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中“两种文化”的冲突现象尤为明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场论战的内容与意义,不仅有利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而且对于寻找消除“两种文化”间壁垒的现实途径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冯友兰立足东方文化本位,提出了融合中西、创新中华文化的主张:第一,标举产业革命的文化类型说和工业中心的文化融合论;第二,运用西方"正"的方法和东方"负"的方法的长处,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化图式下"山"与"海"的中西文化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是中国大陆型地理环境的典型地貌特征;海,则是西方海洋型地理环境的典型地貌特征."大陆型地理环境"文化图式与"海洋型地理环境"文化图式决定了"山""海"中西文化内涵的重叠与差异.这些重叠与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和多元化.了解"山""海"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与"山""海"有关习语的中西文化内涵,对于跨文化比较并确定适宜的翻译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强势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到“西化”的浪潮中。面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高举中国传统文化,以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他们与新文化派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中西文化之争便成了世纪之初我们民族精神生命层面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记述笔者提出"典型信息法"假说,以中西文化互补的一种新形式,初步解决当代一项科学技术难题,经大量应用验证,得到国内外承认的心路历程;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象思维"在当代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7.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内部的"礼仪之争",最初是从文化层面展开的,它表明的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如何相互理解、相互阐释的沟通问题.但随着罗马教廷和康熙皇帝的先后介入,"礼仪之争"成为他们争夺中国教会控制权和受教信徒的工具."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了康熙晚年的禁教.  相似文献   

9.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相异的源头端在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文章对这两种理论的思想渊源、本质及利弊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超越"天人相分",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即,在人和自然平等互动关系基础上实现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融入、渗透和改造.  相似文献   

10.
正马来平著:《探寻儒学与科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39万字,470页,定价59元。近代科学与儒学关系研究,肇端于清末民初。接踵而至的新文化运动、科玄论战(1923)~[1]、"农工立国"之争(20世纪20—40年代)~[2]、李约瑟难题的追问(1938)~[3]乃至"文化大革命"等诸多思想争辩,皆与这一主题紧密相关。衍至21世纪初,科学与儒学的关系更是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2014年6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  相似文献   

11.
刘爱萍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4):77-78,93
中西文化既具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同时,社会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也加速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只有了解和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差异和融合这三大特点,跨越翻译中的文化鸿沟,才能正确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翻译,进而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生成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中会诞生不同的科学形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诞生不出西方意义的科学。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能为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养料。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难题Ⅱ":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成效较高,而现代科学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从"元气说"的角度看,气既是自然物质的本原,也是人类精神的本原;既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应变性与感应性。这使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思维范型的适应能力、同化能力与扩展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元气说也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宝库。因此,我国应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及文化现象。它的运用,丰富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死亡”委婉语的共性与个性,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三江是个县名,全称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属广西柳州市管辖。侗族的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与其他少数民族占山而居、依山建房不同。侗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临水而居。因此,凡有侗族聚居的地方就必然有桥,许多桥上还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走马,又可避风挡雨,所以又称风雨桥。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主义者,也是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伟人.东西方优秀文化铸造了周恩来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周恩来身上,东两方文化实现了最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提炼中西文化精髓,分析中西文化不足,初探奥林匹克文化危机,立论北京奥运是中西文化最适宜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是一部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互动演进的历史。认为科技创新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无论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还是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及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提出用先进技术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力和传播力,需要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文化创意、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文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及一切活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