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粤东闽语与魏晋南北朝时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粤东闽语--潮汕方言中,保留了一些与魏晋南北朝时语相同的语音特点和词语.这说明在潮汕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的历史沉积层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层次.本文讨论了这些语音特点并考释了这些词语.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汉魏乐府歌辞研究呈现出十分繁荣的局面,出版专著15部,论文500馀篇,研究领域得到极大的拓展,研究视野更加宏观、方法更加多元,在乐府歌辞的音乐类型、乐府歌辞的生态、文人拟歌辞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3.
“气韵生动”是南朝谢赫提出的关于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理想.魏晋南北朝乐舞艺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理想.从许多具体的乐舞作品来看,魏晋南北朝乐舞艺术既有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鲜明优美的节奏韵律感,又充满着艺术家内在气质与外在造型表现浑然一体的气象,并倾向于柔美灵动,任情适性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萧先生立足于汉魏六朝人的生活,以学史家之敏锐眼光,熔史识、学于一炉,动态地多主位地挖掘了汉魏六朝人的灵魂。就其对民间乐府的重视及挖掘之深而言,堪为汉魏六朝平民灵魂的历史。这首先表现在以研究实绩为民间乐府正名,其次是以作品本事与背景的阐发、作品产生年代和本事的考订、词语典故的解析、诗源之辨体及作品艺术特色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并总结了汉魏六朝民间乐府的历史价值与学价值,既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成就卓越的分体学史作,又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秀的学批评史专。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学的兴盛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其家族文学的兴盛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等外部原因,也有家族内部原因。在这样的社会和家族环境下,谢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了共同的述祖意识、普遍的隐逸情怀和相似的艺术风格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萧氏父子在六朝文坛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又一项新成果。其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四萧”的个案研究、宫体诗研究和咪物诗的研究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萧先生立足于汉魏六朝人的生活,以文学史家之敏锐眼光,熔史识、文学于一炉,动态地多方位地挖掘了汉魏六朝人的灵魂。就其对民间乐府的重视及挖掘之深而言,堪为汉魏六朝平民灵魂的历史。这首先表现在以研究实绩为民间乐府正名,其次是以作品本事与背景的阐发、作品产生年代和本事的考订、词语典故的解析、诗源之辨体及作品艺术特色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并总结了汉魏六朝民间乐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既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成就卓越的分体文学史著作,又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秀的文学批评史专著。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还是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分析,服装一直处于不断求新、求变的状态。不同社会的情感形态必然存在差异性,都会引发服装的变化发展。如魏晋南北朝的服装重自然、唐朝的服装重美饰,展示出不同阶段人们对美的不同感悟。现代社会,不论从服装的功能性角度还是心理学角度,人们都渴望得到情感关怀,服装的情感化表达也逐渐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9.
刘云 《漳州师院学报》2009,23(1):126-132
先秦时期财产继承及其诉讼制度比较粗略,秦汉时期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产继承及其诉讼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允许养亲属为予以及制定户绝法令,隋唐五代时期则进一步规定了户绝财产与孤幼财产的继承及其诉讼制度。这体现了古代产权制度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也说明国家在产权的保护与公正方面应该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还是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分析,服装一直处于不断求新、求变的状态。不同社会的情感形态必然存在差异性,都会引发服装的变化发展。如魏晋南北朝的服装重自然、唐朝的服装重美饰,展示出不同阶段人们对美的不同感悟。现代社会,不论从服装的功能性角度还是心理学角度,  相似文献   

11.
<正> 集约耕作制度就是在农田上实行作物间套复种多熟种植,加强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断提高产出水平的综合农业技术体系。我省传统集约耕作制度始于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已广泛实行小麦、大豆和谷(黍、稷)二年三熟。传统集约耕作依  相似文献   

12.
汉代文人五言诗是不入乐的诵诗,它是诗歌发展的自然产物,不应将其起源限定在一人一诗。汉代文人五言诗以群体抒情为主,这是形成它的整体风格的一个特质,尤以《古诗》为代表。从班固《咏史》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又酝酿着个体抒情的因素,这是开启建安时期五言诗兴盛时代的关键因素。苏李诗的形成,也包含后人对汉代诗歌个体抒情因素的追认。个体抒情的张扬使得五言诗的独立价值更加彰显,由个人创作逐渐过渡到群体性的认同,完成了诗体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时代,人们开始重视自我,追求个性。人生不仅为国为君,为礼义纲常,更有十现实的要义:自我价值。六朝人一反汉人的热情、奋发蹈励,而转向冷峻、深沉;他们更多地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世事人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社会、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加的观念和思想。在思想解放思潮下,魏晋玄学应运而生,西来之佛教广泛传播,一时玄学、佛教盛行于世。魏晋玄学和佛教经学以极强的理性思辨精神与强大的渗透力影响着六朝的文学艺术及诸多文化现象,遂使六朝成为一个极富思辨精神的时代。哲学家靠思辨,文学家靠形象,…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汉语无论是语法方面还是词汇方面都有了微妙的变化。与上古汉语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这是由上古汉语逐渐向近代汉语过渡的极重要的时期,自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的重视。词汇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口语词,不少词义有了微异或通异的变化。这里将笔者年来的词语研究札把,择数条罗列于下,希望能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所研益。谬误之处,祈请读者不吝指正。无何"无何"有突然之义。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晋宁康初,襄城寺法味道人忽遇一老公,著黄皮衣,竹筒盛此书,以授法味。无何失所在,逐复传流于…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师院学报》2022,(3):33-41
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创作中存有大量闽籍小说作家及其作品,这是明清时期地方小说创作的独特现象,也是明清闽地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言小说作家的籍贯、生平及其作品的体裁、内容、存佚情况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明清时期这些闽籍文言小说家身份多为士子文人,思想传统,学养具有家族与师友传承性。这些文言小说作品在题材与思想内容、文体选择与艺术成就方面既有对传统的承袭,又表现出走向通俗化、现实化的新趋势,体现了明清时期闽地小说观念的发展流变,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代作家的人格心态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发生了质变,这种质变在当时文人生活条件最为优越、创作成果最为丰富的南唐,表现得尤其明显。正是这种文人心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南唐党争的产生与延续。南唐文人的心态大体分为三种,其中,追名逐利的处世心态与意气用事、相互诋毁的仕宦心态是南唐党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沉迷声色、逃避现实的人生取向则体现出了南唐党争对于文人心态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后“正史”相对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著作,其文学性明显贫乏乃至消退。这样一种史学现象的出现,有着多重历史成因。在总的“文史分流”文化背景影响下,时代学术思潮的变迁(散文革新)、批评家的导向、历代的史馆制度本身的局限等等客观原因以及史家个人主体色彩消退等主观因素,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中国史学著作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彭孙遹是清初著名的文人,海盐彭氏家族是嘉兴一带的望族。为便于学界更好地研究彭孙遹,本文结合海盐县志及清代文集等文献资料,就彭氏家族的沿革和世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彭孙遹诗词创作风格与家族传统和创作氛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晚唐,创作了不少散文和诗歌。他的一生在出仕和归隐之间摇摆,其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晚唐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北宋怀古咏史词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但根据其内部的不同渊源传承及体制特征等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题材选择、范式、形式、语言及风格等方面的歧异,北宋怀古咏史词又可划归三大系统:单纯合乐演唱的词之系统、配合其他文艺形式表演的词之系统以及禅宗颂古系统。这三大系统共同构筑了北宋怀古咏史词的完整性,并体现出北宋时期词与其他文艺形式的融合和互动,以及北宋词的雅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