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城市建设中城市规模无序性、盲目化的扩张,近年来建设宜居城市似乎成为每一个城建者的共识,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探讨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怎样解决新的城市建设问题,并避免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曲解和功利化.而基于紧缩空间为基础的宜居城市建设正是解决这一城市规划难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搞好市容环卫管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关键环节.该文借鉴现代城市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南安市市容环卫管理的实践经验,从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城乡统筹、文明建设等方面对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剖析、探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宜居城市概念的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城市宜居性综合指数,从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和居民感受两个角度对南阳市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南阳市区整体宜居性水平较好,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交状况满意度、居民就业、公共空间建设等是宜居城市建设的薄弱方面,并提出了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宜居城市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定义和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宜居城市具有复杂的内涵,打造宜居城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本文以秦皇岛市为宜居城市现设对象,分析其在宜居建设发展道路上已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提出城市宜居建设过程中的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但目前对宜居城市的定义和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宜居城市具有复杂的内涵,打造宜居城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本文以秦皇岛市为宜居城市现设对象,分析其在宜居建设发展道路上已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提出城市宜居建设过程中的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直觉模糊理论的安徽省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做研究比较,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觉模糊理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模型,采用直觉模糊熵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通过采集安徽省16个城市2013—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安徽省主要城市的生态宜居性排名;最后由评价结果分析出空气质量优良率、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等指标在宜居城市评价中贡献率较大,并给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很多城市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都存在缺乏中小型公共空间,没有均衡分布空间和等级等问题。目前国外的很多城市在建设宜居城市时都采用私有公共空间的方式来弥补公共空间的缺乏,这是一种空间开发的新思路,我国城市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可以把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为小、中、大型的公共空间的新型建设体系;对私有公共空间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管理,使私有空间的效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以"宜居城市"清远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资料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刚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评上"宜居城市"的清远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清远城市化水平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人居环境越好;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居环境越差.最后,提出了清远在创建"宜居城市"过程中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宜居城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地域实况,选取城市经济富裕度、城区环境优美度、中小城市资源承载度、城市生活便宜度四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青岛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宜居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城市整体宜居性较高,各辖区城市宜居性差别较小.其中即墨、黄岛、市南、胶州、崂山和城阳为宜居城市,莱西、市北、平度和李沧认定为较宜居城市.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挖掘人文资源及加强教育和景观建设、优化城市道路网、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节水意识四项针对性的青岛市宜居性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18年宜居城市研究持续获得国内的广泛关注。盘点了在城市宜居性因素研究、宜居城市建设与实践、宜居城市的评价、宜居城市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总结了中国响应生态文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战略,在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朝着实证化、具体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1.
欧军珺  凌峰 《工程与建设》2010,24(2):172-174
城市开放空间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历史景观地带、构建城市景观以及建设个性化的城市氛围.加强中小城市的开放空间建设将有助于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加城市魅力、吸引力,构建和谐社会.文章对中小城市开放空间进行分析,提出策略和建议,期望能够对中小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年来大规模出现的生态破坏、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各种城市病,从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生活设施、社会安全保障5个方面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即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是相互交融互通的,并对滨海新区如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宜居性是当代城市竞争力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21世纪被广泛认知的"城市观".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以淮海经济区20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TLAB软件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宜居性"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经济富裕度在城市宜居性评价中贡献率最大;现阶段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最宜居的城市.最后,对测评反映的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刘斌 《华东科技》2022,(1):111-113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车辆、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承受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为缓解交通压力,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大多数城市都在开展地铁建设.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地铁自动售检票(AFC)系统也需进行升级.  相似文献   

15.
以福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方法系统分析了福州市环境资源的优劣势,以及环境宜居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威胁,研究表明福州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应采取增长型战略,并从水源保护、湿地保护、城市布局优化、控制交通污染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设的环境策略。  相似文献   

16.
崔巍  蔡盼 《科技咨询导报》2013,(16):130-130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地铁的建设已成为国家基础建设中的代表,我国作为铁路大国更是对城市地铁建设相当重视.加强城市地铁可方便市民出行,减轻路面交通压力,使整个城市的整体速度提升,有助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但透过这么多地铁带来的好处,我们并不能忽视地铁在进行施工时所带来的项目风险,为了避免或降低这些风险,该文将对地铁施工中的检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进行生态宜居城市评价,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方向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方面,构建城市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贵州省贵阳市2005~2015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研究表明:2005~2015年,贵阳市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从"不宜居"到"理想宜居"的发展转变,但2015年"理想宜居"等级不稳定;制约贵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城市道路面积不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保护投入不足。物元模型不仅能够得到研究对象的综合质量信息,还可以揭示单项指标的分异信息,适用于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宜居城市内涵探讨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生活方便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宜居性指标评价体系.以省会城市及直辖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我国宜居性城市分布不均衡,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对城市的宜居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上江苏、安徽、河南3省中的20个城市进行城市宜居水平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情况、资源环境、交通情况四个方面),得出江苏省5个城市的宜居水平最高,淮北、阜阳、宿州、六安、亳州分别位于后5名.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徐州是高水平宜居城市,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宿迁这5个城市为较高水平宜居城市,安徽省及河南省两省的城市均位于较低水平宜居城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宜居城市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针对淮海经济区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商丘、济宁、宿州、枣庄和淮北这八座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评价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得分,同时利用TOPSIS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宜居城市评价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根据八个城市宜居城市的综合得分,给出排名,结合实际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