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性能受热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功地以水玻璃为硅源,经乙醇溶剂替换及六甲基二硅醚和盐酸的混合液对SiO2湿凝胶表面基团改性后,常压干燥制备出低密度、高比表面积、超疏水、低热导率的高性能SiO2气凝胶块体.SiO2气凝胶在室温至400℃附近具有稳定的疏水性能,460℃附近气凝胶由疏水型完全转变成亲水型.重点研究了室温至400℃之间,SiO2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受热处理过程的影响.SiO2气凝胶即使经过400℃高温热处理后,仍能保持优异的疏水性能、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热导率等.  相似文献   

2.
块状低密度C/SiO2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CO2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间苯二酚甲醛/SiO2(RF/SiO2)复合气凝胶,RF/SiO2气凝胶高温炭化得到块状低密度C/SiO2复合气凝胶研究反应物质量分数对溶胶凝胶过程和热处理过程的影响,考察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SiO2复合气凝胶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物质量分数为13%时,RF/SiO2气凝胶受热处理工艺的影响较小,炭化温度升高至1200℃对C/SiO2气凝胶网络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钛酸四丁酯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出不同硅含量的TiO2-SiO2复合醇凝胶.结合老化液浸泡和小孔干燥工艺,在常压下干燥得到完整的TiO2-SiO2复合气凝胶块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BET比表面积测试、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性能,Ti和Si元素在气凝胶中分布均匀.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复合气凝胶的密度逐渐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率增加,转变为锐钛矿相的相变温度升高.经高温煅烧晶化处理,复合气凝胶转变为锐钛矿相结构.以乳化后的渤海原油水溶液作为含油污水模拟溶液,测试了复合气凝胶对含油污水的催化降解性能.污水降解结果显示复合气凝胶对渤海原油污水具有较好的催化降解活性.在SiO2摩尔分数低于30%时,随着硅含量的增加,复合气凝胶的光催化降解率升高;但当SiO2摩尔分数高于30%后,继续增加SiO2掺入量,反而造成复合气凝胶催化能力下降.对于SiO2摩尔分数为30%的复合气凝胶,获得了最佳的催化降解效果,90 min催化降解率达95%.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酚醛树脂-岩棉纤维毡(PR-RWF)、丙烯酸酯类树脂-岩棉纤维毡(ACR-RWF)2种不同纤维取向的岩棉纤维毡作为增强体,制备SiO2气凝胶改性岩棉复合材料,即PR-SiO2-RWF和ACR-SiO2-RWF复合材料。研究溶剂置换时间对复合材料密度和热导率的影响,研究纤维取向对材料压缩强度、抗撕裂强度的影响,探讨气凝胶对材料的疏水性、抗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溶剂置换改为湿凝胶静置24 h为最合适的工艺过程,且制得的SiO2气凝胶改性岩棉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低热导率以及良好的抗湿性的优点,PR-SiO2-RWF复合材料的密度为0.136 g/cm3、热导率为0.024 59 W/(m·K),ACR-SiO2-RWF复合材料的密度为0.116 g/cm3、热导率为0.014 97 W/(m·K),与复合前的岩棉纤维毡相比,热导率分别降低了31.9%和49.0%,短期吸水率分别降低了97.95%和95.10%。...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结合协同自组装法,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以酚醛树脂为碳源,改变硼酸三异丙酯硼源的投料量,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丰富介孔结构的新型B掺杂介孔C/SiO2复合材料(BC/SiO2),研究B的掺杂量对BC/SiO2复合材料CO2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3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SL)分别对CO2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BC/SiO2复合材料呈球形,且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均一的孔径分布;在BC/SiO2复合材料中,大部分B原子已被均匀掺入到碳骨架中,从而产生极性位点;BC/SiO2复合材料对CO2的吸附能力不仅与材料比表面积大小有关,同时也与B掺杂所产生极性位点数量相关;B掺杂的BC/SiO2复合材料对CO2分子存在2种不同强弱的吸附位点,CO2吸附等温线符合DSL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oFe2O4x/(SiO21-x纳米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样品结构、 晶粒尺寸及磁性. 结果表明, 随SiO2含量增加, 样品的晶粒尺寸减小, 比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降低.   相似文献   

7.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体,通过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含纳米SiO2的复合材料。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P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复合材料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当掺入少量纳米SiO2时,复合材料的反射谱峰和透射谱峰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红移;当纳米SiO2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复合材料透过率显著降低。此外,依据Frrsnel’s公式和Beer’s定律计算了复合材料的光学常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废汽车催化剂(SAC)与含铜电镀污泥(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形成的CaO?SiO2?Al2O3?4.6wt%MgO?Fe2O3五元渣系的冶金特性。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FactSage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研究了该渣系的熔渣结构、熔化温度和粘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Fe2O3含量(3.8wt%?16.6wt%)、CaO/SiO2质量比(0.5?1.3)和SiO2/Al2O3质量比(1.0?5.0)的提高可以促进硅酸盐网络的解聚,同时以四面体和八面体单元形式存在的大量Fe2O3确保了Al3+离子的电荷补偿,使得Al2O3仅表现为酸性氧化物。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Fe2O3含量、CaO/SiO2比和SiO2/Al2O3比的增加,熔渣中发生硅酸盐网络结构解聚和低熔点相变,促进了熔点和粘度的降低;而进一步增加会导致新的高熔点物相形成,反而导致粘度和熔点回升。根据实验分析,优选的低聚合度、粘度和熔点炉渣组成为:Fe2O3含量为10.2wt%?13.4wt%,CaO/SiO2比为0.7?0.9和SiO2/Al2O3比为3.0?4.0。本研究为SAC和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的炉渣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MnO–SiO2二元系作为废旧锂离子电池、海洋锰结核还原熔炼过程中的基础渣型,测定有价金属(如镍)在渣中的溶解度、活度及活度系数热力学数据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测定了温度1623 K、氧分压10?7,10?6,和10?5 Pa时SiO2饱和的MnO–SiO2渣和Al2O3饱和的MnO–SiO2–Al2O3渣中NiO的溶解度和活度系数。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镍在MnO–SiO2渣和MnO–SiO2–Al2O3渣中主要以NiO形式存在,且渣中NiO的溶解度随着氧分压增加而增加;向MnO–SiO2渣中加入Al2O3可以降低渣中镍的溶解度,增加NiO的活度系数。此外,SiO2饱和的MnO–SiO2渣和Al2O3饱和的MnO–SiO2–Al2O3渣中NiO的活度系数(γNiO,以纯固体NiO为参考态)可分别按如下公式计算:γNiO = 8.58w(NiO) + 3.18; γNiO=11.06w(NiO) + 4.07, 其中,w(NiO)为渣中NiO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0.
以TiO2/SiO2为光催化剂, 在紫外光作用下, 讨论了NO2存在时, 庚烯在TiO2/SiO2上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作用. 通过GC-MS和FT-IR, 分别测定了3种不同体系的反应产物, 从而推测出可能的反应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TiO2/SiO2对庚烯的最大吸附量Mmax=3.10  mg, 当存在NO2(44.64 μmol/L)时Mmax=3.80 mg. 在光催化降解庚烯的反应中, 当NO2加入量较大(NO2≥89.28 μmol/L)时, 庚烯降解反应速率加快, 但矿化度比无 NO2时的小.  相似文献   

11.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及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密度为11kg/m3的低密度二氧化硅气凝胶块体材料,并与密度为25kg/m3和38kg/m3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块体材料进行性能对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BET等检测方法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对比了不同密度低密度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并测试了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结果表明:相比于密度更大的气凝胶材料,11kg/m3低密度气凝胶具有更为纤细的骨架结构和更大的孔洞尺寸,以及较小的比表面积,室温条件下具有最大的导热系数;在气凝胶密度小于40kg/m3的范围内,呈现出密度越小,导热系数越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La2(Zr0.7Ce0.3)2O7(LZ7C3)的合成动力学及相结构,并根据合成过程中的损失对初始成分进行了设计,最终制备出符合原子比La∶Zr∶Ce为10∶7∶3的LZ7C3粉末.用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了样品的相成分和微观组织,用激光脉冲法和推杆法测量了样品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结果表明:LZ7C3是由烧绿石结构的La2Zr2O7(LZ)固溶体和萤石结构的La2Ce2O7(LC)固溶体组成,其中LZ固溶体是主相;热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1473 K时为0.79 W.m-1.K-1,较LZ降低了50%左右;热膨胀系数在1473 K时为11.6×10-6 K-1,比LZ提高了20%左右.这些优越的性能表明LZ7C3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新型热障涂层陶瓷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分析纯La(NO33·6H2为O、Sr(NO32、Co(NO32·6H2O和Fe(NO31·9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不同组成的La0.6Sr0.4Co1-xFexO3-δ(LSCF)超细粉体。采用X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超细粉体的结构和形貌进行测定和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可一步合成粒径为30~70 nm的LSCF超细粉体,且随着Fe3+含量的增加,衍射峰值向低角度方向略有偏移。对超细粉体的烧结性能、热膨胀性能及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粉体在1 100℃下烧结2 h,其相对密度达到97%。热膨胀系数随x(Fe3+含量)增加而增大,由x=0.1时的8.42×10-6K-1增大至x=0.5时的9.56×10-6K-1。直流四端子法电导测试表明: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200~800℃)出现极大值,最大值可达950 S/cm,在500~700℃范围内,电导率均在200 S/cm以上,能够很好地满足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对阴极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应用网络理论研究地幔流体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尤其表现在挥发性组分(CO2,H2O,H2,CO,S,Cl,F,CH4等)和碱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上。地幔中存在过富含碱金属和其它轻元素的独立流体,它是以挥发性组分为主的富含Si的碱质流体。我们应用网络理论通过对地幔熔体结构的分析来讨论地幔流体的形成机制。熔体是由以[SiO4]为核心的聚合体构成的。挥发性组分填充在聚合体空隙中,或者挥发性组分以及它们的离子、K、Na等元素通过离子键或范德华力与[SiO4],Mg,Fe等聚合而形成聚合体。这种聚合体通过主价键形成一种立体网状排列的结构——网络结构。在原始地幔中网络是各向等强的,即结构中的离子或分子团的分布呈随机无序状态,当有剪切力作用时,网络中最弱的键会遭到破坏,从而使网络结构发生调整并在新的环境下寻求新的结构上的平衡状态。地幔熔体网络中最弱的键是范德华键和Na,K与[SiO4]之间的离子键,这些键首先被破坏。网络结构的调整导致熔体粘度的变化,使网络中杂乱分布的各种离子和挥发性组分重新分配。这个过程是散布于网络中的挥发性组分和K,Na,以及不能进入[SiO4]或与之形成主价键的不相容元素、成矿元素从网络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流体相。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铝酸锶荧光粉表面包覆SiO2层,以45号钢为基体,采用爆炸喷涂技术制备不同SiO2包覆质量分数下的SrAl2O4∶Eu2+, Dy3+/Cu-14Al-X自敏复合涂层.对比研究了不同包覆质量分数下铝酸锶粉末与自敏涂层的发射光谱和余辉衰减曲线,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与磨损量以及SiO2包覆质量分数对自敏涂层的发光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包覆使得铝酸锶在爆炸喷涂制备过程中得到了保护,提高了涂层的发光性能.随着SiO2包覆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涂层结构致密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20%包覆质量分数下铝酸锶粉末硬度为564.5HV,比未包覆铝酸锶粉末的涂层提高了38%.由于破碎后的SiO2包覆层具有自润滑效果,包覆后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相对稳定,15%SiO2包覆质量分数下复合涂层摩擦系数为0.182,具有最优的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多种以γ - Al2O3为载体的负载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其在由碳酸乙烯酯(EC)与甲醇(ME)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中的催化活性,其中以K2 O/γ - Al2 O3催化活性较好.同时考察了负载量、催化剂用量、甲醇与碳酸乙烯酯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为K2O/γ - Al2O3,甲醇与碳酸乙烯酯摩尔比为5,m(催化剂)∶m(甲醇)为1∶200,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碳酸二甲酯收率最佳为52.0%.  相似文献   

17.
以硼泥为原料,硼泥与碳酸钠混合后在900℃下焙烧2h,采用碱浸法回收焙烧后硼泥中的SiO2和B2O3.通过TG-DSC曲线分析了焙烧阶段的反应过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碱浸阶段:n(NaOH)/n(SiO2)、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等条件对硼泥中的SiO2和B2O3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SiO2提取率各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依次为:n(NaOH)/n(SiO2)>液固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影响B2O3提取率各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n(NaOH)/n(SiO2)>液固质量比.最佳的回收条件:n(NaOH)/n(SiO2)为25,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0min,液固质量比为8,在此条件下SiO2的提取率为83.11%,B2O3的提取率为75.28%.  相似文献   

18.
用固相法合成了T1型硅酸三钙(C_3S),通过X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微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1型C_3S伪六方亚晶胞参数为a=0.707 nm,b=0.705 nm,c=2.513 nm,α=89.69°,β=90.44°,γ=119.61°。T1型C_3S中存在一维调制结构,并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像(HRTEM)中以波状衬度的形式展现。借助SingleCtystal和MacTempas软件对T1型C_3S进行了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HRTEM像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并且确立了T1超晶胞和伪六方亚晶胞之间的取向关系,即:(300)_(T1)、(060)_(T1)和(003)_(T1)分别相当于(115)_H、(122)_H和(114)_H,[100]_(T1)//[221]_H[010]_(T1)//[110]_H以及[001]_(T1)//[411]_H。此外,还确定了T1超晶胞和伪六方亚晶胞之间的转换矩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