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鲁迅小说之所以感人,主要由于作者掌握"悲哀的推移"的原则,透过巧妙的组织布局,将小人物一生的悲欢集中浓缩于某个事件或某个象征之中,不仅让读者为之动容,更产生深刻的批判力量。细读《明天》和《祝福》这两篇小说可见,鲁迅始终聚焦在小人物莫大的悲哀上,从容而曲折地叙述人物内心在希望与幻灭之间不断起伏交错,悲哀之感推移变化终至于绝望。另外,从《明天》到《祝福》,亦可看出鲁迅小说创作由简趋繁的发展变化,鲁迅在《祝福》中将知识分子与小人物的题材综合组织起来,既刻画小人物的悲哀,也传达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无力感,更为全面而复杂地展现社会文化的困境。这变化显示了鲁迅小说从《吶喊》到《彷徨》的转变,呈现出鲁迅思想焦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前人更多注重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该文则侧重对"我"的形象分析,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不只是祥林嫂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一个对自己在祥林嫂面前敷衍塞责后深感内疚与不安的自我解剖者。  相似文献   

3.
《祝福》中的鲁镇,被鲁迅设置为一个民俗文化空间,这一民俗文化的核心是“祝福”文化,它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不祥、不洁”的寡妇祥林嫂的对立力量,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拒斥与祥林嫂为了生活的谋求进入就构成了《祝福》叙事的深层动机,这也是小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张力所在。而祥林嫂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动地变成鲁镇人眼中的“不祥、不洁”之人,则加强了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5.
摘要:《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是其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下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的状况以及中国的社会矛盾。《祝福》中倒叙手法的运用、特定环境的描写以及多种人物刻画手法的使用等,凸显了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民俗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8.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深受旧社会封建宗法思想的精神迫害,挣扎反抗,求生不得,最后悲惨死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茅盾的小说《春蚕》着力塑造了老通宝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勤劳、善良、俭朴、忠厚、而又尚未觉悟的旧社会的老一代农民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将鲁迅小说《祝福》置于多重视域下审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迥异的理论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展了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使文本意蕴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本文以对该小说结构特征的探寻为基点,拟从结构的圆满性、复调性和失衡性这三个维度来辨析该篇小说结构与主题意蕴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在审美层次上展现鲁迅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11.
对鲁迅小说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历来有争论。十年浩劫以前,一些文学史家撇开对鲁迅小说的总的倾向的分析,用穿凿附会的办法专门从作品中的细节寻找微言大义,比如说《药》中的乌鸦是革命和革命者的象征等等,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因素。粉碎“四人邦”以后,一些同志认为过去在鲁迅评价中也存在着“左倾”错误,在许多问题上把鲁迅拔高了。并以鲁迅小说为例,说鲁迅的小说是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不能说有社会主义因素。以上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歪曲了鲁迅的作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为何选择“历史”作为《故事新编》的内容与探讨对象?《故事新编》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具体的细节实现了对历史的“拓容”,并颠覆了权威的历史?鲁迅重构历史的目的和他要以小说担当起的使命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故事新编》的本质,接近一个以艺术叩击真理之门的鲁迅.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故事”与“新编”的关系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两类人物,为《故事新编》如何实现对历史叙事问题的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角度,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他对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王世银  李曦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28-30,53
鲁迅的小说《祝福》与方方的小说《奔跑的火光》同属于农村题材,都关注中国农村女性的生存境遇,塑造了不同时期下两个农村女性悲剧典型形象。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女性群体命运悲剧的话,那么英芝的悲剧则是女性个体在当下自我迷失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4.
陈果 《科技资讯》2012,(16):180-180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既能体现重点,又能够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就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本文把电影《祝福》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影片中去思考分析、辩论探究中去学习。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何正确理解鲁迅这一宝贵的创作经验之谈,也就是给什么是“画眼睛”的手法作了回答。文痞姚文元在他的那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中谈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时,在“画眼睛”上胡诌了一通,罗列了鲁迅不少对人物的眼神的描写,把“画眼睛”的手法,当作一种实体的概念。我们有的同志也有类似的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16.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领军人物,又是语言大师。《祝福》中的语言简洁而丰富,质朴而新颖,生活背景与语景情景的打造充实丰满,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恰倒好处。  相似文献   

18.
韩少功是对鲁迅十分尊崇的作家之一。在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爸爸爸》继续并扩展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劣根性中存在的原始文化心态与思维模式的思考,并且在“启蒙母题”小说《马桥词典》中存在着鲁迅启蒙语言的双声话语特征;另外,韩少功的散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方法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的民俗事象,几乎俯拾即是,如《祝福》中的拜堂,“祝福”以及捐门槛,《阿Q正传》中的未庄诸多“惯例”,《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社戏》中的“社戏”,《长明灯》中的长明灯,《离婚》中七大人手中玩的屁塞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民俗事象,有的构成作者审美思考的艺术契机,如《风波》中的辫子;有的成为联接作品丰富内涵的审美物象,一个凝结着作品“张力结构”的艺术道具,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有的成为开掘“本文”深度进向的一个活动背景,如“祝福”;还有的成为沟通读者某些方面时代感触的文学媒体,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