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渡性地理环境下的陕南古镇景观基因分析与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因视角研究受陕南过渡性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陕南古镇景观,分析其景观基因的生成环境、景观基因的分类及识别、景观基因的图形和符号表达等。结合文化地理学、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性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陕南古镇文化景观呈现出南北融合及地域流变等多样性特质,体现在古镇景观的显性基因及隐性基因中。对陕南古镇景观进行基因分析和表达研究,为陕南古镇保护规划提供基因图库,并可作为传承和保护古镇文化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对“凤凰古镇”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古镇建筑,景观,规划特点,找到保护古镇,传播古镇文化历史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古镇的文化生态圈层结构,分别对郪江古镇的文化要素、空间格局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生态资源要素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古镇的文化生态进化过程中封闭性和聚落活力的改变,指出古镇文化生态的被入侵、多样性锐减、群落老化等现象和问题,最终提出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共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来进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传统文化及民居建筑在古镇现代化进程中的继承和发展,探索其文化深刻内涵,从渝东北地区古镇的地理经济空间特征出发,分析了其文化内涵,指出保护特色民居,尊重地域文化,制定完善,细化修建规划,以人为本,努力挖掘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弘扬传统文化、尊重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杨传莹  赵然 《科技促进发展》2010,(1):I0045-I0046
近几年来,古镇旅游越来越得到游客的青睐,而新沂市窑湾古镇是徐州地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以其独特的格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备受关注,所以新沂市市政府制定了开发苏北一山一水一古镇的旅游计划。从旅游行业来说,主要是开发和利用遗产,强调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将根据窑湾古镇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以保护性开发为主的旅游建设规划和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重庆传统民间建筑传承、保护与开发虽然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但具体措施往往滞后,从而导致很多明清时期的院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合理的规划和健康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川东地区农耕文化精髓和底蕴的一处活化载体——望水古镇的调研和考察,在借鉴国内外古镇保护成功案例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古镇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实现乡镇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龙华古镇的保护措施需要从多方面来研究,通过保护措施的研究,可以使保护规划得到贯彻和落实,真正的保护好龙华古镇。  相似文献   

8.
对自然环境和与历史变迁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古镇文化特色的挖掘、开发是古老城镇再现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西北的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宋代筑城,具有千年历史,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北古镇文化,其以军事边镇、商业开拓精神、耕读传家精神、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是现代青城古镇文化特征塑造、青城古镇的规划、开发和保护的导向。  相似文献   

9.
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古镇,处于历史与时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口,如何恢复古镇经济、变灾难为机遇、修复灾后人们的心灵家园并寻找到一个保护与开发之间的新模式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以顺应历史、改变民生与环境为基础,结合中国成功的古镇(城)保护及开发案例,从绝对保护、开发保护、新区开发3个方面展开对新模式的研究及论述,并以青木川古镇为例,探讨新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规划提出将保护作为开发的目的之一、将开发转变为古镇保护的途径,在保护与开发的相互促进中,实现古镇的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延续并行。灾后重建的古镇在未来保护及活力复苏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保护与开发新模式的探索为古镇原真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并行甚至互融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镇旅游在全国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尤其是四川成都周边地区,本文以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古镇为例,对古镇资源以及目前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为更好的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谈徽州古镇保护与发展——以万安古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峰 《工程与建设》2011,25(6):753-755
徽州古镇首先以保护着手,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迫切需求,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开发、资源旅游、以及居民生活等多对矛盾关系,以历史保护作为徽州古镇保护的基础,商业旅游产业开发为契机,从而逐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使当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更好提高,使曾经繁华鼎盛的徽州古镇重新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3.
人居环境研究之龙华古镇保护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华古镇历史久远,生态环境优美。龙华古镇的保护规划要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认真编制,我们要做好古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开发规划。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周庄古镇居民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保护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文化保护态度由文化保护相关知识认知、文化保护认可、保护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构成,古镇居民对于古镇文化保护认可度较高,并表现出积极的保护行为倾向,但对于古镇历史文...  相似文献   

15.
李平毅  陈颖聪 《科技信息》2010,(36):I0013-I0013
四川自贡仙市古镇作为因盐而兴的市镇聚落,其地域文化特性虽然包含于巴蜀文化之中,但还具有独特的井盐地域文化特质。本文主要探讨仙市古镇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兼容并包的建筑风格,注重场镇安全保护功能以及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的一地多用、一物多用等建筑规划和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6.
旅游的本质是非惯常环境下的短暂生活体验,旅游开发的核心是营造旅游地非惯常环境的过程。旅游地非惯常环境的营造是综合考虑旅游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者对非惯常环境的"求异"心理及当地居民对其生存环境的"现代化"诉求的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过程。历史文化古镇具有营造异于大众旅游现代化生活的非惯常环境的独特优势。以云南昆明官渡古镇为例,从营造非惯常环境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旅游再开发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历史文化古镇非惯常环境营造下旅游开发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多样化发展,传统古镇旅游资源已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如彝人古镇的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古镇的研究,内容及视角等都具有多样性,但从文化真实性视角对新出现的模仿式古镇进行利弊分析的研究却知之甚少。彝人古镇是模仿式的,它没有原生文化系统却以彝族文化为依托,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能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遵循文化本质的模仿式古镇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要把握好原则,不要使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镇(名城)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其保护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文化古镇(古城)保护与开发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本文以淮安市河下古镇为例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9.
识别和提取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基因,构建古镇风貌景观信息链,有助于挖掘古镇的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其旅游意象特征,为靖港古镇的旅游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启示。研究结果显示: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信息链构建,应围绕“小汉口”“湘军水战”等文化主题,复原其景观记忆;古镇“景观信息元”延续情况较差,商业习俗、部分传统技艺等未能有效传承;古镇保存着丰富的“景观信息点”,但水运码头等信息点损毁较为严重;古镇“景观信息廊道”交叉布局,形成了独具靖港特色的“八街四巷七码头”格局;古镇“景观信息网络”整体保存较好,部分风貌要素亟待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20.
李红 《科技信息》2013,(9):441-441
文章借用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节点、路径、区域、边缘、地标等五要素,对福宝古镇空间格局进行解读,从而提出"构建空间格局保护体系、强化空间结构的可识别性、扩充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的空间结构重组方案,这对于保护历史古镇、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古镇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