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为了研究复合型固化剂对酚醛树脂(PF)适用期、胶接性能的影响,同时实现酚醛树脂的快速固化,在分析添加了单组分固化剂羟甲基脲(MMU)、碳酸丙烯酯(PC)、碳酸钠(Na2CO3)和氢氧化镁(Mg(OH)2)的酚醛树脂相关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对单组分固化剂进行复配得到了复合型固化剂,并对复配前后的相关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组分固化剂可以提高PF树脂的胶合强度,但不能满足胶合板生产至少4 h适用期的要求;MMU+Na2CO3复合固化剂不仅在7 h内黏度变化较小,而且可以显著提高PF树脂的固化速度,使胶合板的热压时间由330 s缩短至270 s,且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中Ⅰ类胶合板胶合强度(≥0.7 MPa)的要求。试验表明,MMU+Na2CO3是一种可用于胶合板生产的PF树脂快速固化剂。  相似文献   

2.
金属网增强型杨木单板层积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讨论了酚醛(PF)树脂胶、环氧树脂胶和聚氨酯(PU)树脂胶等3种胶粘剂用于金属网与杨木单板胶合的情况;研究了用不同金属材料、不同规格的金属网,在不同的组坯条件下压制的层积板的性能。结果表明,金属网对杨木单板层积材(LVL)的弹性模量(MOE)、静曲强度(MOR)等性能的增强效果比较显著,而且金属网目数是影响层积板胶合强度、MOE、MOR等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性与工艺可操作性,用酚醛胶(PF)作为这种复合材料的胶粘剂,并且用40目的不锈钢网与杨木单板胶合时,层积板的胶合强度达到国家标准GB9846.12—88中Ⅰ类胶合板的胶合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碱水解后的大豆分离蛋白(SPI)为改性剂,替代一定量的尿素,制备大豆分离蛋白改性脲醛树脂,以改善脲醛树脂的胶合强度、游离甲醛释放及储存稳定性。分析了SPI的甲醛反应能力,以及改性脲醛树脂的胶合强度、热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当SPI水解时间40 min,甲醛的反应能力达到59.23 mg/g,水解SPI尿素替代率对脲醛树脂的黏结性影响最大; 当水解温度85 ℃,SPI取代尿素质量的15%时,优化后的树脂胶合强度达1.16 MPa。DSC分析表明改性树脂(SPI/UF)与脲醛树脂(UF)相比,比热容差减少了18.7%,SPI/UF树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SPI/UF树脂经微生物接种培养后,20 d时树脂表层有霉菌生成。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聚富马酸丙二醇酯/(硫酸钙/β-磷酸三钙) (PPF/(CaSO4/β-TCP))生物复合材料降解过程中,PPF分子量、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与PPF比例和CaSO4与β-TCP摩尔比对复合材料失重、吸水率、溶胀度、抗压强度和模量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失重、吸水率和溶胀度随着PPF分子量的增加或NVP/PPF比例、CaSO4/β-TCP摩尔比的降低而降低.降解前后的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随着NVP/PPF 比例和CaSO4/β-TCP摩尔比的降低而升高.降解42 d后,最大失重、吸水率和溶胀度分别达14.7%、57.0%和36.3%;通过42 d的降解,所有试样的抗压模量在57.0~712 MPa,最大抗压强度在3.1~20.6 MPa,屈服强度在0.15~34.0 MPa.通过SEM分析,观察到了PPF/(CaSO4/β-TCP) 复合材料的原位成孔现象.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回收橡胶轮胎聚合物纤维(RTPF)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对素混凝土(F0)、RTPF和聚丙烯纤维(PPF)混凝土进行拌合物性能测试、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和纤维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含气量随RTPF掺量增大而增大,且相同体积掺量(0.1%)下PPF的引气能力大于RTPF;坍落度随RTPF纤维掺量增大而降低,相同体积掺量(0.1%)下PPF比RTPF混凝土坍落度低;混凝土抗压强度随RTPF纤维掺量增大而降低;RTPF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出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RTPF体积掺量0.2%为最优纤维掺量.SEM测试表明,混凝土破坏时RTPF被拔出基体或发生拉断破坏,RTPF可有效提供桥连作用.研究表明RTPF可改善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并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可有效替代PPF.  相似文献   

6.
硼酸锌防腐处理对杨木定向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速生杨木为木材原料,酚醛树脂(PF)和异氰酸酯树脂(MDI)为胶黏剂,硼酸锌(ZB)为防腐剂,制备了杨木定向刨花板(OSB),以研究ZB添加量(0.5%、1.0%和3.0%)对OSB试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和防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均满足我国LY/T 1580—2000《定向刨花板》中OSB/3类板的要求;添加ZB显著提高了试板的防腐性能。添加0.5%的ZB对PF、MDI两种胶黏剂胶合的杨木OSB性能无不利影响。ZB添加量在0.5%~3.0%范围内,MDI胶杨木OSB的力学性能基本随ZB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同ZB添加量及施胶量的情况下,MDI胶杨木OSB的力学性能优于PF胶杨木OSB。  相似文献   

7.
以尿素、乙二醛、聚乙烯醇为原料,采用碱-酸工艺合成缩聚树脂,并将该树脂用于胶合板的制备。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考察乙二醛与尿素摩尔比、聚乙烯醇添加量(质量百分比)、加成反应pH(OH-)和缩聚反应pH(H+)4因素对树脂合成及胶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乙二醛-聚乙烯醇树脂的胶合强度达不到II类胶合板的标准,但甲醛释放量可达到E0级水平。  相似文献   

8.
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桐油改性酚醛树脂(PF),制备高性能摩阻材料用树脂基体.综合热分析表明改性PF在100~320 ℃间失重7.30%, 320~600 ℃间失重61.10%,普通PF分别失重15.94%和73.51%;普通PF热分解峰为400~425 ℃和540~600 ℃,桐油改性PF热分解峰为400~450 ℃和560~600 ℃.桐油改性PF热稳定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但耐热性能未有明显改善.FTIR分析表明桐油成为聚合物结构的一部分;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桐油改性较大程度地改善了PF的韧性;掺杂质量分数40%的桐油改性PF和60%的硼改性PF的试样综合力学性能较好,更适合作为摩阻材料的树脂基体.  相似文献   

9.
将外挂重物的碱矿渣隧道防火涂料(ASF)试件固定在改装的电磁式垂直振动台上,测试其在振动风吸作用下的破坏时间和粘结强度,研究ASF在隧道中的抗振动风吸性能. 采用ASAP-2020M孔结构分析仪和SEM微观测试方法揭示其损伤机理. 研究表明,聚丙烯纤维(PPF)掺量越大,ASF破坏时间越长,粘结强度越高;当PPF掺量为0.6%(A6组)时,其破坏时间比不掺时(A0组)提高177%. 由于PPF桥接作用可有效抑制裂纹的发展,振动风吸时间为30min时,A6组比A0组粘结强度损失率降低33.8%.  相似文献   

10.
在苯酚预聚物中分别添加其质量分数为1.5%的纳米蒙脱石(M)和坡缕石(P),原位聚合了2种酚醛树脂(分别记为PF/M和PF/P).用热分析仪对其进行了TG分析.将合成的PF/M和PF/P为基体分别制备半金属摩擦材料,按照GB5763—2008在XDMSM定速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粒子份数为1.5%PF/M的耐热性及其摩擦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均明显优于未有纳米粒子复合的PF和PF/P,在600℃时PF/M残炭率较PF/P高4%,较PF高12%,所制备的摩擦材料试样的抗热衰退温度较PF/P和PF树脂摩擦材料分别提高约50℃和100℃,且摩擦因数稳定,350℃高温时段的磨损率较FP-1.5和F-0.0分别降低16.8%和27%.  相似文献   

11.
树脂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苯甲醛正己硫醇缩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合成香料苯甲醛正己硫醇缩醛的产率,使用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和磷钨酸制得离子交换树脂固载磷钨酸催化剂,催化合成了苯甲醛正己硫醇缩醛,考察了影响收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催化合成的优化条件为,n(苯甲醛)∶n(正己硫醇)∶m(催化剂)∶V(二氯甲烷)=1mol∶2.2mol∶20g∶350mL,43℃回流下进行,反应时间5.0~5.5h,收率可达86%以上.以离子交换树脂固载磷钨酸为催化剂对苯甲醛和正己硫醇缩醛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稳定性较佳,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2.
用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压制长白山臭冷杉胶合板,通过检测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分析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质量分数、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胶合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为TDI质量分数PVA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当PVA质量分数为10%、TDI质量分数为5%、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0%时,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的胶合性能最好,胶合强度达到了0.79 MPa.  相似文献   

13.
对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调整合成工艺中的缩合温度及缩合时间,并根据甲醛(F)、三聚氰胺(M)、尿素(U)的不同配比,合成了6种MUF,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工艺研究表明,将缩合温度从60℃提高到85℃,缩合时间缩短至30 min,所获得的MUF1—MUF5树脂澄清透明,无白色颗粒悬浮物以及沉淀分层现象,只有MUF6仍有一定数量的白色悬浮颗粒。树脂胶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F与(M+U)的物质的量之比较高时树脂的耐水性优于物质量之比较低的树脂;树脂的胶合强度既与F和(M+U)物质量之比有关,也与M和U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关,调节好三聚氰胺和甲醛的比例是改善MUF耐水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将植物纤维(如玉米秸秆)经相应工序处理后获得所需的植物纤维材料PF,利于微生物降解并提高与其它物料的相溶性能.以锆类偶联剂为改性剂对PF进行改性,以模压成型工艺制备PBS/PLA/PF复合材料(MC).当PBS/PLA质量比为1∶1,PF在全部复合材料中的比例为0~45%时,复合材料MC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硬度均逐步上升并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偶联剂为PF重量的0.5%时,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分别达到最大值;植物纤维自身的含水率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苯酚-甲醛-淀粉模塑料(PF2A2)原料配方和制备工艺,讨论了乌洛托品/苯酚-甲醛-淀粉树脂和木粉/碳酸钙投料比对其试样强度和固化速度的影响,分析了其性能和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牛蒡多酚的纯化条件及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大孔树脂AB-8为最佳处理树脂,上柱流速为1 mL/min、上样初始质量浓度为1.68 mg/mL时吸附量最大,采用70%乙醇以2 mL/min速度解吸附,纯化后牛蒡多酚的质量浓度提高了55.36%.同时,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检测纯化前后的牛蒡多...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提高胶黏剂的胶合强度,用丙烯酸酯接枝大豆蛋白进行乳液聚合反应,得到丙烯酸酯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采用FT-IR表征产物,考察丙烯酸酯接枝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含量、黏度;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胶黏剂制备、胶合板样板压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固含量为24.0%~27.3%,耐水性明显高于普通大豆蛋白胶;改性胶黏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p H在8.0~8.5,m(大豆蛋白)∶m(水)∶m(马来酸酐)∶m(引发剂)为80∶150∶3∶10,在该配比下胶合强度最好,胶合板的耐水性提高,胶合强度在0.70 MPa以上,均符合国家标准GB/T 9846—2004Ⅱ类胶合板要求;压制胶合板样板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120℃、压强1 MPa、压板时间10 min,胶合板性能最佳,胶合强度达到1.12 MPa.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压电场处理方法,研究了杉木和胶黏剂活化程度、脲醛/酚醛树脂反应行为、动态润湿行为以及木质复合材料的胶合性能等.结果表明,在高压电场作用下,杉木与胶黏剂活化程度、脲醛/酚醛树脂交联反应程度均显著提高,两种树脂的活化程度差异性主要由官能团类型、分子排布形式和极化程度不同引起.高压电场作用下,脲醛和酚醛树脂在杉木表面的吸收率分别降低了25.33%和24.21%,其复合材料的胶合界面强度分别提高了70%和28%.这主要是由于杉木和胶黏剂分子的活化、极化程度提高,增加了胶黏剂与杉木之间化学反应位点,使胶黏剂在杉木表面的扩散和渗透行为随之改变,进而提高了交联程度.  相似文献   

19.
用质量分数为18%(基于液体树脂)的三聚氰胺和不同缩聚度脲醛树脂制备了三聚氰胺改性脲醛(MUF)树脂,将聚磷酸铵及其他阻燃助剂与MUF共混后得到阻燃胶黏剂并用于制备阻燃胶合板。结果表明,当尿素与甲醛预先缩聚至水洗数为2.5~7.5时,所制MUF树脂的贮存稳定性良好;在MUF中阻燃剂质量分数小于80%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满足国家Ⅱ类胶合板标准,甲醛释放量满足E1级标准;用该阻燃胶黏剂制备的阻燃胶合板,经锥形量热仪燃烧试验,其释热速率和释热总量较普通胶合板有显著下降。分析认为,将MUF树脂与聚磷酸铵阻燃剂共混制得的阻燃胶黏剂,其胶合性能和甲醛释放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用该阻燃胶黏剂对胶合板进行表面处理阻燃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0.
荻草(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质材料在复合材料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笔者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技术(DSCM),提取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胶黏剂(MUF)、酚醛树脂胶黏剂(PF)、脲醛树脂胶黏剂(UF)与荻草形成的3种胶合界面在拉伸剪切过程中的位移场信息,分析不同变形阶段试件的应变分布,以揭示荻草胶合界面的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中荻草与胶黏剂的界面两端产生应变集中,应变沿拉伸方向向界面中心扩展,并在界面两端首先出现破坏现象;PF-荻草胶合界面应变集中现象最明显,而MUF-荻草胶合界面剪切应变分布均匀,具有最优的胶合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