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以蔡元培、胡适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政府"身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范畴。同列签名序列之中的李大钊,则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他与前者之间似乎不应发生关联。李之签名,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联盟思想应是导致他签名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设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同志在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对西方的社会学进行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考察中国社会问题,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者。本文梳理了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并以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视角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与实践进行了概括与整理。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李大钊是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不准备评述李大钊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谨就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的早期的唯物史观作一评述。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父母早亡,由年迈的祖父抚养成人。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这是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后来回忆说:“我到天津进入北洋政法学校,六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这使他的政治见识迅速增长。 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从事爱国活动,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1916年回国,作为《新青年》派的重要成员,立即参加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对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最重视并首先接受的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指导他分析社会政治问题,唯物史观则为他探讨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一派唯物史观的要旨,就是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李大钊,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该文通过对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以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对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的民族问题如民族自决、民族平等、民族发展和"联邦主义"等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并在中国民族革命的归属、联邦制和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为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无愧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图书馆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密集切相关。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的传入,是李大钊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兴起,是李大钊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是李大钊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北大图书馆是李大钊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实践背景。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同志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杀害,出今整整六十周年了。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首创者,他一生写过不少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而他于一九一九年八月十七日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就是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  相似文献   

8.
朱执信主张中国要“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行,认为革命的主力是普通百姓,“有主义”和“有希望”的现代化军队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他还指出了经济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并具体阐述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梁翠祥 《科技资讯》2007,(21):187-187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追求发生着急遽变化。首先,以胡适、蔡元培为首的知识分子强调文人不入政界,不谈政治,端正求学动机,不以做官为目标等。然而这一思想经不起现实政治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顾维钧外交谈判的巨大成就的影响,致使知识分子改变其对待政治的态度,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说明应该以“好政府”作为现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20年代初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十分活跃的时期之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传入中国,中国知识界又一次警醒。各种政派及其社会改革方案纷纷出台。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人们热衷一时的话题。在这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出现了江亢虎的“新民主主义”。这是一种什么主张?它和当时其他政治思想,例如蔡元培、胡适的“好政府”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主张等,有什么异同?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无人问津,从而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一块空白。本文对此拟作一番比较研究,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的学主张有“先声说”,“为社会说”,“根基说”,“大众说”等要点,李大钊学创作的实绩表现在散,杂,诗歌等方面,李大钊艺思想和创作实践深受燕赵化的影响熏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15至1921年的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争辩,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反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论战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史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一部分,始终是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他对于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的史学理论对当代历史研究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本文将从李大钊史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史学内容以及史学方法这几方面分别论述李大钊对史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李大钊对辛亥革命、孙中山等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比较,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提到胡适的哲学观,人们会不期然地想到实验主义。的确,胡适是终生以实验主义的信徒自居的,论者在批判胡适思想时也径直以实验主义为对象。实验主义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涵概胡适的思想呢?笔者以为这仍是个值得追究的问题。胡适是在赴美以后才接触到实验主义的,而事实上在此之前他的一些基本思想——如中国古代自然主义及西方近世科学思想早已形成,正是这些思想对日后胡适的实验主义构成了障碍。笔者发现,实验主义在胡适那里实际上已经零离破碎,它已有意无意地消融到了他原有的思想基础之中。因为原有思想信仰的不同,胡适在一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是十月革命以后的事。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思想界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门西学。十月革命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翻天覆地的威力,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榜样。十月革命以后,经过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介绍,并与现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后,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仅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李大钊无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晓红 《科技信息》2009,(30):I0369-I037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着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人性化和本土化。大众化在中国存在着被误解的可能与现实。社会转型、问题与主义之争、增强实效性分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背景、内在原因和现实诉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论主导性、学科现代化、方法多样性、传播渗透性、主体参与性是其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村主义思潮是五四时期广为传播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之一,李大钊同志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对新村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宣传推介,后来,随着认识的升化,逐渐远离了新村主义。通过史实阐述了李大钊与新村主义运动的渊源,剖析了李大钊思想转变的历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从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其实,除了这一外部因素外,还应该涉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近代启蒙运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等因素。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纵观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留日派"与"欧美派"之争占了相当篇幅。自从1919年李大钊与胡适就"问题与主义"展开争论之后,两派的冲突逐步升级,纷争不断。时过境迁,现在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这些冲突,是不同的"进步"理念之下对拯救国家、拯救文化的领导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