释生命吠陀的“文化误读”现象,这对进一步研究中印古代医学理论的交流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图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由于作者希望其文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纪念李约瑟的专刊中能被接受,文章利用中国的证据,以比较的方法并着眼于全球范围,来重写天文学思想和天文学实践早期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可取的,因为中国的证据在关键问题上既丰富又详尽,而古代西方的记载则相对缺乏。第二,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去注意技术革新的一些条件,特定制度与政治环境下的技术革新,有可能或不可能实现。这里面或许有一些仍然有益的教训。第三,文章试图阐明中国早期最伟大的科技名人之一张衡(公元78-139年)著作中若干值得注意却迄今费解的段落的真正含义。尽管这第三个目标有助于达到该文的前两个目的,但尽可能地充分理解张衡这样一位物的所有的作品残篇本身似乎就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科技术语研究》2009,(2):19-21
天(1)sky(2)the vault of heaven(3)nature(4)day(1)诸星罗列的空间。(2)人目所见的天穹。(3)指自然界。(4)俗称一日为一天。天文astronomy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等天象的统称。《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天体celestial substance古代对天的形状、本体的称谓。《浑天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天地结构理论的重大缺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地结构的客观状况,但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重大缺欠:(1)地半径与天半径(指太阳与地的距离)之比过大;(2)地依赖水的承托而不坠落;(3)地平的观念:(4)单层天壳论和不健全的多重天说。该文论述了在解释日食、月食、月受日光而发光等天文现象时,这些重大缺欠所造成的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如何修订这些重大缺欠,不断缩小地半径与天半径之比,改地在水中为地在气中,从地平到地圆的转换与疑虑,多重天说的探索等等艰难的过程,以期表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概述了中国古代历法中计算日食三限与月食五限的算法沿革,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日月食起讫算法之精度的演变发展。在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1280年)之前的中国传统历法,采用的都是纯粹的数值方法去构造一系列相应的函数。自《授时历》起,开始利用日月食的几何模型构造一类十分不同的函数。研究表明,《授时历》运用的几何模型与唐代印度风格的《九执历》运用的几何模型与唐代印度风格的《九执历》(718年),及元代阿  相似文献   

10.
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僧一行提出过“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两我”是指两条由山河构成的分割“华夏”世界与非“华夏”世界的地理界限。在唐朝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两戒”观念曾影响了人们对天下山水格局的理解。一行的“天下山河两戒”观念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古代天文学中的分野理论。第二,先秦时代即开始强调的人文地理方面的所谓“华夷之辩”。后来有人按照一行的这一地理观念编制成地图,该文讨论的是两幅宋代的一行山河图。  相似文献   

11.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宇宙膨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04年,林辕在《元气说》一文中认为,宇宙万物起始于一小点元气,后逐渐扩散成直径为百里的混地,后混沌又被胀破,形成天地,后天地又以10800年为周期,间歇性地向外延伸或不断增厚,是为中国古代朴素的、思辨的与精彩的关于宇宙膨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平仪 (Planispheric Astrolabe,即星盘 ;平仪为李之藻译语 )乃是一种基于希腊地心说的天文观测仪器。因为它拥有优美的结构、测量上的方便以及丰富的功能 ,它在西方 (阿拉伯地区和欧洲 )中世纪长期成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定方位、做为月历。因此在利玛窦东行之时 ,平仪也随着一起东传。虽然它的制造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但它的功能以及观测上的准确性很快引起了李之藻的兴趣 ,经过学习和实际运用 ,在1 6 0 7年他刻印了《浑盖通宪图说》。在中国这是第一部介绍平仪之制造法以及使用法的书。由于中西天文学系统互不相容的缘故 ,所以接受平仪就意味着不得不接受平仪背后以地心说为中心的西方天文知识。更何况平仪的制造乃是建立在地心说、地圆说、立体投影等之西方数学天文知识上。不过 ,对李之藻而言 ,接受西法并不代表立刻放弃中法 ,反而是西法的接受更有助于重新诠释中法。亦即他在西法上发现了被放弃多年的盖天说的新读法。换句话说 ,他就发现了一个可以调和似乎一直被认为互相矛盾的盖天和浑天的好法子。因为在他的读法里 ,盖天就成为支持地圆说的理论之缘故。而虽然李之藻这样的解释也许有助于减轻接受西法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争论 ,但是他过分强调中西之“同”,而忽略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讨了张衡关于恒星数(微量之数)有11520颗粒一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指出,11520这个数实际上是古人认为的万物之数,张衡所说的是星数与万物之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指出,“微”字在古代描述日月星象时可作“食”解,此处“微星之数”的“微”字当是“微”字之误。  相似文献   

15.
黄百家与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关于中国古代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 ,继清初的王锡阐之后 ,不但没有平息的迹象 ,反而由于传入的西方天文学特别是其多重天说的影响 ,至少与王锡阐同时或稍后的梅文鼎 (持左旋说 )、黄百家 (持右旋说 )等人又以中西会通的视角 ,重启论争。黄百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 ,即主要以当时在中国最先进的西方第谷“准地心体系” (特别是其多重天说 )及其测定数据 ,对左旋说进行质疑 ,同时使传统右旋说克服了致命缺陷——日月高下与一重天之间的矛盾 ,而且还自然蕴含着左旋说在天体层次观念等方面的所长 ,从而又将传统的右旋说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术语观源于佛教的语言观,即佛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虚妄的,没有自性(即体性)。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总结佛教的术语观,即能指与所指间、概念与所指间、概念与能指间都表现出不同于世俗语言学的符号关系。语义三角的三个位点都可以体现为虚妄相或多元可置换性。真如实相的术语观是三个位点都体现为虚妄相,部分位点的虚妄相和不同程度的多元可置换性都是佛菩萨顺应众生根基所采取的相应变通。  相似文献   

17.
西汉千章铜漏是一件有明确纪年、保存完好、容量很大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作者通过试验和文献考察,证明这种单漏是记述某段时刻的记时器,不能用于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8.
指南针产生以后,中国学者对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南,从理论上做过探讨.这些探讨大都是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而展开的.万历年间,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的科技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这些探讨中,阴阳五行的作用淡化了,而从力学角度做的分析却增加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传教士中,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为系统,但他的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并非吉尔伯特的磁学理论.南怀仁的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仍有中国学者用南怀仁理论解释指南针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出土及传世先秦文献中“金”的含义进行了考察,表明至晚在西周早期“金”的广义含义已包含红铜、青铜、锡(或铅)等多种金属或金属材料在内,形成了古代的金属概念.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金属或金属材料的使用,广义的“金”,即古代的金属概念的内涵也在扩展和变化.古代金属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嬗变反映了古人对物质世界认知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