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锈病的发生是由于小麦品种与锈菌群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结果,弄清小种消长动态及其致病性特点,对于指导抗锈育种、抗病基因的合理利用及品种的合理部署、达到病害的持久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13份国内外菜豆品种为植物材料,测定了其叶片和豆荚中植物凝集素、皂苷、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植酸4种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或活性,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菜豆品种抗营养因子分布存在器官特异性,植物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皂苷主要分布在菜豆的豆荚中,植酸在叶片中分布较多.相关性分析得知菜豆的叶片和豆荚的4种抗营养因...  相似文献   

3.
豇豆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锈病目豇豆属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世界范围内豇豆的主要病害之一。豇豆锈病主要侵染豇豆叶片,严重时叶柄和种荚也会出现感病表型。豇豆锈病会引起豇豆减产并影响豇豆品质,对豇豆的生产影响较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豇豆锈病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病原菌生物学特征、病害流行、抗病资源鉴定与育种、抗病生理生化机制及抗锈病分子遗传学分析等,对今后豇豆锈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121份菜豆品种资源的植物凝集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豆鲜荚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其中菜豆凝集素为最主要的毒性因子,摄入不当会导致食物中毒。以121个菜豆品种商品荚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植物凝集素含量,分析评价其遗传变异,扩大极低和极高菜豆凝集素水平的筛查范围。结果表明:121个菜豆品种的凝集素含量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变异系数为98.34%。121个菜豆品种植物凝集素含量变幅为0.005~1.330 mg/g,均值为0.412 mg/g,品种频率分布曲线主峰明显,呈近似正态分布,但是两尾偏长,说明有极低和极高菜豆凝集素含量的品种分布。筛选出低菜豆植物凝集素的品种3份,为低毒菜豆遗传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鉴定鸡蛋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plumeriae重寄生真菌的种类,明确其寄主范围,为鸡蛋花锈病及其他植物锈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和纯化鸡蛋花锈病叶背夏孢子堆上的重寄生真菌,经单孢纯化获得12个单孢菌株,其菌落及分生孢子特征一致,菌落白色,分生孢子近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呈头状聚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选取菌株PR-CPH1作为代表,分析3个片段的核苷酸序列,PR-CPH1的ITS(MW505984)、SSU(MW505988)和LSU(MW505987)序列与Simplicillium subtropicum的ITS(AB603990)、SSU(LC496895)和LSU(LC496880)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9.00%、98.11%和98.11%。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菌株PR-CPH1的ITS-SSU-LSU联合序列与S.subtropicum(菌株号:JCM18180)聚在同一个分支。结合形态特征和ITS、SSU、LSU的序列分析,鉴定鸡蛋花鞘锈菌重寄生真菌为S.subtropicum。测定S.subtropicum寄主范围的结果显示,在8种植物锈菌中,菌株PR-CPH1可重寄生鸡矢藤鞘锈菌C.paederiae、香茶菜鞘锈菌C.plectranthi和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S.subtropicum为4种锈菌的重寄生真菌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 小麦锈病是小麦稳产高产的一大限制因素,克服它的有效办法就是应用抗锈品种。但是由于病原物的变异,新小种层出不劣,又由于目前的育种水平较低,致使大面积抗病品种单一化种植。单一化种植又为新小种的发展开辟了通路,从而导致抗锈品种在短期内丧失抗锈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从水平抗病性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就要加速育种速度,使之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单一化植种。要加速育种速度,就必需加速世代,其先决条件就必须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膜透性、呼吸强度、光合作用及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等几方面,对菜豆锈病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侵染与菜豆生理代谢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U.appendiculatus侵染可导致被侵染菜豆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在抗感程度不同的品种中出现的早晚和程度不同; 抗感品种在接种后呼吸强度都增加,但不同品种呼吸强度升高的时间和程度有异;U.appendiculatus对寄主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叶绿体含量的降低及光合产物(糖和淀粉)的异常积累;接种前后菜豆叶片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但个别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抗病品种中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2000年的农业     
再过14年人们跨入了21世纪。到那时,农业发展情况将怎样?就农作物的种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在大致一样。但由于计算机技术、遗传改进、生长调节剂和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将更加发展、更加进步。在过去的50年中,遗传改进每亩作物年产量增加了1.4蒲式耳,美国衣阿华大学的最近研究表明: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作物产量仍能继续提高,特别是遗传工程和作物育种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产量提高得更快。新杂交品种或本世纪末所种植的各种作物将更能抗庄稼疾病,籽苗将更加充满活力而更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农作物的抗生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物问遗传学原理,分析了26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15个叶锈菌系的抗性状况,抗性最好的品种是徐州174,毒力频率为33.3%,毒力频率低于60%的仅有百农64、徐州8697等7个品种,2号和3号叶锈菌系的抗源品种最多,有22个,而14号和15号叶锈菌系无一抗源品种。总之,供试品种的抗叶锈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重要的"绿色纤维"之一.为了培育高纤维产量品种,需要建立茎皮出麻率的早期非破坏性评价技术以便在花前选留高出麻率材料作为杂交亲本或繁种群体.以3个大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部位茎皮与整株茎皮出麻率的关系和生长过程中茎皮出麻率的变化式样,发现大麻植株的出麻率高低在生长前期已经确定,现雄蕾前30d植株3/5高度处或现雄蕾前20d植株2/5高度处宽1/5周径、长20cm茎皮出麻率可以很好地反映整株出麻率.结果表明,选择高出麻率大麻植株可在生长早中期现雄蕾前采用非破坏性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夏直播花生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在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结果方面的差异,连续三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麦后直播、起垄覆膜栽培技术,每年选用四个疏枝大果中熟品种和四种不同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品种连续3年均表现出共同趋势,即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株高变矮0.13-3.57cm,第一对侧枝长度缩短0.07-3.45cm,单株总分枝数增加0.20-1.65条、结果枝数增加0.03-1.66条,有效枝长和结果范围内节数也有所增加;果重略增,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都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7%-34.53%和5.99%-37.87%,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13%-11.53%.  相似文献   

12.
甜玉米分蘖与籽粒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玉米在生育期间产生分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甜玉米分蘖与其籽粒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在正常栽培密度条件下,分蘖去除与否对产量及其产量性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分蘖的有无作为植株性状是对产量有利的性状,选育甜玉米品种应选有蘖株较易获得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3.
晒烟雄性不育杂交种龙杂烟一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晒烟育种研究室于2003年以MS牡晒84-21-2为母本、牡晒93-3-6为父本组配育成,2006年4月18日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推广.该杂交种植株为橄榄形,株型收敛、茎叶角度小,叶形宽椭圆,大田生育期82~84 d,属中熟品种.幼苗及大田生长势强、整齐,烟叶成熟较集中.原烟外观质量优良,色泽红黄,油份足,弹性好,抗赤星病,高抗普通花叶病.平均产量为3 007.7㎏/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5.8%.  相似文献   

14.
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正值有利发病的多雨季节,特别是小麦的赤霉病、锈病、叶枯病和大麦的条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今年发生都较普遍,对产量影响较大。为此在麦收之前,我们对不同品种抗病性进行了重点调查,现将情况简介于下:据调查,小麦以拜尼莫62、区—19、苏克希、扬麦1号、桑帕斯粒脱、丰收1号等品种抗锈病较强,郑州3号、丰产3号、早小麦较差;区—19、北京8号、拜尼莫62、丰产3号、扬麦1号、丰收1号抗赤霉病较强,郑州3号、苏克希、矮洛阳较差;拜尼莫62、矮洛阳、早小麦等品种叶  相似文献   

15.
一、育种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加强蔬菜新品种培育工作,以培育高产、早熟、成熟集中、适于机械一次采收和抗病耐贮等特点为目标。尤其注意适于机收、加工用的豌豆、西红柿、黄瓜、菜豆等果菜类品种。美国1966~1968年公布蔬菜新品种数为248个,其中果菜类占70.3%。日本1966年公布蔬菜新品种数为220个,果菜类占57%。苏联1967年推广了历年培育  相似文献   

16.
2001~2004年小麦区试品种抗条锈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4年对陕西省181份小麦区试品种的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区试品种对不同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条中32号的抗性最差,抗病品种数为48份,占区试品种的35.0%,其次为水源11~14和条中31号,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8.0%和45.3%,对条中29号、30号、水源11~13以及太白4的抗性相对较好.调查其中128份区试品种的自然发病情况表明,表现免疫-近免疫和高抗-中抗的品种分别占7.0%和28.9%,而中感-高感品种占64.1%.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农科所,从一九七一年八月开展水稻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以来,诱导分化培养出大批绿色植株,并用三年时间培育出水稻新品种“牡花一号”。据一九七五年全地区区域性鉴定试验,该品种表现早熟(生育期115~120天),抗稻瘟病,生育整齐,长的清秀,秆强不倒伏,抽穗快,上的急,产量高(该所种植亩产达813.4斤,较同熟期对照品种北斗增产12.6%)。“牡花一号”的培育过程是:一九七二年七月接种花粉(其杂交一代组合是牡丹江四号×牡交28号),十二月幼苗室内移栽,一九七三年六至八月抽穗、成熟,一九七四年田间株系种植,即花粉二代,表现植株整齐,性状一致,早熟,抗稻瘟病,当年收后去海南岛加速  相似文献   

18.
引言 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历来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所谓“绿色革命”,就是以选择高产谷物品种的研究为重点,并将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的进程相配合,在农业生产上兴起的一次变革。这场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960年至1990年,世界谷物产量从800百万吨增加到2000百万吨,而其增产部分的50%以上是通过培育新品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报导,遗传工程能够育成抗干旱、抗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也能够培育出大型的动物品种。美国生物化学家James等教授说,在农业上采用基因移植法直接处理主要农作物和动物,作为一种必要的研究手段继续得到迅速的发展;遗传工程已在动物和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浓度O3(70μg/L)胁迫对矮菜豆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它使矮菜豆株高降低26.1%,使开花期滞后1.7 d左右,同时使单株豆荚重显著降低53.0%.AM真菌对矮菜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可以缓解由于臭氧胁迫对矮菜豆的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幼套球囊霉对矮菜豆株高生长抵抗臭氧胁迫能力比较强,株高显著高于对照,提高了15.4%.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地表球囊霉、聚丛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分别使矮菜豆的单株平均产量比在高浓度臭氧熏气条件下未接种AM真菌的对照增加了30.4%,22.7%,15.6%,23.8%和3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