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以水为溶剂,以有机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二乙醇胺和乙醇胺)为碱源,无需添加表面活性剂,以经改装的家用微波炉(功率连续可调)为热源快速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铈.结果显示:合成的二氧化铈的颗粒分布很均匀,且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粒径在3~5 nm之间,比表面积为189.00 m2·g-1.有机胺为碱源既可起到碱的作用,又可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降低了CeO2的粒径,还使合成的产物不易团聚,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有机碱在非水条件下将纯碱工业副产的NH4Cl分解为NH3和HCl,研究了在异丙醇溶剂中三辛胺(TOA)分解NH4Cl释放NH3的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N2流量、TOA与NH4Cl摩尔比、异丙醇与TOA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对NH4Cl分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NH4Cl处理量为0.1 mol时的最佳分解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53 K、N2流量120 mL/min、TOA与NH4Cl摩尔比为1.4∶1、异丙醇与TOA摩尔比为7.1∶1、反应时间8.25 h。在最优条件下,NH3收率达到97%以上,且无废水排放。进一步探讨了极性溶剂下有机碱分解NH4Cl的反应机制,发现溶剂异丙醇中羟基与TOA中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形成氢键,使TOA的碱性增强,与NH4Cl反应更容易释放出NH3。  相似文献   

3.
以三颗针提取小檗碱粗品的母液残渣为原料,对提取制备盐酸小檗胺的精品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以苯为提取溶剂,控制减压浓缩温度40~60℃,粗品小檗胺烘干温度39~48℃,pH约2.5时,按粗品量的3%加入活性炭脱色,重结晶处理2次,风干的盐酸小檗胺精品含量>95%.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自制有机胺脱除烟气中SO2的方法。通过对一系列有机胺类吸收剂对SO2吸收能力和吸收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自制有机胺对SO2有较高的吸收容量和吸收率,所以选其作为最佳吸收剂进行工艺研究。通过改变自制有机胺浓度、吸收剂的初始pH值、吸收温度和解吸温度,确定了自制有机胺吸收SO2的工艺参数:自制有机胺浓度为1.0mol/L,pH值为8,吸收温度为50℃,解吸温度和解吸时间分别为110℃和60min。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Pitzer理论,简化计算了碳化盐水的pH值,认为碳化盐水pH或m_H是一常数,且与实验值基本相符,而m_H可由下式表示: 通过对非水溶性胺制碱碳化过程的热力学研究,在不同稀释剂体系中,获得了非水溶性胺的碳化反应平衡常数,其热焓变ΔH~(?)约-70kJ/mol;讨论了碳化反应中氯化钠浓度,二氧化碳压力和有机相与盐水相之比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改进有机胺制碱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松香胺希夫碱-铜催化松香的氧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松香胺希夫碱 铜配合物为催化剂催化H2O2氧化松香的情况.探索了H2O2浓度、溶剂、催化剂的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水乙醇作溶剂,松香胺希夫碱 铜催化剂用量为2%情况下,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H2O2的用量,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最小.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在松香与无水乙醇的质量比为1∶5,松香胺希夫碱 铜催化剂用量为2%情况下,反应温度80℃,35%H2O2的用量7ml,反应时间1h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在冰醋酸溶剂中,用KClO_4滴定有机胺过程中的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8.
赵林  杨西建 《河南科学》1997,15(1):35-39
由氨合成气代替纯氢气使脂肪腈加压催化胺化,可一步制得双脂肪烃基仲胺。采用该工艺制得的仲胺产品质量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使用改性偕胺肟纤维为载体,制备了偕胺肟纤维-钯(Ⅱ)配合物[AOFs-Pd(Ⅱ)].采用SEM、XRD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AOFs-Pd(Ⅱ)对1-溴萘和苯乙烯Heck反应的催化性能及反应工艺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20℃、K2CO3为碱试剂、DMF/H2O=1∶1为溶剂,AOFs-Pd(Ⅱ)用量为0.12wt%,反应8h时,产率达88%.催化剂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并且可以重复使用6次.  相似文献   

10.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β 环糊精包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紫外光谱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并对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及其包合物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和环糊精可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 β 环糊精可以将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在混合溶剂(V(DMSO)∶V(H2O)=1∶1)中的溶解度提高34倍; 在质量浓度为10 μg/mL时,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及其包合物对卵巢癌细胞株(Hey 1B)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034 %和4165 %。  相似文献   

11.
在搅拌鼓泡反应器中进行胺法制碱的碳化试验,探讨了盐水中其它物质:CaCl_2、MgCl_2、KCl、Na_2SO_4、CaCO_3、MgCO_3对NaCl溶液碳化的影响,其碳化能力顺序为:CaCl_2>MgCl_2>NaCl>KCl。考察了温度对海盐溶液与纯氯化钠溶液碳化和重碱粒度的影响,讨论了硅油消除液液两相界面气泡的可能性,从而提出了胺法制碱中必须去除Ca~(2+)和Mg~(2+)。  相似文献   

12.
通过理论分析和合理简化,确定了碳化过程及其控制步骤,并提出了“液-液相界面反应-扩散”模型。以50(v)%叔胺~50(v)%正丁醇作为有机溶液,相比为2∶1,CO_2流量50.0 L/h,转速600r/min,初始NaCl浓度为5.42mol/L,用线性回归得到碳化速度为(相关系数>0.95):  相似文献   

13.
氯化锌、三(2-氨基乙基)胺及四氟硼酸钠在甲醇介质中反应,合成单核锌配合物{[(tren)ZnCl]BF4},用IR和1H NMR等手段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单晶x衍射法测得其晶体结构为单斜晶系,空间点群为P2(1)/c,晶体学参数为a=1.068 0(3)nm,b=1.153 2(3)nm,c=1.103 4(3)nm,α=90.00°,β=102.453°,γ=90.00°,V=1.327 0(7)nm3,Dc=1.671 g/cm3,Z=4,F(000)=680,μ=2.083 mm-1.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由氯化钠取代纯碱或烧碱制取三聚磷酸钠的工艺过程。它由以下几步组成:(1)氯化钠、磷酸与长链烷基伯胺制取磷酸二氢钠的液-液复分解反应;(2)氯化钠、磷酸二氢钠与长链烷基伯胺制磷酸氢二钠的液-液复分解反应;(3)以冷却结晶的方法从反应生成的水溶液中分离出磷酸二氢钠;(4)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聚合制得产物三聚磷酸钠。对液-液复分解反应中两相组成与温度对磷酸或磷酸二氢钠转化率的影响,液-液复分解反应的机理以及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混合物中氯含量对产品三聚磷酸纯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扩大试验的结果表明,液-液复分解反应过程中磷酸的总转化率大于97%,中间产物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含氯化钠0.34%,产品三聚磷酸钠纯度为90.4%。  相似文献   

15.
以十六胺和溴乙磺酸钠为原料合成了十六胺乙基磺酸钠,用单因素优选法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优化反应条件为n(十六胺)∶n(溴乙磺酸钠)=1.0∶1.3,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7.0h,pH值9.0~10.0,产物质量收率89.64%,提纯后纯度93.25%,并对十六胺乙基磺酸钠的应用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三个取代的聚苯胺单体的合成与波谱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得的2,4-硝基苯酚、2,4-二硝基氟苯、间苯二酚为原料,经过Williamson反应、催化氢化等步骤,合成了3个烷氧基取代的聚芳胺单体,其结构均经过1H NMR,MS,IR确证.  相似文献   

17.
有机胺钻井液体系近年来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其实质是应用了新的有机胺页岩抑制剂,因此更高效地研发胺类抑制剂是有机胺钻井液技术发展的关键。为研究有机胺类页岩抑制剂碳链长度对其抑制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其抑制作用产生的作用机理,通过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直链状有机胺分子——乙二胺、1,4-丁二胺、1,6-己二胺、1,8-辛二胺、1,10-癸二胺的抑制性能变化规律,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有机胺页岩抑制剂对Na-蒙脱石水化抑制的作用机理以及有机胺页岩抑制剂对蒙脱石晶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有机胺分子的抑制性能有明显的差异,1,6-己二胺的水化抑制效果最佳,乙二胺和1,10-癸二胺的抑制效果较差。可见,分子结构为直链状且两端为胺基的有机胺分子的水化抑制性随碳链长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含有6个碳原子(1,6-己二胺)时水化抑制效果和蒙脱石力学性能均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8.
硫代硫酸钠制备实验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亚硫酸钠和硫化钠、碳酸钠在室温下制备硫代硫酸钠是一个传统实验,但该实验存在诸多缺点:实验过程中Na2SO3易结块、易发生倒吸、整个实验时间长、产率低等.该文实验研究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实验条件,解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实验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伯胺N_(1923)的CCl_4溶液从硫酸介质中对镧(Ⅲ)的萃取机理,探讨了水相组成与温度对萃取的影响,求得萃取平衡常数lgK_(ex)=3.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