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纳张元是云南大理彝族作家,他的作品因创作风格的与众不同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在此从纳张元本色化的语言入手,分析纳张元作品中的本色化描述语和本色化对话语,进而分析纳张元作品的语言特色及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大山所蕴育的文化和所承载的生活是云南彝族作家纳张元、李智红创作的重要元素。从纳张元、李智红作品对大山的精神皈依和对大山文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探讨作家的大山情结及大山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纳张元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一书辨析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少数民族作家由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的背景,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文学创作的生命力在于表达作家的感情,情感是人的生命喷发的突破口,只有作家找到了表达自己思考的生命形式以及表达的感情形式,才可能构成文学作品审美的基本因素。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融化在其血液和生命之中,而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感情的世界不讨论是否正确,只讨论是否真实和是否强烈。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傈僳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体现傈僳族人民辛勤劳动及充满智慧的节日。节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所独有的特点。这些节日中的习俗是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本文将通过对傈僳族阔时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的研究,深层次地探讨隐藏在这些习俗背后的社会功能,从而为促进当地傈僳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习俗。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学习与此语言有关的文化。只有这样,方可掌握这门语言的精髓。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来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融入的内容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崇尚的颜色。白色是藏民族最为崇尚的颜色之一,这与她几千年来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传统、周围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白色是藏民族最基本的生活色调,因此白色崇尚在藏民族的物质习俗、精神习俗及民间文学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描述。一、物质领域里的尚白现象1.饮食:藏族饮食习俗十分古老,作为主食的糌耙是白色,酸奶、奶茶、酥油茶也是白色  相似文献   

7.
罗文富  丁先琼  李婷娜  罗文军 《科技信息》2010,(30):I0296-I0297
云南彝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在彝族民间流传着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传统的体育活动。云南彝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都孕育着许多传统体育,这种传统习俗活动富有奇异的民俗特征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临沧彝族传统婚丧习俗的考察,探讨云南彝族传统婚丧习俗中的民族体育文化,以探索民间习俗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意在从民间的角度对张承志的创作进行富有新意的阐释。三块民间天地基本上构建起他从知青到教徒的精神屏障,也清晰地标示出他的心灵轨迹。民间的行走不仅是一种精神漫游,而且是一种孤独的心灵追问。张承志创作立场的民间化已表明了一种决不随流从众的姿态,在人们为信仰与精神危机苦恼的时候,他皈依了民间宗教,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提示信仰之于人生的价值意义。这或可称之为世纪末的民间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交往习俗深层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文化习俗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在阐述文化习俗特性的基础上,多视角地考量和揭示中西方交往习俗差异,剖析产生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其形态、内涵不但具有多样性,而且还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层次。黔西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有其自身特点,民间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民间信仰变迁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民间信仰未来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于民间信仰在民众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消极因素及负面作用,要加以约束和进行说服教育,对其在民众中有积极教化作用的成分,要充分利用和进行正面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作为柯尔克孜人重要的文化符号,《玛纳斯》反映了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史诗中的英雄自古便受到柯尔克孜族的敬仰和膜拜。史诗真正始于玛纳斯的横空出世,围绕英雄的横空出世——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 整个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和呈现出来, 英雄的出世和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尤其是社会生活习俗为中心的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就是民族认同的过程。社会习俗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文化基础和情感纽带,社会习俗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房媛 《科技信息》2009,(10):133-133
沈从文成功地在他的作品中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世外桃源"——湘西世界,但他却因政治观念、文化选择及审美意识的独特,承受着几近半世的孤独。也正因其孤独意识的产生,使他所寻求的"精神家园"与积极的人性理想在创作中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3.
在阿尔泰语系赫哲、蒙古和柯尔克孜等民族中,民间流传着母题情节基本相同的月亮斑痕神话,其中的诅咒语言巫术以及月亮攫去小女孩或小媳妇的母题来源相当古老。上述诸民族月亮斑痕神话是在这些原始的语言信仰习俗和神话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演进的。  相似文献   

14.
当小纳张元冒着倾盆大雨气喘吁吁地爬过枯脊的彝山山顶,怀中衣服包了那点儿珍贵的玉米面,望苍茫山脚下古底乡那个小小中学校奔去的时候,他在想什么?“你在想什么?”那时的纳张元心中美好愿望是将来当个民办  相似文献   

15.
讨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伊斯兰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烙有宗教信仰印痕的人生观念的表达;二、富含宗教习俗色彩的题材内容的书写;三、素朴而诗意的审美品格的确立。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文化心理背景,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确立、题材选取和风格建构,同时带给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懈探索,走过了从传统到写实又达现代的创作道路。在这个现代之旅中,叶尔克西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诗意眷想,进入到对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又进而开始对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状态进行反思。对古老又单纯的草原牧歌生活的留恋和对文化转型的忧虑是叶尔克西早期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第二阶段,她从对"远方"的怀想,对诗意的营构中走了出来,开始更多地直面文化转型中的无奈现实。到了她创作的第三阶段,叶尔克西在她的想像世界里表达着她对现代人生的观察、认识和困惑。  相似文献   

17.
塔塔尔族作为新疆世居民族,在与各民族长期的杂居生活中,兼容并蓄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礼仪和民俗活动文化.在他们的宗教礼仪和民俗活动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和谐的思想.本文着眼于塔塔尔族宗教礼仪和民俗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等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和谐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汉俄民族文化中几种常见动物象征意义的异同进行对比与分析,阐释了两个民族在传统文化习俗方面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是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描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俯拾即是,“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本文通过英国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分析这两部爱情悲剧对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无论何种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族心理、审美和价值观念,必定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中来。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不仅指"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泛指这一概念所表示的外延:语言中反映和记录的一个民族的历史、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制度、宗教、民间习俗等。本文从价值观、文化心理和哲学思想这些因素出发,来探讨广告语言翻译的文化特点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