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熊星座的类星体Q0957+561是沃尔什(D.Walsh)等人在1979年4月发现的首例太空引力透镜,来自该类星体的光线穿越中介星系时,因其引力透镜作用形成了我们拍摄到的两个像A和B。一般情况下,两个像亮度的变化相似,但由于A像是远离中介星系中心处的类星体的光线形成的,而形成B像的光线则是穿越星系内部再到达地球的,  相似文献   

2.
去年D.Walsh和G.C.Pooley等人发现,双类星体QSO 0957 561 A、B相距很近,光学间距为5″.7,发射线红移都是Z=1.4,光学星等m_B(A)=16.7,m_B(B)=17.0,其他一系列性质也很类似.他们猜想这可能是同一类星体由引力透镜所形成的两个像,并认  相似文献   

3.
1979年3月,沃尔什(D.Walsh)、卡斯维尔(R.F.Carswell)和韦曼(R.J.Weymann)三位天文学家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2.1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到两个相邻很近的类星体0957 561A和0957 561B,它们的光谱非常相似,红移都是1.405,射电流量密度相近,距离我们约一百亿光年,且均以每秒20万公里的速  相似文献   

4.
视野     
<正>发现双黑洞space太空"马卡良231"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类星体是指中心明亮的活跃星系。和宇宙的年龄相比,类星体寿命很短)。最近,通过观测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探测到的、发射自"马卡良231"中心的辐射,中美两国科学家联合发现了该星系中存在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它们一大一小,不仅构成双黑洞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许槑 《自然杂志》1997,(2):81-81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天文小组用10mKeck望远镜观测室女星座内的一类星体时,发现了迄今所知最遥远的星系。他们是在研究了类星体光谱的暗吸收线后确认此星系的:对这些吸收线的分析显示存在有碳、氧、硅、铝和铁等重元素,天文小组认为这是因为在我们观测类星体的视线中存在着一人星系,星  相似文献   

6.
类星体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以来,一直是天体物理学中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发现类星体的手段最初主要是靠射电观测方法,而后扩展到光学观测方法.七十年代开始,无缝光谱方法被证明是更为有效的.本工作就是利用无缝光谱方法首先发现类星体的候选者,然后再用大望远镜做有缝光谱观测予以  相似文献   

7.
1978年1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高能天文台”2号卫星又叫爱因斯坦天文台,它装备有分辨率为几个角秒的大反射X射线望远镜等观测仪器.由于仪器的灵敏度比以往的高,所以在对已发现X射线源的天区进行搜索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它证认了43个新的射电源,其中10个是在银河系外,大部分可能是类星体.若这些射电源的确是类星体或活动星系的话,那末就能够说明X射线背景辐射.若将来的观测能确定这一点的话,这将是爱因斯坦天文台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确定了30多个X射线源是X射线类星体,而在此之前,仅仅知道三个X射线类星体. 通过观测还认证了,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射电星系——半人马座A,它的中心红外源与一个X射线源重合.在这个源的东北方向发现一个X射线的喷射流,同早先发现的光学、射电喷射流在一条线上,长约  相似文献   

8.
一个可能从NGC4579喷射出来的类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m光学望远镜对ROSAT卫星观测到的X射线源进行证认,在LINER星系NGC4579附近仅5‘9处,发现了一个约移z-0.106的类星体,分析表明此类星体很可能是由NGC4579喷射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82,27(15):919-919
类星体引力透镜现象的证认和中微子静质量可能不为零的发现,给宇宙学带来了一类新的问题:宇宙中的非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对宇宙天体的视性质或观测性质(如红移、光度等)有怎样的影响? 在标准宇宙学中,天体的视性质被认为是它的内禀性质受了宇宙膨胀作用后的结果,这相当于只考虑了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的引力影响。而实际上,宇宙中的质量分布虽然在大尺度  相似文献   

10.
陈建生 《科学通报》1982,27(17):1057-1057
一、引言 在系统地进行南天射电源的光学证认工作中,Savage,Bolton和Wright于1977年发现了射电源PKS1448—232和—个具有紫外色超的16(?)4恒星状的天体的位置相符合,并给出它的光学证认图。他们利用英-澳3(?)9反光望远镜对这个天体进行了低色散光谱的观测,证实了它是一个发射线红移为Z_(cm)=2.22的类星体,并发现这个类星体的光谱存在有丰富的吸收线,其中大部分的吸收线分布在波长小于L_α的区域。因此,PKS1448-232被列入英-澳望远镜的《类星体吸收线光谱研究》的观测对象之一。该类星体的精确坐标是:  相似文献   

11.
最近,加拿大的几位天文学家,报道他们在一个含有类星体的河外星系中发现有一个很可能是超新星的天体.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类星体可能是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的设想.这几位天文学家的研究工作建立在两张照片的基础之上.第一张照片是这个小组在1983年5月获得的,照片上,在距离类星体1059+730(这个类星体位于大熊座和天龙座的边界处)2.6弧秒的地方,显示出一个象星那样明亮的象,类星  相似文献   

12.
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以内的高红移(红移大于6)类星体为我们研究早期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探针,这也使得对高红移类星体的观测研究成为星系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高红移类星体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宇宙学意义,利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发现早期宇宙中光度最高和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利用亚毫米、毫米和射电波段观测对高红移类星体寄主星系所开展的研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信息     
创记录的红移震惊天文界至今年年初,天文学家还未发现红移值超过4.0的天体,但如今已冲破了宇宙的“距离阻栏网”,他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较大红移值的类星体。剑桥天文学院和亚利桑那基特峰天文台的研究小组报导说他们已测出红移值为4.07和4.43的两个类星体(《自然》)Vol 330,P 453),其中后一个类星体是已知宇宙中最远的天体。红移用来衡量宇宙的距离,由于光的速度是个定值,因此它也可表示光离开类星体的时间。如今我们能想象得出当宇宙仅为它目前年龄的10%到20%时这些天体是怎样  相似文献   

14.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信息     
在已发现的所有星系中,有一半以上经受着来自空间的气体“重雨”的侵袭。这些气体中的大部分形成了难以观测到的暗弱恒星,另一些气体则“填喂”位于一些星系中心的类星体,从而维持了它们的活动性。这是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的费比恩(A.Fabian)在分析了10年多前发射的爱因斯坦X射线天文台的观测数据并结合新的观测结果得出的结论。爱因斯坦天文台的数据显示,在星系团中充斥着温度高达1亿K的高温气体,而在一些星系周围围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两次观察表明许多“普通”的星系,包括我们自的银河系都包含有超巨型黑洞.类星体的标准模型——其能量来自一个其他方面正常的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给出一个推论:可能包括银河在内的许多邻近的星系都是死亡了的类星体,其间仍蕴藏着亿万倍于太阳质量的黑洞.虽然要直接证实这个观点是很困难的,但最近的两次观察增强了它的真实性.首先,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菲列本哥和加州理工学院的萨琴特发现,邻近星系在它们的深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天文学家的工作进一步证明,类星体能提供有关宇宙本质的知识。他们的工作补充了最近戴维森(Davidson)等人对类星体3C273紫外谱的观测(Na-ture,269,1977,203;News and Views,269,1977,195)。中国天文学家们已经对多种射电类星体的子集建立了哈勃图,他们所用的光度指标不同于戴维森等人所用,但却得到了本质上相同的结论。早就知道,为了判定宇宙是开放的(减速因子q_0小于1/2,宇宙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封闭的q_0大于1/2,宇宙最后要往回收缩),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哈勃图,即红移z与视星等m的关系(所谓红移就是由于恒星及星系的退行所引起的光的红向变化)。然而,仅在红移值超过目前星系红移极限值(~0.5)的范围时,不同的宇宙学所预言的z-m关系才有可能加以区分。具有较太红移值的类星体的发现之所以引起很大希望,原  相似文献   

18.
王挺贵 《科学通报》1992,37(3):233-233
连续谱的紫外大包是类星体能量分布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大包从可见光波段延伸到远紫外及软X光波段。这种特征一般认为是由于离中心致密天体几十个Schwarzschild半径的吸积盘的热辐射所致。McDowell等人在研究31个类星体能量分布(100μm—4keV)时,却发现了少数弱包源,他们认为包弱是源的固有性质,却没有说明起因。本文对这些源的紫外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弱包很有可能是由于视向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亚利桑那大学一个观察家小组的克里斯托弗·K·沃克等与路易斯州立密苏里大学的布鲁斯·A·威尔金一起,观察了一颗恒星在实际形成过程中的的情景.他们审查了一个很少被人研究的红外线源IRAS 1629A,它位于首先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蛇夫座洛(ρ)分子云中.研究者们是用12米射电望远镜在毫米波段进行观测的.这台射电望远镜,由国家射电天文观测台在亚利桑那州基特山上投入使用.通过研究由一硫化碳分子辐射出的两条谱线,他们就有可能确定在该天体周围的气体运动模式.直接用可见光观测上述天体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处于一个巨大的昏暗区域之中,这个区域仅能被红外线和射电辐射穿透.  相似文献   

20.
宇宙X射线源     
天体离开我们很遥远,人们认识和了解天体主要是通过接收和分析它们的辐射。我们知道,电磁辐射的频谱是很宽广的,它从无线电波段、红外、可见光、紫外、一直延伸到X射线和γ射线。但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天体的观测只局限在可见光波段。四十年代以来,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天体的射电观测工作,由此引起了震动天文界的六十年代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使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近二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