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讯     
刘朝晖的《超越乡土社会》出版厦门大学刘朝晖的《超越乡土: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入选了“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文丛·都市与乡村社区研究系列”。该书2005年8月由北京的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13个章节,共计30万字,定价25元。该书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探求:村落社会研究的路径和目的。作者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村落社会民族志实践,就是要通过对村落社会的个案研究,达到对其中所蕴含的“问题”的拷问和抽象,最后上升到对村落社会研究的“主义”层面。在该书的调查和写作过程中,作者一直在努力遵循“个案—问题—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的民族志方法、市场体系理论、民间宗教等范式的反思,结合人类学对中国社会的应用性,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如将人类学的社会意义培育于公共空间之中,关注人类学的宇宙观等,并就田野工作的方法、经验及研究选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野性的思维》是一本有关理论人类学和哲学的专著。作者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著作有《印第安人纳姆比克瓦拉族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神话的结构研究》、《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等等。列维·斯特劳斯对人类的思维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长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重申村落的价值,表面上是在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保存和传递社会记忆的历史中,村落始终是一个特殊的生命载体。在当下拯救村落危机的进程中,社会记忆具有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能力。重温村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不仅是乡土重建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特有的学科特色。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掘乡土资源,加强乡土情感教育,从培养学生爱乡情感开始,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升华为崇高的爱国情感。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渗透乡土情感教育,以及对乡土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南国五月 ,夏意已浓。在浓浓的夏意中 ,本刊一如继往把最有特色的、最好的文章推荐给大家。数千年来 ,汉字不仅对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汉字文化圈”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汉字在传播中也发生了种种变异。如何认识这种变异 ?赵丽明的《汉字变异的人类学背景》将从人类学的角度为您作出解答。近几年来 ,族群研究成了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诸学科关注的焦点 ,彰显了科学研究的人文关怀。本期发表孙九霞和刘朝晖两位青年学者的《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上 )》和《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8.
王家忠教授的两部新作《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和《传承·超越·沟通——民族潜意识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都是山东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是研究社会潜意识、民族潜意识问题的学术专著。社会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从广义上说,不易被直接觉察到的社会心理因素都可称之为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研究》一书深入探讨了人性演化、社会潜能、社会欲望、社会心态、社会异常心理、民族潜意识、区域文化心理、社会思潮、社会不良亚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社会经济等重大社会心理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以兰州市永丰村传统村落为对象研究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方法.基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历史文化构建乡土景观吸引力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设计了复合评价指标,借助问卷数据对永丰村乡土景观吸引力强度进行实证验算.结果表明:历史文化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第一要义;外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形象特征,尊重地域环境和彰显村落特色是吸引外界游客的重要动因;内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内涵外化,整治历史建成环境是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激活并整合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乡土景观资源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中国的村庄》是杨懋春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的一部民族志作品。它和《江村经济》、《金翼》等在早期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围绕这个村庄的多次重访 ,既是一种对中国人类学不远历史的追忆 ,更是新老人类学者间(当然还包括村民 )的一种跨时空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1.
乡土知识历来就是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试对乡土知识与《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透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理论研究历程的回顾和反思,厘清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理论脉络。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的理论研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实践理论、权力理论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学理论的后结构主义转向;历史人类学、阐释人类学以及实验民族志的出现,为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人们对优质乡土景观的需求与现有供给不匹配、现有乡土景观评价体系不完善及对乡土景观特质的发掘利用不足等问题,以环莫干山地区的5个村落乡土景观为具体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并结合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得到环莫干山村落乡土景观特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然后运用德尔菲法为要素指标评分,将分数结果代入乡土景观特质评价公式并计算得到各村落乡土景观的8个准则指标分数及综合得分,以此获得评价的定量依据;最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环莫干山地区村落乡土景观的特质和景观质量。研究结果为乡土景观个性化设计和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将照片和影像资料作为回忆的叙事代码,“超个人”地撰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集体记忆。作家把自己看作一个民族志的样本,站在社会结构层面去探索历史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影响。这部“社会自传”是安妮·埃尔诺对自己进行民族志研究的成果,也实现了文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化的嬗变与农村社会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的乡土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融家族文化、礼治文化、安土重迁文化于一体的乡土文化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已发生变化。家庭意识的淡化、平等观念的强化、恋土情结的弱化和经济观念的显现化势必影响农村社会结构的和谐性与整合性,并在相当程度上滋生社会不稳定。因此,分析乡土文化的嬗变,弄清影响农村稳定的文化因素,以便于我们控制和引导它朝着农村社会良性运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分析中国乡土社会中法治建设的困境,并对我国法治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南阳作家群的散文于当代散文 ,是一重要的存在。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其醒目的标记。对于故土的咏唱 ,对于乡土的眷恋与超越 ,成为其彰显的主题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学派及其生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形成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经验,地方性的民族志经验与建构普世性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张力是大多数非西方人类学学科或者学派都面临的问题.《乡村人类学》一书正致力于这种普遍性的理论范式的梳理和建构,从而使得中国的乡村人类学不至于沦落为以西方为主位的人类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说,乡村人类学所试图建构的是一种非西方的理论范式,从而将中国经验,认知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内.在乡村这一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的反思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人类学才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为对象,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目的,运用跨文化(Intercultural)之历史深度描述方法界定历史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理论意义。跨文化(Intercultural)是指文化的“内在性”、“涵化性”和“互动性”,即通过跨族群文化互动构建历史人类学理论,它与历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民族志和历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跨文化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