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对文学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以久经磨炼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现代小说的全新样式。他勇敢而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以独特的身世阅历和生活体验,探索着“生命”的底蕴和文学的真谛,建构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主张运用文学的作用把生命引导向一个更高的理想上去发展。沈从文总是以特有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生活,强调自己的农村背景,倾注诚挚的情怀追述他的故土,描写湘西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具有不可取代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现代诗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新诗坛由“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时期开始现代诗写作。他的现代诗大多以“我”为主,更多地触及个体的城市生存体验。虽然他的诗在诗艺上略显简单,但他的这些诗歌为我们打开了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师的另一面风景。在大量的情诗之外,他还写了不少抒发个人命运感受、讴歌自然与生命、批判都市生活以及记录自己病中思情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建国后“弃文转行”,外部原因主要是他作为“自由主义”作家的民间价值立场与作为主流文化的左翼文化阵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内部原因主要是他自己无法解决“思”(文学的超政治、超党派、超商业的神圣与纯洁)与未来新时代所要求的“信”(文学的社会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之间的矛盾。沈从文转入文物研究实际上另一种民间岗位的潜隐,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比较薄弱的文化领域,自觉与主流文学、与政治保持相对疏离的人生姿态,有意识地把自己“边缘化”,在寂寞澹泊之中保持了一份精神的自由与宁静,在文学之外的另一个文化空间里彰显生命价值,再造生命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生命体验,虽进入现代都市却感到格格不入,处于“在而不属于”的状态,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乡下人”,对城市生活感到厌倦。同时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激变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使得沈从文对自己的文化归属与文化本质特征始终处于一种追寻和确认的过程之中,陷入文化身份的矛盾与焦虑,文化身份体现出明显的建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6.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带着他的人生体验,真诚地宣叙着他的理想。他的体验来源于个人、民族、人类的生存危机的压迫和这种危机对人的“生命”的毁灭。本文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探讨了沈从文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本文分别从“生命之美”和“生命之忧”两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的生存体验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前者是他记忆深处的东西,也是他在“危机”的压迫下的历史回归,展现出“湘西”的“本真”的生存状态,为“拯救危机”找到了重构的资源。后者却从现实出发,揭示了下层人民、都市人的“安宁”即“沉沦”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最新史料表明沈从文家族存在着强大的疯狂遗传基因.这个“隐性的疯狂”使得沈从文的思维方式呈现出较大的“异常性”,进而对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坚实的史料,通过对沈从文心理结构的深入考察,对其文学活动、思想形成、精神流变与生命创建进行新的阐发,以期揭示出沈从文长期被遮藏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也都有着多样的特点,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从心理透视、小说的意境、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文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在沈从文看来,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得生命的永生。他的作品影响了当代文坛的一些作家,诸如张承志、水运宪、古华等。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在生命”的美学理念,创作上以热烈的笔调肯定和赞扬了“湘西”在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揭示了原生状态下生命内涵的美,抛开意识深处的民族依恋情结,演绎了“湘西”世界深藏的先天不足和致命弱点,表达了对生命停滞乃至衰退的恐慌和焦虑,在艺术创造中,由于情感把握的理性缺失,对生命的赞美和否定构成了艺术传达和话语接受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论沈从文作品的悲凉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作品的悲凉基调,其形成有主观和客观原因,离乱的年代,动荡的社会,培育了他沉重而痛苦的历史感情,尽管作家精心地守护他心中那一块文学的净土,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使他特意加上一点特歌的谐趣”,也“终无从中和那点沉痛感慨”。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常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情绪。作为沈从文基本思维模式的“情绪的散步”,既影响他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彰显着他的创作意蕴和文学风格,又制约着他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度,并从心理深层决定着他的孤独情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其小说《爹爹》中,以悲悯的笔调抒写了傩寿失去独子后的自虐回忆体验和孤独悲伤体验。这种失独体验的背后,一方面是傩寿作为"爹爹"的身份丧失后而感到焦虑和孤立,令其余生不知如何安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沈从文自身的创伤性经验以及他关于生命严肃性和文学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1988年5月,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沈从文与世长眠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七十余本小说、散文集。这是一座巨大的丰碑,是一座独立的艺术殿堂,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模式的可能。独特的艺术是永恒的。即便创造艺术的主人多有沉浮,也不能减弱它传世的生命力。沈从文的小说世界就有如此的精神气韵。他以自己的独特的眼光、情绪、方式审视、感受、描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都市。在沈从文艺术世界里,全都归宿表现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倾心建构;全部的美学理想的基石是对“人性”、人的价  相似文献   

16.
湘西“生命世界”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生命世界”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诗化自然的性爱、未凿无尘的童心、血性康健的强力是其“常性”。然而,湘西“生命世界”在现代文明(外因)和自身文化隐痛(内因)的“共谋”下,原始、本真的“生命”失去原有的自然品质:人性失衡,诗性消失,由“常”趋“变”。在这种“生命”的流向中,沈从文对“精神家园”进行了现代性的思考:重建“失乐”的“桃源”,重造理想的民族人格。  相似文献   

17.
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对生命的探索──从人性的角度谛视中文系901班冯银春沈从文从以写自叙传为主,转为对人类普遍命运、生命形态和人生形式的关注,主要得力于哲学家、他的好友林宰平。是林宰平告诉他,他写的那些作品主要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推动文学革命:也是...  相似文献   

18.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和陶诗”,可以说是他30年来倾倒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一个总结。以和韵的形式表示出来,存在着视陶诗为诗之极致的认识,和视自己为陶诗真正传人的意识。苏于穷极僚倒时所作为“和陶诗”。作为冷静地追求人类个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学,又是宋代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郭云策论     
郭云策是东平文学度文化的建设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度东平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离去”和“归束”的文学主题,一方面,显示了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未来的憧憬追求;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家乡的挚爱。同时,也凸现了他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选择上的矛盾。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为背景来看,郭云策所做出的文学及文化建设的努力,形成了极其典型意义的“郭云策现象”和“郭云策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