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瞿昙家族的天文历算活动及其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天文学家翟昙罗、瞿昙悉达、瞿昙、瞿昙谦及瞿昙晏祖孙四代,曾三代担任过唐朝太史今、太史监、司天监,领导和主持唐朝官方的天文机构,先后达110年以上.他们擅长印度天文历算,也精通中国传统的天文学,编制了《经纬历》、《光宅历》、《甲子元辰历》,编译了印度古代的《九执历》.特别是瞿昙悉达编撰的《开元占经》,引用了不少古代典籍,保存了许多天文资料,介绍了印度古代的数学知识──位值制数码、圆弧量法和弧的正弦,但这些先进的算法因和中国传统算法体系不同,可惜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刘次沅著:《诸史天象记录考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月,39.4万字,580页,49元。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上古和三代,就有专门负责观测和记录天象的天文官员。秦汉以后的中央王朝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皇家天文机构,如汉代的太史局、唐代的司天台、清代的钦天监,等等。我国古代对天象观测非常重  相似文献   

3.
为及时获得天象信息,历代内廷中多设有相关的天文人员,以备皇帝咨询.唐宋时期此类人员多隶属于翰林院,在唐代主要为天文类的翰林待诏,宋代则称翰林天文.由唐入宋,翰林院中的天文官在名称、选任等方面皆发生了较大变化.唐代的天文类翰林待诏多从僧、道等民间人士中选拔,且可出任外朝各级职官,宋代的翰林天文则多由外朝司天监(太史局)中的艺业优秀者出任,其选任和管理体现出专业化和外朝化等趋势.诸般变化与唐宋之际天文管理政策的调整、天文官群体整体地位的降低以及天文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北宋天文学家韩显符 (94 0~ 10 13)及其制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研究 .韩显符首先制造了至道浑仪 ,他大胆简化 ,取消了白道环 ;在地平圈上首次设置“地盘平准轮” ,加强了仪器工作部分的水平调节 ;在“游规”中设计“二直矩”以夹窥管 ,使其运转平稳 ;他明确提到定天极高度的问题 ,为后世定天极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做了铺垫 .他的第二件天文仪器在授业与观测天象方面的功用 ,证明韩显符的天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另外 ,还对其天文仪器的发展和承继性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据史籍记载,至少从宋朝始天文学即在宁夏兴起。西夏国天文机构始建于德明年间(1004~1032年),司天监、大恒历院、史卜院是其天文、历法机构,主事人员则被称为太史、日者、占者、术者。在《西夏书事》中曾记录了许多天象资料。西夏既采用宋朝历法,又创制了自己的历法。在明、清等史籍中,见有几十例发生于宁夏境内的天文现象记载,包括星  相似文献   

6.
肖军 《科技智囊》2013,(3):78-83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在明代天文观测、历法制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北京古观象台见证了中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交流与冲撞的大量历史事件,也经历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磨难与艰辛。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的学者与西方传教土相互交流,在古观象台共同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令人回味无穷的中西合璧的天文历法与天文仪器。创制于清代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  相似文献   

7.
北京东城建国门,矗立着一座巍峨的高台,台上陈列八件精致的铜制古天文仪器.这就是驰名世界的北京古观象台.登上高台,细看天文仪器,不禁使人心驰神往.想当年,我们祖先就是利用这些仪器纵览星月、现象授时、修订历法的.随背岁月的推移,这些仪器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史遗珍,而古观象台也成为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  相似文献   

8.
《少儿科技》2014,(12):13-14
1.苏颂,是我国宋代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官至宰相。然而,他更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科学巨星,在医药学、天文仪器制造、机械图纸和星图绘制方面,都站在当时世界前列。 2.天禧四年(102年)12月10日,苏颂出生在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厦门市),其祖父伯父、父亲、堂叔都中过进士。苏颂幼承家学,每天都完成规定的学业,从不耽误。  相似文献   

9.
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淳风是公元六、七世纪时,我国唐代的一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他多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淳风的祖籍为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南部,即为淳风的故乡。淳风的父亲叫李播,在隋朝担任过官职,在天文学、文学方面很有些成就,曾经写过不少著作,淳风深受家父的影响,青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对天文学和数学尤为感兴趣。唐朝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天文学家傅仁均编造的《戊寅元历》,对日月食的测报多次出现误差。年青的淳风因而上书驳傅仁均之历。他提出的18条意见,经过辩论和检验,其中有7条被采纳了。由此,他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随后即授予将士郎,担任了执掌天文历算等职事的太史局太史令。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他又因修订国史有功,被封为昌乐县男(爵位)。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淳风又被改授为书阁郎中。咸亨(公元670年—673年)初,他的官职复旧,又回到太史局仍为太史令。淳风的生卒年月已无从查考,从史书的记载仅知他活了69岁。  相似文献   

10.
试图从中国传统仪象的含义入手,并与西方古典传统的第谷天文仪器进行比较,探讨北京古观象台清代古天文仪器的来源。通过对《灵台仪象志》及第谷《新建天文仪器》的比较研究,可以肯定古台的清代仪象虽然假以"法象制器"的传统理念,但其确与欧洲第谷式的古典天文仪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清代仪象在引进西方度制的同时,应用中国传统的铸造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2004,(3):55
北京古观象台 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因体系完整、保存完好而驰名世界。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500年,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这在世界现存的古观象台中是一个奇迹。 北京古观象台遗有明清时代的巨大台体和台上清制的8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台下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殿堂内布有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览。一楼展室主要展出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二楼展室主要介绍我国古代的宇宙观,盖天说和浑天说,以及古代的星图;四合院中紫微殿…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是"元大都天文台"建台730周年,又值我国最先进的望远镜LAMOST建成,我国天文学界决定以"郭守敬"冠名LAMOST.为纪念和庆祝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文学事件,2009年11月7-8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了主题为"天文仪器与天文学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天文馆的大力支持.会议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天文学史家和天文学家参加,其中6位来自国外. 报告的论文以大都天文台和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为中心,探讨了天文学发展史的多个方面,尤其是中国天文仪器史,涉及古天文遗址研究、天文台和天文仪器、天文观测、天文历法、天文仪器与当代天文学等专题.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北京古观象台(元大都天文台)建台730周年,又值我国最先进的望远镜LAMOST建成,国家天文台决定以"郭守敬"冠名LAMOST,并将举行冠名仪式.为纪念和庆祝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文学事件, 2009年11月7-8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天文仪器与天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火灾一直困扰着人类,越现代化的社会,发生这类灾难的可能性就越大。下面是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的两次重大火灾,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由于当时已经有了公共传媒,所以描述得也相对详细。从中可以看到,这是两起典型的人祸。这些都记载在清朝人薛福成所著的《庸盦笔记》之中。太平火药局爆炸案时间: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二十一日巳时(上午9点至11点之间)地点:安徽太平府(今当涂县)长江水师火药局  相似文献   

15.
1669~1674年,耶稣会士南怀仁为北京观象台设计制造了六架欧洲式天文仪器,使中国天文仪器的精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1713~1715年,纪理安为观象台添造了一架欧洲风格的地平经纬仪.1745~1754年,戴进贤、刘松龄和他们的中国合作者制造了一架玑衡抚辰仪.它遵循中国浑仪的结构旧制,采用了南怀仁用过的刻度制、零件结构和制造技术,本质上属于复古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8,(2)
萌芽与诞生哑铃形天象仪在1925年研制成功,作为独立的天文普及机构,天文馆开始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当时的中国也曾有过建立天文馆的念头。1929年中央研究院在国立天文陈列馆(即北京古现象台,1928年结束国家现象台的职能,改名为陈列馆)的发展报告中这样批道:"若论宣传天文起见,则德国蔡司厂之天象仪,美妙无比,但价值过昂,处现在状况之下尚谈不到。"嗣后,高鲁、张钰哲和陈遵妫等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者纷纷撰文,介绍和宣传有关天文馆的知识,呼唤中国天文馆的诞生,但是天文馆能够筹建还是在解放以后。建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天文事业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1954年9月中央文委决定筹建北京天文馆,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办理,拨款200万元,根据陈毅副总理批示,基建工作由北京市承担。中国科学院由紫金山天文台调李元、全国科普协会由上海调卞德培、北京市文委调王国义,并请当时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研究员陈遵妫于1955年春来京担任馆长,主持筹建工作。  相似文献   

17.
北魏政权对汉文化采取积极吸收方针,设置天文机构,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积极收集、整理天文资料,兴建天文台,制造天文仪器,因此,北魏的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浑仪、李兰秤漏、天象厅成为天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著名科学家     
1、郭守敬 (1231-1316),我国元朝著名科学家,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他在天文观测、数学运算和水利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1983年建所以前,我们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从本世纪50年代起就对中国历史上著名天文学家祖冲之进行了研究,60年代相继出版了有关郭守敬和张遂(一行)的传记性著作,70年代又重新修订了祖冲之的传记。还参加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技史话》中《天文史话》一书的撰写工作。此外,还发表了10余篇研究论文,涉及到天文仪器、天文文献、中外交流、天  相似文献   

20.
正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值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直到一千年后才有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他。所以国际上曾提议将圆周率命名为"祖率"却说那次祖冲之在戴法兴的寿宴上测报月蚀,得罪了这个权臣,自觉在京城不好存身了,便应邀到南徐州(今江苏镇江)作了刺史刘延孙的助手。好在这个职务比较清闲,他便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天文历法。积三年之辛苦,于公元426年(大明六年)他终于制出一部比较科学的《大明历》呈献给孝武帝,请求颁用。不想那个戴法兴从中作梗,不但新历法不能颁行,到大明八年,就连他当剌史助理的官职也被革去了。祖冲之赋闲在家,心里郁愤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