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82,27(15):919-919
类星体引力透镜现象的证认和中微子静质量可能不为零的发现,给宇宙学带来了一类新的问题:宇宙中的非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对宇宙天体的视性质或观测性质(如红移、光度等)有怎样的影响? 在标准宇宙学中,天体的视性质被认为是它的内禀性质受了宇宙膨胀作用后的结果,这相当于只考虑了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的引力影响。而实际上,宇宙中的质量分布虽然在大尺度  相似文献   

2.
大熊星座的类星体Q0957+561是沃尔什(D.Walsh)等人在1979年4月发现的首例太空引力透镜,来自该类星体的光线穿越中介星系时,因其引力透镜作用形成了我们拍摄到的两个像A和B。一般情况下,两个像亮度的变化相似,但由于A像是远离中介星系中心处的类星体的光线形成的,而形成B像的光线则是穿越星系内部再到达地球的,  相似文献   

3.
双类星体发现已经一年多了.双类星体又叫孪生类星体,因为它们极其相象.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天文学家很感兴趣.一年多来,许多人对它们进行观测、探讨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 1980年6月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通信栏里,发表了卢瑟福实验室的贡德哈莱克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威尔逊的一篇论文《双类星体0957 561A、B的紫外光谱》,他们用卫星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双类星体的引力透镜模型. 一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沃尔什等人报告说,他们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2.1米光学望远镜,发现在大熊座有两个相距约6弧秒的类星体0957 561A、B,它们的红移值相近,约为z=1.405;光谱也差不多;亮度也很接近,红星等都是17等,蓝星等分别为16.7和17等.因而沃尔什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类星体在引力透镜中的两个像.  相似文献   

4.
天文学在过去30年中有下列大发展:1958年发表星系团一览表;1959年开始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962年找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1963年发现第一个类星体(3C273);1964年发现宇宙脉塞;1965年发现  相似文献   

5.
自然信息     
创记录的红移震惊天文界至今年年初,天文学家还未发现红移值超过4.0的天体,但如今已冲破了宇宙的“距离阻栏网”,他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较大红移值的类星体。剑桥天文学院和亚利桑那基特峰天文台的研究小组报导说他们已测出红移值为4.07和4.43的两个类星体(《自然》)Vol 330,P 453),其中后一个类星体是已知宇宙中最远的天体。红移用来衡量宇宙的距离,由于光的速度是个定值,因此它也可表示光离开类星体的时间。如今我们能想象得出当宇宙仅为它目前年龄的10%到20%时这些天体是怎样  相似文献   

6.
去年D.Walsh和G.C.Pooley等人发现,双类星体QSO 0957 561 A、B相距很近,光学间距为5″.7,发射线红移都是Z=1.4,光学星等m_B(A)=16.7,m_B(B)=17.0,其他一系列性质也很类似.他们猜想这可能是同一类星体由引力透镜所形成的两个像,并认  相似文献   

7.
最近,加拿大的几位天文学家,报道他们在一个含有类星体的河外星系中发现有一个很可能是超新星的天体.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类星体可能是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的设想.这几位天文学家的研究工作建立在两张照片的基础之上.第一张照片是这个小组在1983年5月获得的,照片上,在距离类星体1059+730(这个类星体位于大熊座和天龙座的边界处)2.6弧秒的地方,显示出一个象星那样明亮的象,类星  相似文献   

8.
何香涛 《自然杂志》2014,36(3):218-224
1963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米特(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经过50多年的研究,关于类星体仍然有很多疑惑。天文学在1960年代的四大发现中,另外三大发现已获得5项诺贝尔奖,为何唯独类星体从没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罗辽复 《科学通报》1984,29(23):1422-1422
最近中微子天体和其他透明天体的引力透镜效应被广泛地讨论。在讨论引力透镜的观察效应时,有人提到象的运动速度放大的可能性,而观察上目前已陆续发现几个类星体和河外星系的超光速膨胀,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模型。看来超光速膨胀的机制问题还很复杂,本文将一般地从理论上分析引力透镜引起的超光速膨胀。这个研究适用于光源在透镜  相似文献   

10.
<正>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因其中心黑洞疯狂吞噬周围物质而发出极强的光芒。通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天文学家确定早期宇宙的类星体中含有超大质量黑洞。但这些黑洞是如何在宇宙诞生不久就"成长"为超大质量黑洞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1960年代,近代天文学开始起航,航队的旗舰,便是1963年发现的类星体。到今年,近代天文学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所谓近代天文学,是以四大发现为标志的,这四大发现是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背景辐射。1963年,美籍荷兰裔天文学家施密特(M.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宇宙中一种崭新的天体被发现。屈指算来,整整五十年。换句话说,近代天文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信息     
类星体QSO1059+730附近的超新星爆炸从1963年施密特发现类星射电源具有红移谱线起,天文学家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遥远宇宙天体的性质的探讨.类星体假说的提出,为这种探讨提供了根据.按照这种假说,类星体是银河系中相隔宇宙学距离的活性核,其谱线的红移由宇宙的膨胀情况来决定.但是这种假设需要有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3.
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以内的高红移(红移大于6)类星体为我们研究早期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探针,这也使得对高红移类星体的观测研究成为星系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高红移类星体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宇宙学意义,利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发现早期宇宙中光度最高和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利用亚毫米、毫米和射电波段观测对高红移类星体寄主星系所开展的研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中美两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宇宙初期最明亮的类星体,它由迄今所知当时质量最大的黑洞所驱动。作为宇宙中最强大的天体,类星体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后仅9亿年就开始演化。这个类星体距离地球128亿千米,其中央黑洞质量相当于太阳的120亿倍(银河系的中央黑洞质量只有太阳的400百万倍),亮度则  相似文献   

15.
简讯     
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班在南京举办今年3月15日至4月26日,在南京举办了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班,参加的有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内蒙古大学、河北工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近20位同志.研究班在团结合作的气氛中,对宇宙X射线源和γ射线源、脉冲星、类星体、引力透镜、粒子天体物理和致密星等方面十多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艾小白)1980年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在苏州举行由中国化学会召开的“1980年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于4月23日在苏州举行.会议就稀土与橡胶,纤  相似文献   

16.
赫然 《科学通报》1992,37(8):765-765
类星体研究是近代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重要领域,对深入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及演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至今,人类利用不同的探测方法已经发现了4000余颗类星体。自1986年以来,我们利用无缝光谱技术对UKST 855天区(中心:赤经10~h40~m,  相似文献   

17.
使用X射线探测卫星ROSAT观察宇宙的科学家们认为,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产生于星系中心。而天体物理学家将发现很难解释它们怎么会在大爆炸发生后那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而其他的证据却偏偏显示出那个时候的宇宙物质分布是如此的均勻,甚或毫无“结块”的迹象。普朗克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格仑瑟·海辛格在0.4弧度范围上探测到40个类星体。ROSAT在该区域的背景上,观察到了一束束的X光辐射。海辛格认为,这些X光束是由处于红移状态下的类星体发射出来的。如果他是正确的,那就说明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是极不均勻的。这与最近从对宇宙背景辐射的观察所获得的结论有矛盾,这种辐射,据认为是由大爆炸产生出来的。观察表明,按宇宙背景辐射的分布状况来看,宇宙早期物质分布应当是极为均勻的。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信息     
紫外望远镜一组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望远镜,它将用来研究类星体,这就是紫外望远镜。类星体在宇宙中也许是活动能力最强、最神秘的天体,它所辐射的紫外能量要比一般星系多得多。这台望远镜将通过研究类星体辐射的紫外光来收集有关类星体的详情。由于科学家对有关类星体的详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家已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现宇宙中产生大量能源的所在,一种来自宇宙的辐射线为我们直接研究银河的中心“能源”提供了条件,使我们能够探测产生巨大能量的类星体,并提供有助于我们探查黑洞的一种独特的信号,它就是宇宙中最短波长的伽玛射线。  相似文献   

20.
视野     
<正>发现双黑洞space太空"马卡良231"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类星体是指中心明亮的活跃星系。和宇宙的年龄相比,类星体寿命很短)。最近,通过观测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探测到的、发射自"马卡良231"中心的辐射,中美两国科学家联合发现了该星系中存在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它们一大一小,不仅构成双黑洞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