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是把马克思脱离思辨哲学,转向研究经济问题,提出“市民社会”、“私有制”等重要范畴,看作是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笼统和宽泛,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真实的理论进展过程,以及马克思早期思想发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起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契机正是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哲学的改造与变革,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升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完成了对哲学的改造与革命,引导了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转向。第一次历史转向,是从推崇思辨哲学转变到摒弃哲学思辨,倡导实证的方法。其内在逻辑规定于马克思的研究对象、任务、习惯和费尔巴哈、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其渊源主要来自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圣西门等的实证方法的思想,与孔德的实证主义无直接渊源关系。第二次历史转向,由批判断粗浅的经验主义始,创立了实证辩证法。第二次转向主要不是由于外在的推动,而是马克思长期的经济学研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西方主流科学方法论思想从孔德到波普的100多年发展历程,基本上在马克思一生研究方法的两次转向中得到浓缩的体现。马克思是超越自己时代的大哲学家。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转向。以“社会”概念为线索来考察唯物史观,正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前提性考察和批判性审视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之“人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与“社会”之“物的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进而阐明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马克思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继而转向经济学研究来解释市民社会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中间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在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定时期是处在"费尔巴哈阶段"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充满了敬服与崇拜,正确认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与超越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看待马克思思想转变发展的过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马恩批判、改造旧哲学、进而开辟哲学发展的新道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但从根本上给人类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实现了历史观的变革;同时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辟出了哲学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变革和当代价值研究的纵深推进,唯物史观的创立越来越彰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但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钥匙,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从实践上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但开辟了发展和创新哲学的根本途径,同时还开辟了实现和发挥哲学功能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问题,是一个关涉着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划界的问题。但这一问题至今仍以不同的方式在绝多的研究者那里遭遇到被歪曲的命运。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颠倒”的全部 意义在于它是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整个旧哲学地基的彻底的倾覆,而不是在旧哲学地基上的任何形式上的重建。这一“颠倒”不仅表达在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批判中,而且更现实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于旧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同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同时体现在马克思意义上的“经济”中。  相似文献   

10.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把“理性”视为现代性的基石,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与之相反,马克思从“资本”的视角透视现代性,实现了从“理性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转换的枢纽,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向:即从“国民经济学”研究维度的契入到“伦理道德”的转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向。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的转换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格尔及其以前的法哲学思想,阐述了马克思《黑格尔法的批判》的地位和意义。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对黑格尔法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此批判标志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绝对观念”的客观唯心主义,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大领域,都作出了既唯物义辩证的科学说明。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该理论时所提出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概念,并阐述了正确认识该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法国和英国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并对未来世界作出了美好的描绘,但是他们没有找到通往这一美好国度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他们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据此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到新实践观的酝酿和创立时期。马克思实践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是统一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不仅把社会实践看作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第一次把社会实践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这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晚年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理解视角的微调转变,指出晚年恩格斯在其唯物史观视野中对唯物、辨证及其统一的重视,并将唯物史观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一视野的微调转变中,晚年恩格斯弥补了过去他与马克思理论中为资产阶级所攻击的不重视上层建筑诸因素作用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文革”期间,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活动.作者根据有关原始资料,从政治和科学思想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厦方法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所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故意歪曲事实,进行诡辩,将爱因斯坦的一般言论加以政治歪曲,以哲学标准评价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