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浅析"陷阱取证"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陷阱取证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陷阱取证”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应根据民事案件“陷阱取证”的涵义、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与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苹果手持设备在国内迅猛发展,在电子取证案件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是当前电子取证的研究热点。针对iOS设备操作系统特有的"封闭"模式、安全技术和文件结构,对比备份、逻辑、物理和非常规等不同数据获取方式的异同。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选取经过NIST测试的恰当取证软件,可以实现取证结果符合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3.
数字取证平台技术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科技的犯罪案件,取证人员已无法采用传统的方式采集完整的数字证据,须藉由取证工具的辅助以收集与分析数字证据,用科学的方法产生取证报告. 文中探讨计算机取证与手机取证的技术与工具,并自行设计与开发相关的取证雏型系统. 已开发完成的取证系统可以收集Windows/Linux计算机与Android手机数字证据,进行系统分析,且可尝试还原删除的信息并找出与案件相关的犯罪证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义数据挖掘的计算机取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网络犯罪取证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通过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得到了在计算机取证中数据分析的特点与方法。研究表明,不要将计算机取证技术的研究进入单纯的理论范畴,要从实战出发挖掘计算机犯罪信息特征,真正获得计算机犯罪侦查取证的有效途径和实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数据恢复技术在计算机取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讨论计算机取证概念和技术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其中重要的数据恢复技术进行了讨论,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在计算机取证系统中如何利用数据恢复技术完成软件自动取证和自动恢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该文简述了计算机取证技术及反取证技术对计算机取证结果的影响,结合动态、静态取证技术及常规证据提取技术,利用修改后的法律执行过程模型画出了基于键盘事件提取的取证过程流程图并将其实现。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取证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犯罪不断增加。为了打击高科技犯罪,取证技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法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了取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取证基本原则,重点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取证模型和取证工具,有利于对取证过程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存储介质取证是一种静态的计算机取证模式。安全取证才能使证据具有真实性和合法性。根据安全取证原则,建立安全取征模型,对整个取证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选择安全可靠的取证工具;选择公开发布的标准规范作为取证方法;保障环境安全和人员安全。存储介质取证,安全要素缺一不可,只有所有要素安全才能保证整个取证工作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智能取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机取证已成为解决争议和打击计算机犯罪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计算机取证的意义重大.从取证形式化分析、用户行为分析、智能图像取证、智能视频取证4个方面讨论了近年来智能取证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智能取证技术未来趋势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各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诈骗、盗窃、色情传播等网络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如何及时准确地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取证据,有效遏制网络犯罪,已成为近年来计算机取证的研究热点。由于这类证据具有动态、实时、海量、异构和多态等特性,有别于传统证据,需要具备较强的取证技术。同时,网络取证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及时跟上犯罪技术的更新和变化。因此,网络证据的获取一直还处于比较艰难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网络案件的侦破。面对这种现实,加快网络取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略论电子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电子商务中,电子证据的证据价值与功能日显重要。电子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其具有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特征。在证明力问题上,电子证据既不同于书证也不同于视听资料,应该根据其在具体案件中所起的作用归类,电子证据的保全应引入公证机制。  相似文献   

12.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an be utilized collaborativel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document and collection inform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information retrieval model that relies on the Dempster-Shafer theory of evidence. Each query-document pair is taken as a piece of evidence for the relevance between a document and a query. The evidence is combined using Dempster’s rule of combination, and the belief committed to the relevance is obtained. Retrieved documents are then ranked according to the belief committed to the relevance. Several 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s are also proposed. Extensive experiments over the 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 (TREC) test collection ClueWeb09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performanc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Vector Space Model (VSM). Under certain probability assignments, the proposed model outperforms the VSM by 63% in terms of mean average precision.  相似文献   

13.
为认识集沙仪腔内的速度场与压强场的变化规律,以及改进野外集沙仪和防沙工程措施提供依据,本文针对兰新铁路沿线布置的普通无排气孔集沙仪和改进后的有排气孔的全风向梯度集沙仪,采用CFX数值分析程序对全风向梯度集沙仪腔内的流场(速度场、压强场)特性要素和集沙效率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有排气孔的集沙仪的集沙效率远大于无排气孔的集沙仪的集沙效率,改进后的全风向梯度集沙仪在不同风速下集沙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证据交换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对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未予充分保护:一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不清晰、不合理;二是该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允许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定义不清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强化证据失权,设定提交新证据的门槛,赋予超期举证一方证明是新证据的义务,并在法律中对新证据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15.
以非同案共犯供述为研究对象,阐述非同案共犯的基本概念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关于证据属性,在介绍证言说、供述说的主要观点基础上,建议借鉴证据自由主义理论解决证据属性争议。关于证据价值,认为非同案共犯供述证明力具有双重特征,一般具有实质证据的普遍价值和补强证据资格,并对如何有效发挥其证据价值提出建议。结合实践分析了需引起重视的三个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少儿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图书馆服务和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促进少儿图书馆健康发展的措施,以期为我国少儿图书馆的特色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往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始终处于吐蕃史研究的边缘。文章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学资料及考古资料四重证据,以期呈现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用户分析对图书馆馆藏建设有很大参考价值。基于图书馆农业类图书馆藏和读者借阅数据,探讨了如何利用读者借阅信息有目的地调整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方针和农村服务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9.
源于英美法系的司法认知制度被世界许多国家立法所吸纳并已步入我国制度移植的空间。我国民事诉讼法未明确规定司法认知,仅司法解释略有涉及。但作为法官在审判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事实认定方法,我国在司法认知方面绝非一片空白。因此,很有必要全面检视我国司法认知现状,以为合理借鉴提供起点参数。从立法层面讲,我国现有的关于司法认知的法律规范存在着立法位阶偏低、定性模糊以及缺乏程序规定等不足;从司法层面讲,则存在着法官怠于司法认知、迷信司法鉴定而轻视司法认知的问题。究其原因,该种状况的形成与我国证据虚无的传统理念、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和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