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达罗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两部小说中,伍尔夫探讨了现代人有效的生存状态,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的同时,主要人物都不忘回归自我,任意识随意流淌,展现完全真实的内在自我,在自我宣泄和与他人交流中达到平衡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组织理论源于上世纪90年代,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斯特教授在系统动力学原理基础上提出,由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博士完善的。在其著名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圣吉博士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一理论受到了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实践之中。“自我超越”是要将整个组织的学习意愿与能力建立在每个员工自主学习、自我超越的基础上,一个团队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应该成为人人无法遏止…  相似文献   

3.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4.
《海浪》:伍尔夫的词语感觉与生存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的词语感觉与生存现实是紧密纠合在一起的。对她而言,词语的兴盛根源于她的生存所彰显的作为“本体”的感觉。由此,伍尔夫就以她独特的方式让人们深刻地领会了“词语”、“现实”、“自我”这些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整体与无限》是列维纳斯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列维纳斯构建了他的他者伦理学。其中,欲望、无限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列维纳斯认为,欲望与需求不同,欲望是形而上学的,是对无限他者的欲求。无限是一种绝对他性,它在面貌中显示自身,是自我从内在性桎梏中挣脱出来,超越的方向。这种向无限超越的欲望使得主体从存在中出离,与整体性、同一性决裂,迎接他者的召唤,担负起对他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西化,越来越丢失“民族性”的标志而趋向“他者化”的问题,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理论中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完全站在迎合西方人对民族体育欣赏口味的立场上来展示武术,分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这是应该加以警惕的;武术的发展其主体意识不可丢失,当下及未来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国内的发展改革还须重新围绕“民族特色”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即从“他者”走向“自我”的回归.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不是一个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相互借鉴塑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新学家”那里,“志士”是一种与现代国家相匹配的“新民”,“新民”之所以为“新”,在于其具有了某种超越旧道德、冲决旧伦理秩序的新道德,一种以“群治”为理想的新道德,一种与新的人间秩序相匹配的“公德”。这种“公德”的确立需要两种相反相成的面相:一方面,它首先是一种“舍生忘死”的宗教性的道德情操,而这种超越生死的献身精神,却要以一种新的生死观为前提;另一方面,“生死”问题之解决,似乎又只有超越“生死”、献身大群,使“自我”在新的价值秩序之创造中,最终摆脱“孤绝”状态,才能实现。由此,“志士”的理想具有了双重的义涵,即他首先必须成为一种孤绝的自我,然后才能够使他对自我的超越具有新的宗教性的道德意味。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比较研究,指出:鲁迅和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们自觉地肩负着“解剖社会”和“解剖自我”的双重使命,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改造国民灵魂、探索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根柢及知识分子自我超越之路,构成他们创作的主旋律——巴金是继鲁迅之后的最伟大最深刻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学探索始终是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奋进的,代表了当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最痛苦的是魂”——《随想录》是第二次理性觉醒中的《野草》,具有弘扬人的主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具有现代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的重点在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解剖社会”为主,而《随想录》则以反对现代造神运动中的封建专制主义为重点,以“解剖自己”为主,并通过真诚的自我忏悔来“解剖社会”,用真话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时下关注度颇高的两部女性影视作品——《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深入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命运,明确阐释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和“他者”理论,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建构进程,并提出了理想的女性自我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10.
左璐 《科技信息》2010,(26):I0152-I015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小说创新的代表。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主题之一。然而伍尔夫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她并未局限于死亡意识,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本文通过小说《海浪》人物分析,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伍尔夫在创作中努力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小说家张爱玲虽是乡土中国里一位典型的小女子 ,但却是 2 0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具有真正世界级水平的大作家。以中篇《金锁记》为代表的她的小说创作 ,代表了百年中国女性叙事的最高境界。她的小说艺术不仅体现了职业作家的修养 ,而且有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她的作品已经受住了历史的验收 ,会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2.
杨沫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从她60余年文学创作道路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丰收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朝气蓬勃的、爱国主义的、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女作家。杨沫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内容上是健康向上,充满了革命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多大胆的开拓,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从《青春之歌》、《英华之歌》、《芳菲之歌》这“三歌”的创作实践中,杨沫在艺术构思、题材开拓、人物塑造以及美学追求几个方面都显示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她的经验对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1998年在《十月》杂志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为标志,乔叶开始了从散文家到小说家的转型。二十多年来,小说家乔叶在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领域均有不俗的成绩,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70后"代表小说家之一。近年来,乔叶发表的多部中、短篇小说更显示出其拓宽自我文学创作边界的努力。2019年5月28日,乔叶接受了笔者的访谈,就其小说近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等与其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更为全面、立体地从不同层面揭示其文学创作的复杂风貌,以求更加深刻地把握其笔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郑思肖是南宋著名的遗民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诗文自具特色,创作分为三个高潮。郑思肖的文学理论观点比较独特,表现在人和文的关系、文和道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主张三方面。在宋元易代的特定环境下,这种文学思想维系并支撑着他的创作、爱国主义思想和忠贞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5.
处在社会变动时期的托尔斯泰,世界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受此影响,他笔下的安娜是个充满矛盾的学形象。正是这种矛盾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矛盾性格与悲剧命运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靠着顽强的自学走上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散文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她用自然质朴的文笔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以独特的观察角度捕捉住笔下人物的平常而又新异的细节,她才学不逮的缺陷有时反而使她能突破常规创造出奇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抗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她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无性别区分的理性思考,渗透着作者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并启发了众多读者对"人"的深层次思考,尤其是引起了女性读者对自我的理性认识,也对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秋瑾所生活的年代处于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她的文学创作印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与融合。她前期的创作以诗词为主要形式,集中在赞誉古代女英雄的主题上;后期成就最高的是赋有启蒙思想的白话文创作。对她前后两个时期文学创作的考察与评价,可以管窥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学、创作思想、创作主体等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了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指出她敢于淡化小说结构,并能继承鲁迅的创作思想,关注国民愚昧,关注女性命运,体现了她创作的独特和可贵。  相似文献   

20.
论林徽因的传统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学贯中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上抒写了灿烂篇章。尽管西方的求学经历给了她良好的知识修养,她的一生却又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难解的渊源:传统礼教下的婚姻观、历代文人的人性关怀精神、儒释道的生命本体观,诗画意境营造的传统文学创作手法等等,不经意间已经深深渗入到林徽因生活和创作的方方面面,直达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