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铁矿石固态还原条件下,矿石吸硫动力学.用电子探针(EPMA)研究了硫在矿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硫化氢与矿内金属铁的界面反应为吸硫反应的限制步骤.  相似文献   

2.
用高温裂解、催化还原法转化测定硫,在文献中已有报导。国内用铂丝还原法来测定总硫。由于通入石英还原管中的气体与催化剂接触不够良好,还原区的裂解温度不均匀,对1ppm以下总硫的测定,此法不甚合适。我们采用高温炉裂解有机硫化物,以铂网作催化剂,氢气作还原剂,使气样通过950—960℃的高温区裂解还原,有机硫就能转变成硫化氢,然后吸收在冰浴冷却的醋酸锌溶液中,用亚甲基兰法进行光度测定,可测到0.09ppm(W/V)的硫。  相似文献   

3.
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普遍含硫化氢,个别井硫化氢含量较高,给钻井、集输、环境带来安全风险,为明确延安地区马家沟组储层中硫化氢成因及分布规律,通过天然气中总有机硫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碳同位素及硫同位素研究,确定硫化氢的成因,结合膏岩、地层水、埋藏史、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开展硫化氢形成、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硫化氢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膏岩和地层水分布、流体充注及地层温度是控制硫化氢形成的主要原因;硫化氢伴随着天然气发生运移聚集,在具备封存条件的部位聚集,上古生界本溪组储层中硫化氢来于马家沟组。马家沟组马五_(1+2)、马五_4、马五_5以下储层中硫化氢聚集规律不同,古沟槽、不整合面、铝土岩及组合配置关系确定了硫化氢在不同储层中聚集规律,马五_5以下储层中硫化氢含量高于马五_4储层中硫化氢含量,高于马五_(1+2)储层中硫化氢。  相似文献   

4.
前言天然气中含有少量的有机硫与无机硫.其有机硫的基本组分多半为低沸点的硫醇、硫茂、气态的硫羰和二硫化碳.无机硫主要是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由于天然气在井中,因温度高,各组分均有可能存在,但经过输气管配气后,将有一部冷凝,一部分则以蒸气状态残留,故含量较微。此等硫化物在天然气催化过程中,常引起催化剂中毒,因此生产控制要求测定总硫量.据文献介绍气体中总硫量的测定,常用燃烧一氧化法与燃烧一氢化法(或还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硫精矿和工业盐酸反应生产硫化氢的工艺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索了实验影响因素,并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盐酸浓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获得了优化的工艺条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30%(wt)起始反应温度为40℃、20 min后将反应温度控制在80℃、再恒温反应30 min.实验证明此法生产的硫化氢纯度达到98%,收率在85%以上.本实验为硫精矿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同时可供实验室制备硫化氢做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极谱分析法测定了汽油中的硫化氢和硫醇硫的含量.以甲醇、吡啶、去离子水作为混合溶剂,以0.1 mol/L KOH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把传统的酸性底液改为碱性底液,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不经过分离可分别测定硫化氢和硫醇硫的含量,最低检出限量均为1.0×10~(-7)mol/L,回收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7.
运用冷扩散连续提取法对崇明东滩湿地沉积物中的酸可挥发性硫(AVS)、黄铁矿硫(CRS)和元素硫(ES)等三种化学形态的还原无机硫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湿地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为0.84~3.53μmol/g,CRS含量为2.53~5.16μmol/g,ES含量为0.72~1.13μmol/g.沉积物中的还原无机硫(RIS)含量排序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CRS即黄铁矿硫是沉积物中主要的还原无机硫化物形态,占48.2%~67.9%.崇明东滩柱状沉积物中三态还原无机硫的含量呈现不规则垂向分布特征,高、中、低潮滩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组分、水动力条件、植物根际作用和生物扰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高含硫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是研究高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技术、准确掌握地层硫沉积动态以及指导高含硫气藏高效开发的基础。在分析高含硫气藏气体开采过程中硫化氢含量变化规律基础上,引入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平衡理论,建立了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地层含硫饱和度计算方法,以W气田为例,预测了地层压力下降到不同程度时距离井筒不同距离处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量,并与利用解析模型计算的总析出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硫化氢含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由多硫化氢(H2Sx+1)分解析出的硫的量占总析出量的比例很小,即物理沉积是硫沉积的主要方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元素硫的沉积理论,为认识和解决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地层发生元素硫沉积、合理高效地开发高含硫气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直接电解硫化氢碱性溶液(通常用Na2S溶液表示)产生单质硫和氢气的关键问题是单质硫在阳极表面上沉积而导致的阳极钝化. 用硫化氢气体分解Na2S的阳极电解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对简化S-H2O 系的电势-pH图的分析表明,多硫化物Sx2-在碱性溶液中稳定,且随着体系中溶解态物质的总硫浓度T(s)的增加,高级多硫化物的优势区增大.当Na2S阳极电解液与硫化氢气体反应时,固相硫稳定存在于pH较低和H2S 分压较小的环境中.分析表明,当H2S 分压为1atm,溶液pH值小于8时,大多数多硫化物分解为单质硫S、S2-, HS-或H2S(aq.).分析结果对电解产生多硫化物以及用H2S气体分解多硫化物的实际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图6,表1,参10.  相似文献   

10.
青海油田三厂硫化氢形成机理及腐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气田硫化氢生成机理进行归类分析,结合青海油田采油三厂硫化氢井的分布及成藏特征、地质因素,认为该地区油井硫化氢是由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形成的。根据三厂硫化氢浓度及现场工况进行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油田采油三厂硫化氢对钢材20#和N80的腐蚀属于轻度到中度,腐蚀产物以Fe、Cl、S、Mn元素为主,腐蚀机理为氯离子破坏腐蚀产物膜以及硫化氢的电化学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70例健康的太行山猕猴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心电位大部分为横位和半横位。心电轴有68.8%在正常范围。全部为窦心律,心率随年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减慢。第Ⅱ导联P—R间期、Q—T间期都随年龄增加而增长;P波时间、电压,QRS波群时间、R波电压,T波时间、电压,在性别间和年龄组间似不存在差异。S—T段偏移较为多见。太行山猕猴心电图的某些项目与南方猕猴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500例健康人,分成三个年龄组.除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外,加做V_7,V_8,V_9胸导联心电图,以了解V_7、V_8、V_9导联心电图各波的形态与正常值,为临床诊断真后壁心肌梗塞提供鉴别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V_7,V_8导联心电图各波形与V_5、V_4基本相似,而V_9导联则T波多变.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基热分解法在SiO2/Si基底上制备了钛酸铅和掺镧钛酸铅铁电薄膜。详细研究了以水为溶剂,将铅盐和钛醇盐等直接加入到溶剂中制成先体溶液,测量溶液的DTA-TGA曲线和透光率曲线;对薄膜作XRD和SEM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简要讨论了测量了室温下薄膜介电性能和铁电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斑马鱼研究铅和铬共存的联合毒性。二价铅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71、155和146mg/l,六价铬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2、67和50mg/l。在浓度1∶1的情况下,铅和铬共存对斑马鱼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5、29和26mg/l。根据Marking的指数法求得24h、48h和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89、061和043,皆大于零,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初步探讨了Pb-Pb3(PO4)2化学修饰电极的响应机理,提出了该修饰电极在溶液中的界面模型,说明了该修饰电极电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方法测定PhI_2的溶度积常数,可自溶解度数据测定溶液中铅离子的总浓度.溶度积常数和稳定常数经计算为K_(sp)=2.51×10~(-8),β_1=20.0(25℃及l=2.0mol·L~(-1)).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提出的直接炼铅过程的计算机模型,分析了QSL炼铅法在工业上得不到弃渣而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对精矿成分、熔炼温度、重油量和风量等操作条件进行了模拟,发现提高温度不能得到弃渣,而还原性的气氛却可极大地降低炉渣中铅含量,从而提出降低渣含铅的具体改进措施与方案,为在实际生产中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壤铅背景值的地理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地区土壤铅背景值的分析,研究了我国土壤铅背景值的地理分异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共振光散射增强法测定痕量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铅可以对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四磺基锰酞菁(MnTSPc)-DNA共振光散射(RLS)体系产生强烈的敏化作用,从而建立了测定痕量铅的灵敏的RLS新方法.该法的线性为0.0-4.0×10-6mol/L,检出限3δ)为8.56×10-8mol/L,对1.0×10-6mol/L的铅标准溶进行连续9次平等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6%.我们用该法对实际水样进行了分析测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