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及第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在重庆三峡学院召开.从这次会上可以看出近年来何其芳研究的进步,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对文本的分析更为具体、深入,并再一次讨论了"何其芳现象".对于这些观点,从何其芳在解放后的文艺发展道路上的表现进行全面考察,既有多种原因,又是与时代因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但凡论及何其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话语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结构,着力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这其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价值被突出强调,而在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在某种程度上被漠视。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一书,借助人文互证的"双重证据法",试图弥合这一分裂,并呈现出何其芳奔赴延安及其后为人为文道路背后的多重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3.
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是按照何其芳生命史进行的一次具有编年史特色的研究。应用人格分析与多重方法,将文本解读与人生解读结合起来,揭示何其芳自身的变化,读解知识分子改造的"镜像"。赵思运的何其芳研究带给我们的既有学术又有人生的启示与沉思。  相似文献   

4.
赵思运在《何其芳人格解码》中以其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考察了同是诗人与学者的何其芳,从发生学的角度破译了何其芳精神人格演变的内在路径,在诗意人格与学术人格相完善的内在视野中探究了何其芳独特的人格演变。  相似文献   

5.
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及第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在重庆重庆三峡学院召开,从这次会上可以看出近年来何其芳研究的进步,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对文本的分析更为具体,深入,并再一次讨论了“何其芳现象”,对于这些观念,从何其芳在解放后的文艺发展道路上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考察,既有多种原因,又是与时代因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于何其芳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五年来,学界对何其芳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分析了何其芳的童年生活以及对他创作的影响因素,"何其芳现象"的以及他的前后期的创作研究,何其芳研究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何其芳研究的现状,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关于何其芳现代格律诗理论的讨论,总结了何其芳评传及个案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和鲁迅可以说是何其芳精神生长中的“旧我“和“新我“两个自我镜像.何其芳对周氏兄弟的区别性接受体现了他政治信仰的微妙关系,可以看出他从自我道德觉醒、自我改造、进而改造别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她以大胆而新颖的诗歌意象创作现实对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爱情理想的反叛,用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重塑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形象。  相似文献   

12.
陈敬容既深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熏陶和“五四”新诗精神的洗礼,又深受西方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使她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将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统一与音节和谐的传统诗美,同西方象征派诗歌注重象征、暗示、意象迭加的艺术手法和哲理思辩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紧扣除旧布新的时代脉搏,成为“九叶诗派”主体倾向的真正代表诗人。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是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词人 ,综观她的词 ,我们不难发现 ,“美”是她词创作的灵魂。本文将从个性美、愁情美、情操美三个方面来论述李清照词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克里斯蒂娜一生孤独迷离,她弃绝人间的舒适享乐全心追求永恒的精神快乐。诗歌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初恋失败,父亲病逝,到中年全方位的社交活动,再到孤独的晚年隐退。她的诗歌也呈现出统一协调的三部曲:从温婉细腻的抒情诗,到内涵丰富的叙事诗,再到热烈苍凉的祈祷文。爱是诗人背后最隐秘的缘由。为寻求心灵的平静,她试图在爱中找到永恒,却一次次被爱推着向前走:从人世爱恋到社会爱心,再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15.
清照词中的“感伤”意绪有别于他人,本文从多愁善感的气质、理想追求与现实束缚之间的矛盾、聚少离多的夫妇生活和秋扇见弃的心理阴影、个人经历和时代巨变的高度契合四个方面来探讨清照词“感伤”意绪形成的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是清朝女性中将丰厚的意蕴与词的特有体式美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也是李清照之后三百余年间成功地改造女性词作偏于轻软浅切词风的词人。她在词作《拙政园诗馀》中,成功地塑造了伤春悲秋的思妇、杨花飘零的羁旅者、归隐山林的隐者等词人形象,借此来表现自己深曲隐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徐灿词是继易安词之后又一女性词的高峰,表现出异于以往女性词的某些特质。其词在主题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女性词的闺门情思的局限,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尽洗铅华"、"绝去纤佻之习"和词境深广、词意深隐等特征。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词学观念、所处时代以及自身身世所决定的。其词风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发展过程,且与时代大环境下文风的转变包括女性文风的转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朱淑真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1]与诗相比,她的词作虽少,但每首都在讴歌情怀、畅述心志,真实地展示了其细腻的情感世界。以朱淑真《断肠词》为基础文本,通过深度解读分析,梳理其心路历程,进而探求其隐藏于词作中的女性情怀。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中蕴涵着她独特的生命经历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在不断探求生命本质和不懈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她超越了传统文化和传统礼教的束缚。用她独有的艺术才情和精妙表述,展现其敏锐的审美感受和匠心独运的审美视角。用真性情吟唱出一曲女性心底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