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正春 《科技资讯》2006,(35):227-227
建筑技术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建筑的发展与建筑所处的地域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定地域的材料资源、地形地貌、气候状况等要素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对建筑的地域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关照了建筑地域性关照下当代建筑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建筑地域性与时代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2.
从徽州古民居保护看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徽州民居建筑的古风貌特色研究为例,分析了人居环境地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关系,并将传统地域建筑的特征融入到现代居住建筑中来.提出重视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的建筑应提倡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并重的建筑创作思想,三者不可偏废.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建筑.  相似文献   

4.
赵耀 《江西科学》2012,30(3):381-385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通过云南地域性建筑案例的实践分析结合所选取的建筑理论,试图来寻找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建筑活动与地域性的关系 ,认为建筑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是具有地域性的。一定地域内的材料资源、气候状况及地形地貌都对建筑的形式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 ,又为建筑创新提供借鉴、参考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通过阐述地域性建筑的形成及特征,说明地域性建筑是人们适应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传承不同地区文化,经长期积淀而逐渐形成的;是不同地域人们从事生产、生活、适应自然环境及不同文化习俗的重要实物见证;地域性建筑多姿多彩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王世轶  李尊雨  王健 《科技信息》2009,(20):I0323-I0323
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出现了多样化繁乱的趋势,本文通过挖掘建筑与自然最本质的联系,提出了用地域性建筑来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将地域性建筑创作回归到本原,通过碰撞和交融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时代更新之路,提出了契合自然环境、融入传统基因、展现时代魅力、追求整合价值等创作理念和手法。地域性建筑创作原本是指建筑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是试图将建筑的发展引向一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脚踏实地"为作风的稳定发展道路上,也以此对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趋同现象,本文提出了重新审度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积极作用,希望在建筑领域里以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来缓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中的地域性文化设计趋势,对地域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建筑的性格作了论述,对建筑性格和地域文化精神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计对地域性的考虑是体现建筑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的关键.当前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树立自己的建筑创作观尤为重要.分析了当前中国地域性建筑面Il缶的问题和困境,阐释了程泰宁先生自然建筑观中“三个合一”和“三个立足”的内涵与要义,并总结了它对中国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尹然 《科技信息》2011,(30):209-209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必须针对气候、地域、人文风俗等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园合理利用空间资源的建筑设计,阐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建筑的具体构成和特征,综合研究了校园建筑的围合空间、建筑形态、建筑群体的组合、以及建筑文脉的承袭.  相似文献   

12.
讨论在历史校园中,新建建筑如何在建筑形象上与原有校园风貌进行协调的问题。以华南理工大学技术科学楼建筑设计为例,从建筑创作原则、建筑风格的选择、建筑体量和尺度、建筑细部四个方面介绍了我们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生态校园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着生态学原理与生态技术拼凑的误区,以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规划为例,运用生态整合的策略,从校园土地利用的生态化,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功能体系,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设计注重功能的合理性和气候的适应性方面进行分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环境融洽的生态校园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形象特征、设计理念、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的解读和分析,论述了中国馆体现在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建筑美学意义,突出了中国馆多元丰富性的建筑美学内涵与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指出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在适应自然条件、社会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筑本土化意味着地域性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中南民族大学综合实验教学楼建筑风格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其主要的建筑特点是采用了外观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段,利用中轴线连接新老建筑,建筑群体运用了中国传统庭院的组合方式,并充分地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形成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6.
对寒冷地区的建筑外界面的节能技术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地域性民俗建筑中原生态建筑节能技术与国际建筑生态节能技术系统的各自特点,探讨了寒冷地区建筑外界面的低成本生态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学知识的类比启发下,结合建筑类型学、地域建筑学等相关学说,推演“类型的环境适应”理论,解析外廊式建筑在近代闽南的衍变景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代闽南侨乡人们的创造下,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存在着群体繁生、个体趋同和趋异、特殊集联体衍生三重不同尺度的地域适应性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校园文化理念、建筑语言符号、功能合理布局和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