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采用正十二硫醇作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于10℃下进行了氯丁二烯乳液聚合,研究了友醇浓度,加入方式,补加量以及单体转化率对氯丁橡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支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硫醇分批加入方式,在较高单体转化率下仍能得以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支化程度较低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2.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1,1-二苯基乙烯(DPE)为添加剂,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自由基聚合过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GPC、1H-NMR、ESI-MS表征了PMMA大分子的结构。结果表明,在DPE存在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控聚合的特征: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增加而增加,分子量分布较窄;DPE用量越大,相同时间下单体转化率越低;相同单体转化率下,DPE用量越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低。PMMA大分子主要结构为一个DPE端基的链自由基和一个PMMA链自由基间偶合终止生成的含有一个DPE单元的特征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产物中残余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对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产物性质的影响规律,该文研究了单体转化率对产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特征黏度[η]计)的影响。采用特征黏度分别为1.27、1.94和3.12 dL/g,并经清洗去除残余单体的PDMDAAC产物,通过外加单体,以模拟具3个系列特征黏度的单体转化率不同的PDMDAAC,考察单体加入量对加入后产物特征黏度的影响。用实际PDMDAAC产物清洗除残前后的特征黏度来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单体DMDAAC、清洗前后的产物和洗脱物质分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谱图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当残余单体的质量分数低于50.00%时,其对模拟产物特征黏度[η′]的影响可用式lg[η′]=lg[η]+lgX′表示,相对误差为±6.30%。FTIR和NMR谱图表征结果表明清洗过程去除的主要为未反应单体。验证实验结果说明:当产物中含有较多残余单体时,经清洗后再测定的特征黏度与实际值有较大差距,不能真实表达其合成工艺及产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真实水平,而通过工艺改进提高单体转化率是提高产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含活性基团马来酰亚胺的RAFT聚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 - (4 - 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为单体,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加入RAFT试剂二硫代苯甲酸苄酯进行RAFT聚合,成功地得到N - (4 - 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和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共聚物,单体转化率基本随聚合反应时间而呈线性增加,且该聚合物的耐热性能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新合成的1-甲氧羰基-乙基-苄基二硫代乙酯(MEPD)作为RAFT试剂,在70℃下进行了β-蒎烯与丙烯酸甲酯的RAFT自由基共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β-蒎烯投料比下(fβ-pinene=0.1),该共聚反应显示一级动力学特征,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总转化率增加而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表现出活性/可控聚合特征。但在较高β-蒎烯投料配比(fβ-pinene=0.2或0.3)的共聚体系中,随着单体转化率增加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出现不增反降的反常现象,而且单体投料中β-蒎烯含量越高,该行为越明显。该文对该现象提出了相应的降解(链断裂)机理,1HNMR分析结果支持了该机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三乙胺(TEA)为共引发剂,不同溶剂(环己酮,四氢呋喃)进行紫外光溶液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聚醋酸乙烯酯(PVAc),考察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引发剂、共引发剂和单体浓度等对单体的转化率和聚醋酸乙烯酯相对分子质量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四氢呋喃体系中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较大,且在相同的条件下转化率也较环己酮体系高。对两种溶液聚合体系,从聚合反应机理分析了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且随引发剂、共引发剂的变化而改变很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BPO为引发剂,以乙醇为溶剂,以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醋酸乙烯为单体合成了醇溶性聚丙烯酸酯共聚物。利用GPC对试验进行了跟踪,讨论了反应时间、温度、溶剂及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丙二醇、氢氧化钾为引发剂,引发环氧丙烷阴离子聚合,原料不同脱水方法对聚合引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将丙二醇/冠醚较低温度下真空脱水,再加入KOH脱水,然后加入少量单体聚合,对聚合得到的低聚物进行高真空脱水,再以产物为引发剂,利用短链引发方式引发聚合得到的目标聚合物聚环氧丙烷,它具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的特点,且多分散系数可达到1.09。  相似文献   

9.
丙烯腈的水相沉淀连续聚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转化率水相沉淀连续聚合实验方法,对AN/VAc/SSS三元共聚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总单体进料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引发剂浓度及氧化剂/还原剂比例等工艺条件对聚合转化率、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物组成及聚合体颗粒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要原料,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一款性能良好用于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的水性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主要研究了链转移剂硫醇和极性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丙烯酸羟丙酯(HPA)用量及链转移试剂和极性单体(AA、HPA)的不同加入方式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硫醇用量为0.5%,AA用量(占总单体量,下同)为5.6%,HPA为5.1%,HEA为4.2%,其中硫醇部分分批加入,AA和HPA以方式3加入时,可显著提高压敏胶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VCM滴加的方法,部分缓解了低温条件下HPVC树脂聚合时传热难的问题,并研究了VCM滴加速率对HPVC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VCM滴加速率的增大,HPVC树脂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降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Mw/Mn)变宽,平均粒径(D50)增大,粒径分布变宽,表观密度(BD)增加,吸油率(CPA)有所下降,单体最终的转化率下降;VCM滴加速率的减慢有利于提高HPVC树脂的热稳定性;当VCM滴加速率为10 g/min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粒径分布均一,树脂颗粒最细,表观密度最小,吸油率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在CuCl/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的催化下,以α,α′二氯化苄为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单体转化率成正比,且与理论预计值基本吻合,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也较窄(Mw/Mn=120~130)。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剂抽提及色谱质谱法,对催化裂化(FCC)汽油及脱臭后FCC汽油中硫醇性硫及碱性氮化物的分布与含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催化裂化原料的FCC汽油中硫醇的种类和分布大致相同,都存在大量丁硫醇。脱臭后FCC汽油中异构的小分子硫醇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硫醇含量较多。苯硫酚的存在对硫醇的脱除和汽油的腐蚀都不利。不同催化原料的FCC汽油中碱性氮化物种类和分布也大致相同,主要由苯胺、吡啶两种物质组成,其中苯胺占90%以上。脱臭前后FCC汽油中碱性氮化物种类和分布基本没有变化。在现有脱臭条件下,碱性氮化物对脱臭催化剂活性和寿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FeCl2与二苯羟乙酸为引发体系,在加入丙酮作为引发体系的络合溶液后,对苯乙烯进行了可控阳离子聚合反应研究.结果表明:FeCl2/二苯乙醇酸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苯乙烯阳离子聚合的相对分质量及其分布(1.2~1.5),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的提高而线性增加.该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可控阳离子聚合引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CuCl/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的催化下,以α,α′-二氯化苄为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单体转化率成正比,且与理论预计值基本吻合,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也较窄(Mw/Mn=1.20~1.30)。  相似文献   

16.
催化裂化汽油中硫醇性硫和碱性氮化物分布规律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剂抽提及色谱-质谱法,对催化裂化汽油及脱臭后FCC汽油中硫醇性硫及碱性氮化物的分布与含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催化裂化原料的FCC汽油中硫的种类和分布大致相同,都存在大量丁硫醇。脱臭后FCC汽油中异构的小分子硫醇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硫醇含量较多。  相似文献   

17.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乳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单体投入方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稳定性及性能的影响.单体转化率、凝胶率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最有利于硅丙乳液聚合,单体转化率达97%,凝胶率小于0.6%,平均粒径为100nm,且分布较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及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阴离子)/m(非离子)/m(两性)复合乳化剂体系配比为2:1:1且用量为4%时能够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乳液,且反应性乳化剂DNS-86可以随其他种类乳化剂一起全部加入反应体系.红外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表明在该最佳乳化剂体系条件下通过单体滴加方式能够获得形态规整、大小基本一致的硅丙乳液.  相似文献   

18.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两步法合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研究了体系温度、引发剂用量、p H值、金属螯合剂Na4EDTA用量对合成物特性粘度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在此工艺上合成了特性粘度1.8 dl/g,单体转化率为85%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DMDAAC,对合成的目标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和热重分析,并讨论其在微污染饮用水中的应用,均聚后的PDMDAAC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正电荷密度,对东江水源水都具有较好的去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加料方式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ω(聚合物)>50%,ω(乳化剂)<1.5%,粒径35.6nm、多分散性0.133的丙烯酸酯微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加料方式对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以全滴加方式加入,大量乳化剂、引发剂在反应前加入,有利于减小乳液的粒径;丙烯酸加入到外层单体中,有利于羧基分布在胶粒表面可使得粒径进一步减小。  相似文献   

20.
按阴离子活性聚合的方法,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大分子链端带有甲基丙烯酰基的聚苯乙烯大单体。大单体的分子量可通过引发剂浓度控制,分子量分布较窄。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了聚苯乙烯大单体-丙烯酸丁酯的梳形接技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并考察了大单体与丙烯酸丁酯溶液共聚合反应的能力。用GPC和紫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确证,并测定了梳形共聚物的平均组成、数均支化度与支化度系数。按此,只要控制聚合反应条件、用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大单体与丙烯酸丁酯共聚,就能合成一系列预期侧链长度、数均支化度与支化度系数的梳形共聚物,由此就能达到高分子分子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