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温泉  侯娜 《创新科技》2012,(7):38-39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上午9点,"蛟龙"号——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在下潜试验中成功潜至5057米,突破了5000米水深大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历史。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可探测全球70%以上的海底,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  相似文献   

2.
<正>"海马"号,全名"‘海马’号4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是我国迄今自主研发的下潜作业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深海强作业型潜水器系统。4月,"海马"号在中国南海中央海盆接受了"深海大考",多次下潜,3次到达4500米海  相似文献   

3.
<正>四月:"海马号"通过验收、"菠萝科学奖"颁奖、"谷歌眼镜"开售、《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报告》、最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研制……观察一:4500米级深海潜水器"海马号"通过试验验收一、主要媒体(网站)报道统计表二、主要内容2014年4月2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水下机器人(ROV)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化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是深海高技术领域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又一标志性成果。"海马号"的研制是科技部通过863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并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使中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世界载人深潜“高技术俱乐部”。“蛟龙号”的应用使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深海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情况以及它对海洋科技的推动作用,展望了中国海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深海潜水器研究对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进步、海洋资源探测与开发、国家海防安全与海洋战略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概述深海潜水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综述了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深海潜水器研究的关键技术,最后对深海潜水器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珍闻     
《科技潮》2008,(10)
风向标我国开始研制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日前,作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之一的深海重大技术装备——"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研制一套实用化的强作业型潜水器及其作业工具系统,作业范围包括深海海底观测网布放和维护、海底探测和取样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500米级特种作业型潜水器与深海爬行装置和作业工具系统。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我国将可以把握深海潜水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官方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力争培养造就3~5名生物科学重点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目前,中国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生物技术领域研发人员25万余人,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8.
结合定量分析、定性调研与专家咨询,呈现深海潜水器导航技术领域当前的专利发展态势及活动特点。从总体趋势、地域分布、专利法律状态、重要竞争者、技术构成与发展动向等多视角揭示了该领域当前专利活动特征。对比了中国与全球专利申请活动的差异,为中国相关机构的专利布局对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深海潜水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相继研制成功的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洋技术特别是深海技术研发投入晚,提高深潜装备国产化水平,形成完备的作业能力与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大对深海生物资源探查缺乏技术和装备的支持,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实现我国海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本刊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海洋技术领域的进展和成效,以及许多专家就未来发展提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郝增亮  王影 《河南科学》2013,(11):2019-2023
发展深海石油装备产业,提升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能力有助于缓解我国不断攀升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深海石油装备产业链涉及面广、产品技术含量高,产业发展需要跨产业的多方主体通力合作。当前松散的、垄断的、低水平重复的产业生态环境严重阻碍了我国深海石油装备的技术开发和产业素质提升。强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培育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提升科研深度强化合作以及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是促进我国深海石油装备产业链发展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2.
陈建文  高峰  郭立新  黄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0):13227-13233
渔业专题电子海图集成了海洋地理空间、渔场环境、渔业生产等综合信息,是现代海洋渔业信息化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渔业专题电子海图的标准化生产,本文基于国内目前的海图生产体系,以IHO S-57电子海图国际标准为基础,通过扩展海洋渔业专题物标和专题属性,应用以XML文档为数据载体的转换方法,实现了远洋渔业数据的编码、转换与整合,构建了渔业专题海图源数据库。研究结果将有利于促进海洋渔业专题海图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支持现代渔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科学研究与决策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相似文献   

13.
 太空资源开发活动具有重大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意义。利用规范分析、经济学和政治学方法,分析了太空资源开发的现状,现行的多边与单边治理机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经济特点、行业利益和未来战略发展需要,类比了相似的资源开发制度,提出了中国对太空资源开发的应有立场与主张,包括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治理,及时颁布国内相关政策法律等。  相似文献   

14.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已成为涉海各国的必然选择,导致了海洋技术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从而促进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装备的高速发展,这对我国海洋核心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海洋环境监测平台技术、传感技术及数据综合处理技术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明确技术及仪器装备现状的前提下找出中国与国外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差距,并首次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处理技术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发展趋势对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装备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该领域仪器装备在目前已经实现的模块化、系列化基础上,将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划、技术研究、装备研制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海洋正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海洋仪器、海油技术、高端海洋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将是我国能源资源接替的重要区域。本文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技术的政策响应、技术进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对其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状况,分析了近年来相关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给出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9个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社会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深海生态系统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相关技术、模型;极地生态系统考察。最后给出对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洋能源开发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论述了近年来科技创新为海洋能源勘探开发做出的巨大贡献,提出了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未来的主攻方向及建议:加大近海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攻关,为中国油气工业提供更多现实的贡献;加大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打造中国油气产业未来的重要接替区;突破天然气水合物规模化开发关键技术,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打造深海能源开发装备舰队,支撑海洋强国建设;抢占先机,布局并推进大洋矿产的勘探开发;进一步加强极地科研攻关,深度参与极地开发。  相似文献   

18.
海洋装备技术的发展为海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论文分析了海洋开发的新趋势以及加快发展海洋装备技术的必要性,探讨了我国海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装备技术问题,研究了未来海洋装备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海洋装备技术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1—2020年中国地质工作资金投入情况的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研判了近10年中国地质工作的转型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近10年伴随着资金投入的持续下滑,中国的地质工作结构发生了深度调整,旧动能退却并加速转型,新动能在需求刺激下蓬勃兴起,不同领域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矿产勘查始终保持中国地质工作主体地位,油气勘查有序开展,金、铜、铁、铅锌等传统非油气矿产勘查受冲击最大,石墨、铀矿等新兴战略性矿产勘查需求越发旺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地热资源调查等新领域迎来了发展机遇,引领了中国地质工作的转型方向。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等传统领域以保障基本需求为目标,逐步调整工作的侧重点和侧重区域。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的发展稳中向好,支撑地质工作转型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