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复合式MBR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CMBR)对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出水进行处理研究,系统在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各运行了一段时间,以此寻求最短HRT.实验结果表明,当HRT为10 h和5 h时,进水COD质量浓度在915.9-1 937.5 mg/L之间波动,复合式MBR的出水COD分别为62.5-141.7 mg/L和76.2-149.7 mg/L,COD去除率分别为88.7%-96%和85.7%-94.3%,均可以满足达标排放标准要求(150 mg/L).当HRT为3 h时,出水COD质量浓度为176.2-291.7 mg/L,不能满足达标排放标准要求.复合式MBR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的最佳HRT应控制在5 h.污泥质量浓度(MLSS)与COD去除的关系表明,为了得到更好的COD去除率,复合式MBR的最佳MLSS应控制在7 000 mg/L左右.  相似文献   

2.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药废水具有COD高,水质变化大等特点,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对中药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出水进行处理,在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 h的条件下,考察了进水COD质量浓度及污泥质量浓度(MLSS)与COD去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HRT为5 h,进水COD质量浓度小于3 000 mg/L时,膜出水COD小于30 mg/L,满足中水回用标准;当进水COD质量浓度为3 000~6 000 mg/L时,膜出水COD大于30 mg/L而小于100 mg/L,满足污水排放标准;当进水COD质量浓度大于6 000 mg/L,膜出水COD大于100 mg/L,不能满足污水排放标准.同时污泥质量浓度(MLSS)与COD去除的关系表明,为了达到更好的COD去除率,MBR的最佳MLSS应控制在7 543 mg/L.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及丙烯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了丙烯酸及3种丙烯酸酯类物质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有毒赤潮藻类棕囊藻所产生的这类物质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类物质分别对不同水生生物进行半静止的96h或48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96h半致死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15.30、14.56、15.61、19.88mg/L;丙烯酸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扁藻(Platymonas elliptica)、小球藻(CHlorella minutissima)3种海洋微灌96h生长潜力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60.34、72.41、50.73mg/L;丙烯酸对丰年虫(Artemia salina)、网纹Shao(Ceriodaphnia reticulata)48h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43.50、135.41mg/L。结论:研究得出的丙烯酸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虽大于赤潮期间海水中丙烯酸的质量浓度,但远小于棕囊藻囊内质量浓度,说明棕囊藻产生的丙烯酸类物质对其他水生生物具有一定毒性,丙烯酸的产生与棕囊藻占据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绝对优势及赤潮期间鱼类的大量死亡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Se(Ⅳ)对钝顶和极大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藻类生长动力学函数和藻类测试化学品毒性的标准方法,分别研究了高、低质量浓度Se(Ⅳ)对钝顶(S.platensis)和极大(S.maxima)螺旋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组中,Se(Ⅳ)的质量浓度低于16mg/L时对钝顶螺旋藻前4d的生长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当质量浓度为32mg/L时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低质量浓度范围内,即质量浓度低于32mg/L的Se(Ⅳ)在前4d对极大螺旋藻的生长的影响不明显.高质量浓度组中,当质量浓度高于560mg/L时,钝顶螺旋藻的生长被完全抑制;硒对极大螺旋藻的最低完全抑制质量浓度为600mg/L.  相似文献   

5.
污泥起始质量浓度为1500,2000,2500mg/L时,增大水中氨氮负荷(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来考察其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冲击.氨氮的冲击实验中活性污泥性能的变化:控制氨氮质量浓度在0.20mg/L条件下,氨氮的去除率在61%~65%之间,出水氨氮在6.9—7.8mg/L之间,对活性污泥的冲击很小.随着氨氮质量浓度从20mg/L提高到60mg/L的过程中,氨氮的去除效率降低到35%~45%之间,对活性污泥系统有一定的冲击,但系统运转正常.在质量浓度达到80mg/L时,出水pH值在8.0左右波动,系统内生物受到强烈的冲击,连续运行不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水平,研究了污泥浓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污泥质量浓度大于3 000 mg/L时,出水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但当污泥质量浓度在3 000~8 000 mg/L之间变化时,对出水水质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在MBR的运行中并不需要追求过高的污泥浓度,应根据污水的水质具体确定污泥浓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连续式泡沫分离法对水中的锌离子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溶气压力、溶气水流量、进料量和硫酸铝质量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水中的锌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pH值为11,采用α-烯基磺酸钠(AOS)做表面活性剂且质量浓度为15 mg/L,进料60 L/h,溶气水流量为300 L/h时,去除率可达98.37%.  相似文献   

8.
以红颜草莓组培苗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分析了施加不同质量浓度(0、0.2、0.5、1.0、10.0、15.0、20.0、40.0 mg/L)CeCl3后,对红颜草莓组培苗增殖、根系生长、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0.5 mg/L CeCl3后,红颜草莓组培苗增殖系数最大,鲜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根长最长;(2)施加10 mg/L CeCl3后,红颜草莓组培苗生根效果最佳、根表面积最大、根尖数最多、植株最高、叶面积和SPAD最大;(3)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SOD)的酶活性随着CeCl3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CeCl3质量浓度为0.5 mg/L时POD活性最强,CeCl3质量浓度为20 mg/L时SOD活性最强。CeCl3对红颜草莓组培苗的离体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质量浓度的CeCl3则抑制红颜草莓组培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使用两套新型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对太原市交通要道——迎泽街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颗粒物上附着的多环芳烃(PPAHs)的浓度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时监测。初步结果表明:迎泽街PM10的日平均质量浓度为0.520mg/m^3,是国家二级标准(0.10mg/m^3)的5倍;PPAHs的日平均质量浓度为54ng/m^3,相当于人均日吸烟3支;浓度值日变化呈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磺化苯乙烯/丙烯酸(SS/AA)共聚物的合成及阻垢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磺化苯乙烯/丙烯酸(SS/AA)共聚合成的条件。最佳条件:聚合温度为80℃,引发剂的用量为1.5%,反应时间为4h。阻垢实验结果表明:pH=10左右,用Ca^ 质量浓度为300mg/L,阻垢剂投加量6mg/L时,对CaCO3的阻垢率达93.1%。  相似文献   

11.
从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出一株以喹啉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假单胞菌QG6 (Pseudomonas sp. QG6), 用于喹啉降解同步除磷, 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出最佳条件。菌株QG6具有较好的喹啉降解能力, 12小时内能将96~144 mg/L的喹啉完全降解。菌株QG6在好氧条件下具有除磷能力, 不存在喹啉的条件下, 以有机碳为碳源、无机氮为氮源、初始磷酸盐浓度为8.69~19.41 mg/L时, 20小时内能去除磷酸盐86%以上。初始喹啉浓度为144 mg/L (其自身的碳氮比约7:1)、磷酸盐浓度为10 mg/L时, 若不外加有机碳源, 喹啉在12小时内被降解完全, 同一时段内除磷率仅为33%。外加有机碳源至碳氮比20:1且其他条件都相同时, 喹啉降解 效果不受影响, 且同步除磷率提高到 86%。正交实验表明, 外加碳源条件下喹啉降解的最佳条件按影响大小排列为: 初始喹啉浓度200 mg/L, 温度25°C, pH 8, 摇床转速120 rpm; 除磷最佳条件为: 摇床转速100 rpm, 温度为25°C, 初始喹啉浓度150 mg/L, pH 9。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用水溶性氨基二硫代甲酸型螯合树脂 ( DTCR)处理含锌废液的研究 ,探讨了 DTCR添加剂、Fe Cl3 加入量、反应时间及体系 p H值等对锌去除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在锌废液中 ,当ρ( Zn) =1 0 .6mg· L-1,反应时间为 60 min,ν( Fe Cl3 ) ;ν( DTCR) =1 .7∶ 1 .0的条件下 ,处理后废液中残留锌的质量浓度为 0 .1 3mg·L-1,低于国家环保排放标准 1 .0 mg·L-1,去除率大于 98% .并对 DTCR去除锌离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低强度超声强化Oxone/Co~(2+)氧化工艺(US/Oxone/Co~(2+))处理COD为1116 mg/L、SS为17mg/L、色度为300倍、TOC为29.04mg/L、pH值为8.17的垃圾渗滤液,以COD的去除率为主要指标,探讨了pH、反应温度、[Oxone]/[Co~(2+)]、试剂投加量、超声强度、反应时间、试剂投加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为50 W、频率为40kHz、强度为60%,[Oxone]为3mmol/L、[Oxone]/[Co~(2+)]为500 000、pH为9.0、反应初始温度为25℃、反应时间35min、Oxone投加次数为6的最佳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的COD,TOC,SS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3.74%、59.46%、69.35%和83.33%.  相似文献   

14.
IBAC工艺对洗浴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能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以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为主的处理工艺对洗浴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水的浊度、高锰酸盐指数、LAS和浴臭平均值分别为2.46 NTU,3.2mg/L,0.13mg/L和0级臭味,为了保证整体工艺的出水,IBAC进水的浊度要小于10 NTU;通过GC/MS的检测,IBAC对这种水中的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在运行10个月后的IBAC上,人工固定化的工程菌仍占优势,活性炭也具有较高的碘值和亚甲兰值.IBAC的净化作用是以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为主、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和二者的协同作用为辅.  相似文献   

15.
采用Fenton 氧化法深度处理经过生化处理后的造纸法再造烟叶废水,研究了H2O2用量、Fe2+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初始pH因素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n(H2O2)∶n(Fe2+)为6∶1,H2O2用量36.75 mmol/L,Fe2+用量6.125 mmol/L,搅拌反应时间30 min,初始pH 为3时,CODCr去除率达最大值为72.26%,再添加PAM进行絮凝沉降处理,最终出水水质CODCr为60 mg/L.  相似文献   

16.
耐铅微生物筛选及其铅去除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铅锌尾矿厂周围土壤样品中分离出4株耐铅菌。4株耐铅菌均能在Pb2+浓度范围为100~1000 mg/L的培养液中生长。在pH 6, 25℃, 160 r/min及初始Pb2+浓度为600 mg/L时, 菌株Pb-X-1, Pb-Z-3和Pb-Z-4的Pb2+去除率分别为78.31%, 77.8%和87%。菌株Pb-X-2在初始Pb2+浓度为100~400 mg/L时, 去除率均高于95%。16S rRD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Pb-X-2属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Pb-X-2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去除机理为细胞表面吸附与胞内富集。  相似文献   

17.
采用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CWPO)对间硝基苯磺酸钠溶液进行降解, 比较了不同的催化剂(Co/Bi, Mn/Ce, Cu/Mn/Ce, Cu(NO3)2, 活性炭)和氧化剂(过氧化氢和氧气)对间硝基苯磺酸钠的降解效率, 并研究了催化剂用量、 初始氧分压、 间硝基苯磺酸钠浓度、 过氧化氢用量、 反应温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Cu(NO3)2为催化剂的CWPO法对间硝基苯磺酸钠具有较理想的降解效果, 反应温度、 过氧化氢用量和间硝基苯磺酸钠的浓度对降解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氧气和催化剂的加入能提高反应效率, 此外, 升温过程也对CWPO降解间硝基苯磺酸钠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FeCl3·6H2O,FeCl2·4H2O和NaOH为原料,先制备磁流体 Fe3O4,再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改性海藻酸钠磁球,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溶液pH值、 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对磁球吸附水体中Cu2+的影响,并在B3LYP/6-31G**水平上模拟海藻酸钠阴离子与Ca2+和Cu2+的配位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 在25 ℃,吸附 80 min,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pH=4时,最大吸附量为116.6 mg/g;Cu2+比Ca2+的成键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A2/O与悬浮填料生物膜(SCBP)中试复合工艺的除磷效率,并考察了影响因子COD/TP与DO对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磷平均去除率为82%,达到GB/T18921-2002景观用水水质要求。当硝酸盐含量急剧下降至0.20mg/L以下时,反硝化除磷菌不再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聚磷活动,厌氧磷释放的最佳碳磷比为60。添加纳米改性的悬浮填料后,好氧池的溶解氧为2.0mg/L时,出水TP为0.3~0.35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