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論映象問題     
本文探讨映象同簡單的信号刺激和符号之间的区别以及映象的特殊性質,即它的主观形式。列宁用唯物主义反映原則去反对把主体和客体、对象和映象混同起来的唯心主义原則。作者批評了穆勒对感觉的看法,穆勒認为感觉的內容不是同外界的作用,而是从器官本  相似文献   

2.
对抽象代数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抽象代数中的几大重要代数系统,我们从代数系统建立的逻辑层次上得出抽象代数的本体是关系.从代数系统结构的同构意义上得出抽象代数的方法是同型,并从抽象代数的认识主体、理论结构、分析方法、物理意义四个层面分析了蕴涵在抽象代数中的科学美与真理性,进而还原了抽象代敷的最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3.
范式转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表征,从要素分析到互动网络分析反映创新研究的范式转换特征,这一转换也使创新从传统构成式理解跃升到新的系统生成式理解。基于地理、社会和行业的主体接近性耦合生成区域集群互动创新网络,创新则是主体接近性耦合与网络互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接近性耦舍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深刻的创新范式转换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长期的反复的哲学争论中,二十世纪初创建的结构实在论(Structur-alrealism)的学说,最近已成为"科学实在论最有辩护力的形式"(〔1〕,p.1),且"近年来重新进入科学哲学的主流"(〔2〕,p.151)。结构实在论被公认的创始人是著名哲学家罗素。他认为客观事物,特别是不可观察的客体的内部性质是不可认识的,但它的结构可以通过同构关系被人们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模型认识。本文作者对事物的内部性质不可知持一种保留态度,但对他的通过同构关系认识物质世界的结构持一种赞成的态度,并依罗素的主张将这个观点称为同构实在论,从现象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构关系,同态对应在科学理论的模型中的作用和通过建模认识世界的模型这三个方面为罗素的同构实在论和由此决定的认识论辩护,并将它改进为同态实在论,以便更好地说明模型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记忆痕迹是记忆哲学与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文章从实在性、因果性、同构性三个方面对记忆痕迹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围绕实在性,通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解释重新确立了记忆痕迹的本体论地位;围绕因果性,从因果条件和因果介质阐明了记忆痕迹概念能有效防止时间连续上的因果鸿沟;围绕同构性,表明记忆痕迹与过去事件经验内容间的结构同构,是心理与物理双重属性的性质同构,是神经载体和经验内容的定位同构。文章指出记忆痕迹的解读将引发记忆哲学研究的新变革,有助于加快构筑记忆哲学的理论基石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本人在2005年第9期《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拙作《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基础上。借鉴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结晶——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进一步系统阐述认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性、网络性和开放性等特质,进一步揭示认识主体的复杂性,以期实现马克思主艾认识论的微观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它与社会、技术主体的互动关系引起了学界的深度反思。对技术主体认同融合的过程研究,有利于在新兴技术社会融合中防范道德风险。介于认知渗透在认同融合中的核心作用,本文以技术为视角,以聚合型认同融合为切入点,在技术及其对应的刻板印象中,基于内隐联系测试方法,将认同融合与渗透现象相结合,探究技术主体在内群、群际影响下,认同融合的变化和渗透过程。认为认同融合可分为三种类型:整合型认同融合、凝聚型认同融合和聚合型认同融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中国顺丁橡胶生产技术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认为镍系顺丁橡胶生产技术和稀土顺丁橡胶生产技术的工业化开发分别是以政府和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进行的。该项技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技术创新主体的转换。伴随技术创新主体转换而出现的技术创新主体缺位,是我国稀土顺丁橡胶生产技术工业化开发曾被长期搁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旁观者"到"观察者" --狭义相对论的科学认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物理学的一个基本信念认为,科学家只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观察世界.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创立,第一次在物理学中引入"观察者"的概念,使之成为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必备要素.此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认识主体的介入."旁观者→观察者→参与者",这一物理学研究主体地位的转换进程,体现了科学认识论的深刻变革及其认识论价值,狭义相对论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文明本身蕴涵着价值观转向,要求实现从对自然单一的工具价值认识转换到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认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科技日语词汇的创制与建构,离不开汉语的同构相随。首先从和语与汉语的依存关系、使用性质探讨了科技日语词汇译介与汉语同构的关系;其次从词汇、构词方式、词汇层三个方面例示了汉语的同构现象,并从描述概念性意义与可组合使用的语言材料两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构的原理,实证了汉语对科技日语词汇的贡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形成了特定的构造。这种特定的构造既确保了人的认识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但这种限制并不构成人的认识能力的最终的绝时界限。由于主体内信息的存在、客体外信息的转化、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人造感官以及认识继承性,人类已在许多方面弥补了感官的不完备,从而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公平与效率转换变化。在落实西部大开发方针的同时,有必要根据公平与效率互动的原则,发挥东部、西部比较优势,搞好东西部的合作。处理好区域经济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各区域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使各区域资源获得有效地配置。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1):109-114
讨论模型与世界的关系,涉及"模型认识论"问题。从1912年罗素提出的"人的知觉与被知觉的物理世界之间有一种同构的关系",到后来的沃勒尔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结构实在论而引发人们对模型理论中"同构"关系的思考,再到2003年弗伦奇和科斯塔指出模型的表征与现实世界是一种同构或部分同构(结构)的关系。无论问题从哪个角度提出,关于"模型认识论"的回答都指向对"同构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论福柯权力视野下的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分析了福柯的权力的技术支撑系统的结构及其运作的内在机制,为科学解读和理解权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简要探讨了在权力统治下主体的命运,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权力与主体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虚拟技术与主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虚拟技术是一项以人的感觉、感性、感官为基础并强调感知能力的新型认识工具。它极大地提高了主体的感知能力,虚拟技术使得认识活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用,有力地推动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结构论的先驱,苏佩斯首先将模型概念用于了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同时使用数学同构来表示模型间的关系。后来,范弗拉森在其建构经验论中应用了苏佩斯的框架及同构概念。不过,在面对超导电性的伦敦模型提出这样的科学实践案例时,同构概念遇到了问题。对此,布埃诺等结构论者在偏结构进路下,将表示科学模型间的关系扩展为了偏同构与偏同态,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科学理论及科学模型的结构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学科领域在研究复杂性产生条件时,虽然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表现出某种同构性.这种同构性表明复杂系统自身有它的普遍特征和普遍规律,因此研究这种同构性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对这种同构性进行具体分析,本文首先对不同学科领域内复杂性产生的条件分别进行阐述,然后运用元胞自动机的研究工具将它们模拟出来,并运用离散动力学中的"混沌边缘自组织"的概念对它们进行概括,对其方法论意义进行哲学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复杂性的产生条件具有同构性,这种同构性可以从计算理论上对它进行统一描述,并从哲学上对它进行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9.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规定,始干申农的信息论。其它领域所说的信息,都或多或少可以看成是把信息论引伸的结果。在认识活动中,客体本身并没有直接进入主体,主体从客体得到的是信息。主体对信息加工整理,获得经验的或理论的认识,才在思想上掌握了客体。本文采用和通讯中的信息相比较的方法,研究认识活动中信息中介的本质特征,研究信息范畴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库恩理论体系的整体论向度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从问题转换、范式、专业基体、自然语言的掌握、发展模式等核心概念来看,库思理论体系所展现出的更多的是它的整体论向度。而非历史主义的特征。整体论提供了我们认识库思范式理论的另外一种思路,但库思理论的整体论向度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