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知识背景下。对原始文艺目的论的解读采取的是功能主义方式,这种解读是对原始文化价值意义的猜想性抑或实证性的还原,这种还原无不被更大的学术旨趣——生存目的论所统辖。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有关原始文艺的动力学研究中,逐渐相对稳定地形成了第一推动力分析方式和媒介推动力分析方式两种最基本的思考路向。这种思考路向有助于文艺起源体系脉络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在“文艺社会学”与“艺术形态学”的启发下,以形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文艺形态在文艺社会学研究中的中介性质及其可能作初步探析,并尝试对文艺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新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中尤其是神话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以“变形”母题为表现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定因素:特定的人物即发生“变形”的主人公,特定的情境即导致异化、发生变形的具体情节语境。本文试着从“变形”母题与社会背景演绎,变形母题与异化思想,变形母题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对中外文学中的“变形”母题作一定的平行研究,探讨“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怎样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5,(1):33-35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语境下的文艺创作整体生态已经发生了迅速而复杂的变化,而当前文艺评论却存在诸多与文艺创作现实不相适应的环节。如何让新媒体与文艺评论活动共生共荣,激发文艺评论新活力,探讨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新方向和新责任,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文艺评论所用,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去考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的战时东南文艺,是我国抗战文艺史上一种重要的地域文艺现象。东南地区的浙、闽、赣、皖诸省在战时河山破碎、国土分裂、交通阻隔的情势下,曾形成“区自为战”的文艺发展格局,掀起过一个规模颇为壮观的“东南文艺运动”。这个运动贯穿抗战全程历时8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的文艺建设拥有许多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但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从“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文艺管理”三方面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长远规划和总体设计,并在组织实施中不断完善,对推动湖北省文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看待近年来开始活跃的“红色文艺”概念,还处于意义建构期,直接将之运用到文艺史研究中势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如果将“红色文艺”具体化为“红色革命文艺”,它所包含的整体性视野,对于重新审视其内部相关文艺现象的概念命名、源流关系,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艺传统、外国文艺传统和“五四”文艺传统的关系,还有文献整理中的问题,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目前以具体时段划分后的“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在概念命名上并不严谨,对整体源流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在与相关文艺传统关系的梳理上缺乏说服力,相关文艺梳理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形成与研究界缺乏整体视野有密切关系。在更大的视野上,“红色革命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关于“启蒙-救亡”“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等重大问题悬而未决的结果,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对“红色革命文艺”历史的认识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檀香刑》蕴含有三种意识:原始的"由幻赏神"的巫术观念下产生的"人兽同体"、农耕文明孕育下的"人生如戏"、传统文化的"向根"观照。由此体现了莫言"大踏步撤退"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挖掘一个网络中的信息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统计Motif.现有算法是将原始网络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边与顶点转换,再从转换后的网络中找出所有子图,如果子图不满足Motif的要求则删除,存在时间复杂度过高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自底向上的剪枝算法,在不需要经过网络转换的前提下,首先找到最小的符合要求的子图,再推导出更大的子图,而且所找到的每个子图均满足Motif的要求.并通过时间效率分析得出,对于该问题而言,提出的算法优于现有的算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通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等调查工具,对330名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反馈信息进行因子分析。研究者从中提取了构成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的11个因子,并将其归纳为三大要素,即"元认知调节要素"、"有效认知策略要素"和"社会情感要素"。其中,"元认知调节要素"包括2个因子:"目标和计划"、"监控和评估"。"有效认知策略要素"包括6个因子:"材料选择"、"联想和猜测"、"分析和推理"、"听力技巧运用"、"扩大词汇量"和"做笔记"。"社会情感要素"包括3个因子:"情感管理"、"合作"及"环境因素"。这11个因子或三大要素反映了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和问题,为今后的听力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端倪”是“心”之本体或端绪,指人在对善恶的自觉选择中本源意义上的向善倾向。白沙“端倪”与陆学的“本心”有着明显区别:陆学侧重通过各种功夫复其本心;白沙学说以养出“端倪”为进学之基本,重点在扩充功夫上。“端倪”与佛道两家所追求的虚静之心境也有差异。白沙先生坚决反对专寻书籍进行记诵的读书方法以及一味遵循外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却没有内心真实体验的入学功夫。  相似文献   

15.
基于从DNA序列形成k分图的图理论算法和查找k-clique的理论算法,设计与实现了对Motif Finding问题求解的分布式参数算法。该算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新的1-3树分枝算法并实现分布式计算机制,即任务可以随着计算过程的展开在每一阶段不断地分解并分布到不确定数量的申请参与计算的客户机上,服务器端负责任务均衡与结果整合。实验结果表明:分布式参数算法充分利用多台机器协同计算,能够正确、高效地得到计算结果,为求解生物计算中难解的Motif Finding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戏曲关于时刻时段的划分,主要有“年月日时(每个时辰约相当于两小时)刻”五种;在测时手段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以日月星辰、香火、自然物候(主要是雄鸡)、水漏测时;在播时方法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对于时间的化审美传统,中国古代戏曲本关于漏刻的美称之多、更漏报时出现的频率之高、钟楼更夫的感受之深、使用“铜壶银漏”的唯美时尚之盛,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深厚的时间化情结。在中国古典戏剧本中,有一些时间人性化的例子,这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时间化审美的另一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X,Xt以及Motif之间的关系,分析了Motif事件驱动的机制,介绍了Motif客户程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Motif方法的基本表征参数和基本的计算流程,提出了基于有限差分的Motif合并算法.利用该软件对大量工程表面的采样数据进行了计算,并对Motif标准参数和传统的粗糙度标准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证明了该算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唐代古文家欧阳詹在散文创作中追求语言的新变和古雅,复活或创造了不少历史词或新词。《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十余条源自其作品的词语。但是,仍有不少词语,辞书尚未收录注释,这对于唐代散文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儒里”、“港洞”、“闲丽”、“物义”、“山节”、“秘邃”“奔崖”、“六阴”、“浮泉”、“掺执”、“白移”等词语,利用传统训诂手段加以解释,既有助于对文本的研究,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20.
用研究独创作品的"故乡情结"思路去推敲非独创作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浓郁的兴化情结",在基础性上是有问题的。简单地从《水浒传》中找出若干细节去对应"兴化施耐庵"的相关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