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西方人士以此认为客家妇女是汉族妇女中最先得到解放的妇女,"于世界女人最无憾矣".国人也据此认为客家妇女确比外间妇女尊贵得多,幸福得多.笔者不敢苟同.本文试图解读客家妇女"向不缠足"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分析客家妇女所承受的苦痛与辛酸,说明"天足"习俗并非客家妇女解放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论福建客家服饰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服装的款式和材质、服饰色彩、妇女的下装、发型和缠足等方面入手,将客家服饰和闽南服饰、畲族服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客家服饰与畲族服饰有许多颇类似之处,而与闽南妇女服饰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是否缠足上,同时客家服饰还展示出其简朴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3.
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俗,使一代代妇女为之致残,其时间之久、地域之广、遗害之大、移风易俗之难,使之成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殊历史现象。缠足始于五代,盛行于元代,但古代壮族劳动妇女皆不缠足,崇尚跣足。农庚尧的《村女赤脚行》把壮族妇女天足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拥有天足的壮族妇女不仅是家庭劳动力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辐射性,它随"河洛郎"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发展为客家文化.客家妇女在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自强自立、开拓创新,不缠足、不束胸,山里山外留下她们的身影;她们从军从政、爱国爱乡,巾帼不让须眉,热血疆场留下她们的足迹;她们持家教子、薪火相传,有理想有抱负,文教体卫留下她们的声音;她们勤劳俭朴、任劳任怨,一年四季忙碌,中外典籍留下她们的名字.她们是天底下最值得赞美的人.  相似文献   

5.
“客家”是民系之一名称。“客家”、“民系”概念的界定都要借助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原汉民族南迁史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并从对客家民系和其他民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演替的比较入手,通过对客家民系宋元以来迁移情况及其他四大民系之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基本上属于经济性移民,是客家民系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据此把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棚民经济型,二是农矿经济型,三是外向经济型,四是海外拓殖经济型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和多年研究的定论。1987年全国第四届台湾同胞青年夏令营代表团郑重地将“根在河洛”的丰碑竖立在古都洛阳的涧河之滨──东周王城的遗址之上,这无疑是在肯定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表明“河洛”是客家民系的源头。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客家民系渊源“根在河洛”的问题。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洛是华夏先民的故乡。2、三代同源,祖根河洛。3、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1、客家姓氏溯源。据此,我们可见客家民系“根在河洛”,完全符合客家民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河洛不仅是客家民系的血统之根源,也是客家文化之根源。河洛文化不论是在闽、越、台、港,还是在海外所有客家民系中,都有重大影响,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这是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壮族地区与客家地区类似的生活环境,使壮族与客家的妇女具有许多共同特性,如不缠足、善唱山歌、能吃苦耐劳、勇于斗争,在生产和生活中承担了比男子更多的劳动等,但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8.
客家妇女地位与作用之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妇女的地位作用让许多人称赞不已,也使许多学者想究其原因。客家妇女是家庭经营者,是家庭的支柱;是教育者;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者、创造者;是民间习俗的执行者、诠释者、创造者。客家妇女的优秀品质,天下赞誉,形成之原因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应从汉族大区域角度分析,不能单从闽粤赣小区域分析。要从习俗形成的偶发因素去探源。“角色转换”形成了客家民系中特别明显的“主母之尊”现象。  相似文献   

9.
“弓鞋”是我国传统服饰特有的一种鞋子,是与中国旧时缠足妇女足部相匹配的服饰品。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问服饰传习馆所收藏的各类传世品为研究对象,对弓鞋进行造型分析、适用功能性分析、艺术功能性分析和社会功能性分析,充分分析它以时代审美功能性为主、实用功能性为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汉字“得”在普通话里有三个读者“de”、“de”、“dei”。其性质用法十分复杂.语法学界也时有争议。达成共识的只有下列用法。一、得de助词1)洗得干干净净的22)树木绿得可人心意Z3)你看你愁得。例1)是动词带补语,例力是形容词带补语。“得”作为补语的标志,连接谓语和补语,是最具普遍性的用法。对中“得”后的补语没有出现。“动词(形容词)十得”这种格式有“无法形容”的意味,相当于“动词(形容词)十得十这个(那个)样子。”H、得就i助动词1)完成这幅画,得多少时间。对这事还不得商量商量。这种“得”多用于口语,表意…  相似文献   

11.
客家研究已逾百年,经历了晚清、民国与共和国三个时期.近30年来客家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不仅发现了许多新资料,而且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但由于客家研究总的来说还处于建构和探索阶段,在众说纷纭中难免会有似新而旧、似真而伪的情况存在,这应该说都是正常的.“族群”一词是西方学者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经常使用的词语,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一,加之将其引入客家研究出现泛化,故已造成了学理的某些混乱.大陆只有客家、客家民系而无“客家族群”,研究客家问题应继续使用“民系”一词较妥.客家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避开宗族、血缘而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文化的命题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13.
客家妇女地位与作用之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妇女的地位作用让许多人称赞不已,也使许多学者想究其原因。客家妇女是家庭经营者,是家庭的支柱;是教育者;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者、创造者;是民间习俗的执行者、诠释者、创造者。客家妇女的优秀品质,天下赞誉,形成之原因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应从汉族大区域角度分析,不能单从闽粤赣小区域分析。要从习俗形成的偶发因素去探源。“角色转换”形成了客家民系中特别明显的“主母之尊”现象。  相似文献   

14.
“安全第一”的标语,在车间、工地、矿井随处可见。许多企业都喜欢在会议上强调“安全第一”,却常常是说得多,做得少。如何抓好“安全第一”,落实安全化生产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关系处理上、落实到位上确保安全第一。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壮族“不落夫家”婚俗是历史上壮族母系制的残存,文章通过与壮族同源的傣族入赘婚俗的比较,并结合相关史料,说明壮族“不落夫家”并不是母系制的残存,而是壮族妇女反抗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壮族由母系向父系转变的残存应是入赘。  相似文献   

16.
客家妇女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体现。其勤劳耐苦、崇文重学、达理明义和积极参政的特点十分突出。有的论者认为客家妇女比别的族群妇女地位更为低下,而大量史料、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和具体社会现象可以证明客家妇女在家庭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容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威的;祖先崇拜、宗祠现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容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13,(4):46-46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熬夜是人们向自己健康赊债的一种“赌博”行为,筹码就是“睡眠”。英国心理学专家也认为,睡眠是仅次于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的一项直接影响人健康和长寿的因素。多睡一小时,你得到的不只是工作时更加充沛的精力,还有可能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存在“中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汉语中的典型中缀主要是“得”、“不”、“里”等。我们认为考察汉语中是否存在中缀,首先要科学地界定中缀。我们不赞成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存在中缀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金钱来计算的,夫妻关系也不例外。据美国“这一周”杂志报道,新泽西州的一个名叫柏特逊的妇女,最近在闹离婚时提出了一项要求——她做了二十多年妻子,要向丈夫算“服务费”:以每周六十美元计算,一共要求偿付七万九千八百七十美元。这家杂志还特地为柏特逊算了一笔账,认为她的要求还不及实际数目的一半,所以是“很便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