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客家”是民系之一名称。“客家”、“民系”概念的界定都要借助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原汉民族南迁史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并从对客家民系和其他民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演替的比较入手,通过对客家民系宋元以来迁移情况及其他四大民系之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基本上属于经济性移民,是客家民系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据此把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棚民经济型,二是农矿经济型,三是外向经济型,四是海外拓殖经济型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源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相似文献   

5.
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渊源和形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先民,至今先秦两汉的古汉语仍活在客家方言之中,相关的中原民俗文化仍活在南方的客家民间。这以彭祖文化为参照,可以看得很分明。毛泽东论及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养生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有着长久的影响。用客家话阅读与《彭祖经》相关的养生学著述,特别方便,因而彭祖养生文化在客家民间形成一定的习俗,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客家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与“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这两个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表明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根子,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张客家文化二元说,即认为客家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既保留了较为浓郁和相对完整的汉族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南迁后,又和当地的百越文化,瑶畲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才形成了绚丽多采而又独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学的文化特征,时贤有以“根在中原、山乡特色、雅俗互动”概括者,此应未得其旨。客家文学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其实就在一个“客”字。无论是外在之“形”,还是内在之“神”,客家文学无不体现着“客家”特色。  相似文献   

8.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最重要的标志。通过客家方言词汇,一方面有助于追寻客家民系与中原汉民族及南方古百越族纵向的源流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察客家民系与包括赣语民系、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在内的南方诸民系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9.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现在的闽西人,大致可分为三种:客家、闽南、畲族。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为客家,龙岩、漳平为闽南,畲族则散居于各县。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形成,一般以为是中原人在南迁过程中受到沿途文化的影响,结合原来自身的文化以及闽、粤、赣一带土著(百越)文化而渐渐演化而成的。至于闽语系与客家系的区别,似乎前者的形成比后者来得更早些。从方言来看,闽语的确是比客家话保留了更古老的中原汉语。不仅如此,闽语从土著人  相似文献   

12.
河洛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辐射性,它随"河洛郎"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发展为客家文化.客家妇女在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自强自立、开拓创新,不缠足、不束胸,山里山外留下她们的身影;她们从军从政、爱国爱乡,巾帼不让须眉,热血疆场留下她们的足迹;她们持家教子、薪火相传,有理想有抱负,文教体卫留下她们的声音;她们勤劳俭朴、任劳任怨,一年四季忙碌,中外典籍留下她们的名字.她们是天底下最值得赞美的人.  相似文献   

13.
今龙岩市所隶七县(市、区),其中原龙岩县(市)、漳平县(市),从历史建置沿革、语言、宗教信仰、民情风俗以及人文精神各方面均与客家文化有本质差别,而与闽南漳、厦、泉文化却有密切渊源关系。原龙岩县、漳平县河洛文化理应纳入闽南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尤其是西晋以后,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徒,在漫长的迁徒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四百年前,客家人从粤东、闽南、赣南、闽西一带渡过险恶的黑水沟来到台湾,“开山打林”、“咬姜啜醋”,经过拓垦、聚居、生息、繁衍,为子孙开创出一片土地,成为台湾客家人。丘逢甲的祖先本是由中原为躲避战乱而南迁的客家人,在宋朝时迁居于福建邵武、宁化、上杭。清朝乾隆中叶,丘逢甲的祖父丘仕俊(公元1756—1828年)随着镇平的客家乡亲,不顾险峻渡海来台定居。  相似文献   

16.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容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威的;祖先崇拜、宗祠现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容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客家民间信仰是多神信仰,其队伍庞杂的神灵既有中原南迁汉族移民所带来,也有客家人聚居地少数民族留下的.还有非客家地区传入后落地生根的,其传承与发展不仅伴随着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伴随着客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全过程,成为客家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葱郁的枝叶.以闽、粤、台客家公王、伯公、妈祖、三山国王等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客家民系人文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客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成的;祖先崇拜、宗祠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客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论述的兴化人是指居住在福建莆田、仙游二县境内的居民。自汉晋以来陆续从中原迁入的汉民族,有一部分原属中原士族,入闽后其民系的形成则是与莆仙平原的农田水利开发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兴化人形成了既安土乐居、固守本业.又教育兴盛,人才辈出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0.
庐陵文化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曾闪现过夺目的光辉,一个州府范围内积淀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全国不多见。庐陵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开放交流,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古代黄金水道赣江,沟通南北,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和客家倒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名儒贤臣的推动,加速了中原主流文化的传播;开放繁荣的环境,吸引八方先进文化汇集。各方文化在庐陵交流融汇,经代代承继创造,焕发出了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